现实主义题材的尝试——《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年出品

五、现实主义题材的尝试——《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年出品

古老中国的魅力在动画艺术中得到展现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一些展示现实中国生活的影片。这些选材固然与当时的政治风气不无关系,但也无形中开拓了中国动画的题材。针对这样的题材,中国动画创作者开创出了写实化的动画影片。第一次这样的大胆尝试是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图3-14)。并由此引发了对动画电影本性的探讨。

图3-14 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影片“写实风格”的选用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编剧何玉门和胡同伦参考了事迹的报告文学,原本将剧本名定为“草原红花”,并习惯性地赋予其自由想象和童话色彩,把片中的动物角色也赋予人的性格,并添加了一些想象中的具有童话色彩的细节,比如孩子与羊游戏、与老鹰搏斗、被老鹰叼上天去等。但当摄制组来到内蒙古,亲眼见到小姐妹二人时,便自问起原来的想法。当时,年仅7岁的玉荣因为在暴风雪中连续行进30多个小时,又丢了靴子,一只脚严重冻伤,被迫截去,终生只能拄着双拐走路。剧组人员重读了报告文学,觉得还是这种纪实的描述最能震撼人心。相比较而言,那些充满趣味的想象情节反而会削弱主题的力量。于是,创作人员“决定抛开原来剧本的路子,用尽可能接近生活真实的手法来塑造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

为了更进一步反映草原生活,尤其是小姐妹生活的真实,该片的导演钱运达、唐澄和一些年轻的原画人员来到草原上,和乌兰察布市的牧民生活在一起。钱运达回忆当时的经历说:“我们就睡在蒙古包里,很多活都和牧民一起干,并且随时随地做记录。比如蒙古包是怎么架的,就要和人家一起干才知道,才能画得像。再比如放羊,放羊的感觉很重要。我们从南方去的人都不了解放羊的生活。全国各地放羊都不一样,内蒙古各旗又不一样。在草原没有几百只羊不成群,所以我们片中386只是有根据的。放羊的工具也不同,有的地方用羊铲,有的地方用羊叉。乌兰察布盟的牧民赶羊时的方法是想象不来的。哪里有羊掉队了,他们就用羊铲甩一颗小石子,几十米远,很准。还有当地的水桶,不是普通的铁桶,而是帆布包的圈圈。为了体验小姐妹俩在风雪夜的草原上迷路的心情,我们专门挑了个晚上去尝试走出蒙古包,在草原上前进。那个晚上有月亮,我们是一群大人,还做了定位,依然迷路了,才知道当时两个小姑娘的处境。”

这些真实的体验使影片细节达到了整体的真实,影片的结构安排由此也更接近于一部充满悬念的故事片。整个矛盾的起承转合都过渡自然顺畅,但又绝不简单化。《草原英雄小姐妹》在铺陈故事时所调动的电影因素在中国原有动画电影中并不多见,比如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当龙梅和玉荣在风雪中艰难行进时,不断穿插草原上的牧民为找两个孩子所做的种种努力,两条叙事线交替行进,推动了情节进展,又缓解了紧张气氛。而且,由于环境场景单一,在暴风雪中的情景无法交代时间的流逝,观众只看到小姐妹俩在雪地里走,究竟已经经过多长时间却不可能有清晰概念,所以编剧就将这段省略的时间安排在另一条主线中交代,如让一位牧民焦急地说:“孩子已经一天一夜没吃东西了。”另一位报告情况的牧民则告诉了观众两姐妹已经走了多长的路程。所安排的几场重场戏也环环相扣,一场比一场更紧急,将整个故事推向高潮。

作为一部写实风格的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造型应该说是成功的。线条圆润饱满,充满中国气息,借鉴了蒙古族服饰,所用的颜色也柔和悦目。动物的造型比人物弱一些。此部影片明显带有当时的时代特色,在今天看来难免有些不适,但影片的感人,今昔并无差别。这种共鸣的形成,与影片采用的写实风格不无关系。《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成功,为中国动画又开了一扇新的神奇的门。

图3-15 动画片《金色的海螺》

图3-16 动画片《孔雀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