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其他艺术家的探索和贡献

三、加拿大其他艺术家的探索和贡献

1.弗里德里克·贝克

弗里德里克·贝克,1924年4月生于德国萨布鲁克的一户阿尔萨斯(法籍人)家庭,在1948年移居加拿大之前,他曾于斯特拉斯堡、巴黎和雷恩等地居住和学习。1952年,当加拿大广播电视公司(CBC)开始了电视业务后,他们注意到贝克在装帧设计和艺术指导方面的才能并将其纳入麾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贝克主要负责插画设计,而在业余时间,他喜欢用一种自创的技术在玻璃上画画。1968年,当公司成立动画制作组后,贝克立即加入这个部门并很幸运地得到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制片人休伯特·提桑(Hubert Tison)的栽培。

贝克在70年代导演了一批儿童短片,其中第一部是他于1970年与格雷姆·罗斯联合执导的《咒语》,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从一个邪恶的巫师手中夺回太阳的故事。1971年的《伊农,或征服火种》则取材于阿尔冈昆人(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个古老传说——人类和动物们联合从雷神伊农手中得到火种的故事。1972年的《鸟的创造》改编自另一个当地的传说,描绘的对象是主导季节神秘变换的米克麦司神。1975年的《幻象》揭露了城市发展中丑恶的一面,痛斥了人类在用户至上主义的诱惑下出于私利而对大自然造成的种种破坏,该片结束于孩子们充满希望的幻觉——世界又恢复了应有的和谐。1976年的《胡言乱语》表现的是一个孩子观看阅兵式时的心理。1978年的《万有全无》则述说了自创世以来人类始终与自然保持的不和谐状态。以上的影片都属于贝克第一阶段的导演作品,尽管他的艺术品位和导演技巧已然值得称道,但或许是因为受观众群定位的限制,这批短片的亮点也仅只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已,他的作品缺乏深度,也就是人性。而当贝克在其后来创作的影片里将焦点集中于对人性的挖掘之后,他才真正获得国际范围内的认同并跻身于动画大师之列。

贝克于1981年导演的作品《咔嚓》标志着其创作风格的成熟,该片亦获得了同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作品线条简洁柔和,色调清新明快,从美术风格方面来说受印象派(特别是德加和莫奈)的影响很大,片中穿插的对魁北克风景的印象派描绘十分引人注目。虽然影片的内容是关于魁北克的民俗风貌,但它丝毫没有流露出任何沙文主义和民俗主义的倾向,整部作品清新自然,宛若一曲歌颂魁北克法语区历史与文化的圣歌。影片的结尾尤为感人,摇椅犹如一位历经浮世的老人,在夜深人静时回想过去,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在记忆中翩然起舞,而摇椅也将在幸福的回忆中继续安然地面对永恒。

贝克1987年的作品《种树人》将他的动画事业推上顶峰。这部片长30分钟、制作长达5年的作品改编自吉恩·杰欧诺的一篇小说。影片的主角埃希尔·布菲尔是一位来自阿尔卑斯山近海的牧羊人,这个孤独而高尚的人为了给群山重新披上绿装而坚持不懈地种树,最终把一片乱石丛生之地变成一方受赞美的乐土。这部情感真挚且令人起敬的作品当属贝克在动画界的最高成就。影片的绘制由贝克亲自执笔,其画风借鉴了勃鲁盖尔、戈雅、莫奈、雷诺阿和夏加尔等多位艺术大师作品中的精妙之笔,加上诺曼德·罗杰所作的音乐以及菲利普·诺赖特所朗诵的旁白(该片英文版的朗诵者为克里斯托弗·普拉默),全片引领观众进行一次细腻的情感之旅。在美术风格方面本片再次秉承了印象派朦胧的色光表现手法,灰色的影调和赭石、绿及淡蓝等色彩如半音音阶式的排笔为全片增色不少。虽然故事的脉络相对简单:种树人使群山从最初的一片荒芜到最终充满欢乐和希望,但排除这些叙事成分,本片毫无疑问是一篇抒情散文,贝克以感性的笔触把人性和环保观念诗意地融入影片当中。相隔6年之后,贝克于1993年推出了作品《大河》,阐述了圣劳伦斯河流域的动物在数个世纪以来遭受的人类的威胁。尽管这部诗化的动画纪录片有着更加唯美的画面,但却无法超越《咔嚓》和《种树人》的高度。

曾经有一些评论认为贝克的影片由于环保意识过重而显得有些说教的意味,但抛开这些意识形态的争论不提,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人性的关注是非常深刻的。他希望人们能够重新审视存在的价值和真谛,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既不是虚构的中产阶级伊甸园,也不是上古黄金时代的缥缈镜像,而应是一个适宜居住的真实世界。从美学角度来看,贝克在其作品中融入印象派绘画风格的制作手法亦十分的成功,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2.伊苏·帕德尔

伊苏·帕德尔,1942年4月生于阿曼德巴德附近雅尔森的一个小土地所有者家庭,在巴罗达和阿曼德巴德学习艺术,之后赴瑞士、加拿大和美国等地深造。虽说帕德尔出生在印度并接受了当地的传统教育,但他却在加拿大工作,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白为什么他的作品中会具有两地文化的联系了。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任职的早期,他创作了其第一部动画电影《日月的神话》(1971年),以生动的色彩和富有民族特点的形象再现了印度的古老传说。帕德尔这部作品的风格明显受到了他的老师——意大利动画家格里奥·吉尔尼尼的影响。尽管该片在很多方面还不成熟,但它仍不失为处女作中的佳品。

在帕德尔回到印度并担任阿曼德巴德形象艺术学院的一个部门负责人期间,他执导了《三个愿望》(1972年),讲述的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得到卡莉女神许诺的三个愿望,但他们最终却浪费了神的恩赐并依然一贫如洗。1973年,帕德尔在蒙特利尔定居。作为国家电影局的职员,帕德尔于1974年执导了两部影片:《青春期与生殖》和《性病》。帕德尔的性教育三部曲还包括一部早年他于蒙特利尔制作的《受精与避孕》(1972年)。同年,帕德尔于魁北克开始了他一系列极富创意的短片创作。《幻方之舞》是其中的第一部,是他作品中“最具实验性”以及“最抽象”的一部影片。如同一篇色彩的散文,该片在一个正方形的范围内以不同的曝光时间使色彩发生变化并给观众留下了不同的视觉映像。这部片子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几何线条与透明度的一曲柔和的舞蹈,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与麦克拉伦的同类作品相媲美。

从风格方面来说,帕德尔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总是努力地传递着某种寓意。其作品《珠子游戏》(1977年)的创作动机是来源于一个政治事件——印度政府宣称即将进行首次原子弹爆炸测试。在这部影片中,帕德尔表现了人性中永恒的好战倾向。另一个触发此片的事件便是帕德尔的巴芬之旅,他原本是到当地向那些爱斯基摩艺术家们传授绘画技术,然而却在那儿发现了一种通常用来制作工艺品的彩色玻璃珠,于是帕德尔很快就决定以之作为本片的表现形式。该片以黑色为背景,各类珠子以生动的色彩和反光交织出一首生命的短诗。本片的亮点不仅是它的视觉魅力,还有它所表现出来的反战倾向。另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此片的音乐,一曲由印度鼓敲击出的动人旋律。

帕德尔1978年的作品《冥界》获得纳西动画电影节的大奖。该片是对于动画语言和技术的一项创新,选择的对象是所有文化中都必然涉及的死亡世界,当然他所表现的是印度人的观点。本片中,帕德尔选择黏土动画的方式来呈现他的梦境与梦魇,他将塑好的黏土放置在一块玻璃板上并从底部打光以造成一种半透明的色彩效果。这种制作手法使全片充满一种飘忽和诡秘的视觉效果,十分符合本片的主题。综合各方面的评价来看,《冥界》都被认为是帕德尔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

帕德尔接下来的两部作品《顶级优先权》(1981年)和《天堂》(1984年)显得有失水准,反映出一些过度的负面思想,让人觉得他似乎已面临着没落的危机。《顶级优先权》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农民向政府请求兴建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但他们等来的却是军队和武器。除去本片高尚的创作意图不说,全片所表达的内容让人感觉到一种很强的说教气息。《天堂》讲述的则是一只又小又丑的黑鸟为了进入苏丹的皇宫享受安逸的生活而将自己伪装得五颜六色,在得到恩宠的同时也失去了自由并很快被遗弃的故事。该片由于在色彩方面过于纷繁华丽而显得做作。1993年,在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与英国电视台第四频道联合出品的《神之门》一片中,帕德尔再次将主题聚焦到人性的问题上。

作为一个信奉折中主义的中和型艺术家,一个对社会问题极度敏感并对传播本土文化抱有极强责任心的智者,帕德尔从动画中悟出一套全新的与观众沟通的视觉手段,其中最有价值的技巧便是对于色彩的运用(帕德尔精于对淡蓝、赭石、红色及黄色之间细微差别的精准控制),而他在叙事方面的能力也十分优秀,其作品布局精巧,还不时引经据典。

3.卡罗琳·丽芙

卡罗琳·丽芙,1946年8月生于华盛顿的西雅图,1968年在哈佛大学学习视觉艺术期间开始接触动画。由于对传统手绘的兴趣不高,她在当时哈佛大学动画实验室主任德里克·兰姆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一条发挥她自己个性魅力的艺术道路。她尝试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制作方法,将沙置于一块透明的玻璃板上并从底部照明进行逐格拍摄。用这种方法,她完成了第一部作品《沙——或彼得与狼》(1968/1969年)。不过,不要因为这部片子的标题而认为它跟普罗科菲耶夫的那首名曲有什么关系,该片那种荒芜的旋律是由大卫·雷斯曼创作的。这是一部极富魅力的作品,尽管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实验,但片中对黑白的处理、变形和充满自信的运动为艺术家赢得了加入动画实验室的机会,这同时也使得她开始了其第二部片子《俄耳甫斯》(1971年)的创作。

不久,作为波士顿的一名自由动画家,丽芙制作了《海狸偷火》(1971年)。1972年,她应邀加入国家电影局,在那里她完成了一部极为重要的作品《与鹅结婚的猫头鹰》(1974年)。这是一部沙盘动画,背景是白色的沙子,两个主要的角色,坠入情网的猫头鹰与野鹅则以黑色表示。

作为一个在加拿大的异乡人,丽芙主动地投身于当地的传统主题中。她曾经两次到加拿大的极北地区,记录下爱斯基摩人的传说,当然动画是在蒙特利尔制作的。《与鹅结婚的猫头鹰》与丽芙后来的片子一样都采用了一种干涩的叙事手法,与其说她是一个影像的创造者,不如说她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对细节,她更加强调意义;对风格,她更加强调剧本。从她的剧本手稿中可以看出,她重视文学性而不是视觉效果。在其平实的叙事风格中,她缺乏对表演规律足够的重视,她的影片缺乏良好的结局,仅是在叙事完结之后全片结束。

1976年的《街》将丽芙推上国际舞台,使她成为20世纪70年代全球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该片是关于一个家族的故事,祖母去世了,她的孙子们按照其遗愿继承她的房子。这是一个大多数家庭都会发生的事,一个家庭成员离去了,其他人经历着生离死别带来的复杂情感。就是这样一个主题,在蒙特利尔的犹太作家末底改·雷切勒的改编下,全片成为细致反映生活真实并忽略日常表达的一部作品,与观众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关系。就风格与技术方面来说,该片使用了另一种丽芙喜爱的制作方式——在玻璃板上对油画进行逐格拍摄。朴实无华的色彩干净利落地融入下一张画中,极其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街景。那些色调阴郁但又尖锐的画面带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毕加索风格。

1977年,丽芙再次回复了沙盘动画的风格,根据弗朗茨·卡夫卡的著名短篇小说改编了《萨姆沙先生变形记》。这是一部制作严谨的黑白片,忽略了通常的色彩对比,强调了灰色调之间的细微差别以突出一个险恶的主题:一个人变成了一只昆虫。这个昆虫人的黑暗住所,以一种现实主义的色调加以暗示,整体风格比较接近于《街》而不是同为沙盘动画的《与鹅结婚的猫头鹰》。尽管全片散布着一种恐怖的氛围,《萨姆沙先生变形记》却不是一部恐怖片(和丽芙的其他作品一样,声音在该片中起到了特殊而基础的作用)。它是在用动画的方式重述着一个经典的主题——对现代生活的忧虑。该片在视点的透视切换方面尤为出色,不停地改变为主角的主观视点,表明他对自己全新处境的认识情况。

奇怪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萨姆沙先生变形记》成为卡罗琳·丽芙的最后一部艺术动画。然后,就像被动画耗尽了精力一般,她接下来的作品大都是纪录片,在这些片子中,她显示出一种对社会问题的极大关注。90年代,她再次回复最初的热情,分别于1990年和1991年制作了《两姐妹》和《我遇到的一个人》。

4.国家电影局之外的动画艺术家

尽管国家电影局集中代表了加拿大动画的最高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加拿大一枝独秀。在国家电影局之外,加拿大各地的动画家们异常活跃,动画本体语言和功能在他们的参与下发生了标新立异的进化。

阿尔·萨斯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动画家,1933年出生于温哥华。1965年,他制作了一部讽刺动画《看、听、说、想、梦、拍电影》。在这部片子中,萨斯使用了一种自创的“喷涂技术”,即在镜头前不停地画和擦以形成一种动画效果。萨斯所言“自创”的这种制作手法或多或少是受到了麦克拉伦的启发。

肯·华莱士(1946年出生)是另一位温哥华动画家,他于1973年执导了《感恩》,一部技术上不太成熟但却十分精巧的作品,讲述了一只被拔了毛的火鸡变成一个令人生厌的小怪物的故事。

迈弗·纽兰德当属温哥华最有才气的动画家。他1947年3月生于加利福尼亚的奥克兰,在洛杉矶学习设计并摄制了一些实拍电影。纽兰德原希望成为一名电影导演,但在电视广告的吸引下,他最终将其艺术才能运用于连环漫画和动画中,并在接触了先锋派漫画之后日益完善了其个人风格。先锋派漫画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战后最重要的艺术现象之一,主张回复经典卡通的形式并赋之以全新的魅力。其代表人物罗伯特·克莱姆——《弗利茨猫》的创造者,皮特·米勒和鲍勃·索伦等都对纽兰德产生了极大影响。1969年,纽兰德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动画艺术短片,90秒的《斑比与哥斯拉》,成为风靡一时的美式动画经典。1970年,他来到加拿大并辗转于多伦多和温哥华。在那里,他结识了一些近期从欧洲、日本和俄国移民到加拿大来的艺术家们,比起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创作思路更加开阔。纽兰德也接触过国家电影局,虽然他并没有对之做出什么贡献,但他却从该局的艺术教育片中获益匪浅。1980年,他制作了《唱吧,野兽,唱》,这部长达90分钟的作品用全新的手法再现了美式动画的魅力。片中的一个怪物一边弹钢琴一边吟唱着“我疯了,我疯了……”同时片里还有一些荒谬的事件,比如一个人像狗一样踩着仙人掌走路,以及经常给一个没有任何表情和动作的人以长时间特写等。总的来说,这部极有魅力的作品借鉴了先锋派及贝克特荒诞剧的某些元素,特别是片中营造出的怪诞氛围和谵妄的黑色幽默。

纽兰德1984年执导的作品《动画果酱》堪称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他邀请了22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画家每人为该片制作一个片段,但他们彼此却不知道其他人所负责部分的内容和风格,唯一的素材便是纽兰德设计的主角。于是全片融汇了动画的多种形式,商业动画与艺术短片、写实描绘与抽象提炼、线描勾勒与色块堆叠,乍看之下,全然是22部风格独特的动画作品。然而这部“大杂烩”的结果却惊人的紧凑,每一位动画家的艺术独创以纽兰德设计的奇怪生物为线索,全片以一种打嗝般的节奏结合得天衣无缝。同年,纽兰德还创作了《万岁!沙盒大地》,这是一部画工精细的儿童片,然而不同的是该片没有像大多数同类影片那样采用一种蜜糖般的说教口吻。作为制片人,纽兰德曾经为他的一些朋友以及合作者们发行过一些影片,包括戴特尔·穆勒的《蝴蝶》(1983年)、丹·柯林斯的《干面条》(1983年)和丹尼·安东路希的《屠夫鲁普》(1986年)。

多伦多最活跃的动画家之一便是阿尔·格斯特,他曾于20世纪60年代执导过世界上最大的电视系列片制作公司。格斯特出生于温尼伯湖,1951年进入动画界。1955年,他来到多伦多并正式开始他的动画事业。由格斯特制片及导演的动画系列片包括53小时的连续剧《火箭罗宾汉》、27小时的《欢闹的弗莱顿斯坦一家》、20集的连续剧《追日者》和78集的连续剧《尼姆上尉历险记》。他还曾与吉恩·迈斯逊合作过大量的影片。

杰拉尔德·波特顿,1931年3月生于英国伦敦,在国家电影局工作15年之后于1968年在蒙特利尔创建了自己的动画公司——波特顿制片公司。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波特顿表现为一个真正的多面手:对于动画和实拍电影都十分擅长,富有幽默感,善于运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对人类的行为有着过人的观察力。他的出道作是1954年的《恼怒和吹嘘》,该片是在加拿大皇家空军的允许下由国家电影局制作发行的。而真正给波特顿带来成功的作品则是其1962年的《我的金融生涯》,该片改编于斯蒂芬·里柯克的一篇小说。在各界评论的盛赞之下,该片无可置疑地获得了同年的奥斯卡奖提名。波特顿于1963年制作的另一部作品《圣诞饼干》也获得了奥斯卡提名。

在与彼得·桑德尔以及莫里·肖斯塔克合作创立自己的公司之后,在不破坏艺术性的前提下,他开始接手娱乐和经济项目。1968年推出的《庞特人》是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视特别片,改编自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庞特的作品。这部纪录片用动画草图的形式和充满悟性的话语诠释了作家的灵魂,其中一个片段《最后的离别》在1971年于阿纳西国际动画节上获奖。在接下来的20年里,作为制片人、监督和导演,波特顿参与了大量的影片,例如融合了动画与实拍的影院片《啼咔啼咔》(1970年)和《重金属》(1981);电视片包括《烟雾弥漫》(1986年)以及圣诞特别片《乔治与星星》(1985年)。在回到国家电影局以后,波特顿于1983年导演了《梅尔波米纳·琼斯的厄运》,这部由斯蒂芬·里柯克编剧的作品在电影技术的运用方面已经非常协调,它讲述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可怜人无法理解现实的故事。

1973年,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在加拿大政府的资助下建立了魁北克之恋电影制作公司。他们曾一度创作了不少基于魁北克民歌改编的电影,后来公司的运作进入专业轨道(例如从事广告业)。该创作组最有趣的艺术家是弗朗辛·莱格(1944年9月生于蒙特利尔),他创作的《苏醒》便是对一首魁北克民歌的全新演绎,该片讲述了法籍加拿大人对抗英国侵略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