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2025年09月10日
第一节 京剧艺术的发展与流变
戏曲,顾名思义就是戏和曲的结合。而曲之别又决定着戏之别。这是整个戏曲界的公论。
有戏即有曲,无曲不成戏。一个剧种的创立和形成,固然有多种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它的音乐结构和曲调特色,或者说取决于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两个方面。甚至可以说,一个剧种独特音乐系统的最终形成,才能够迥然有别于其他剧种音乐,并能赢得为数相当多的群众的认可和偏爱。那么,这个剧种也才算是在戏曲坛上最终确立起来,并可独领风骚,吸引观众,也才能得以广泛传播开来,并能传承延续下去。
北京自公元916年(辽耶律亿神策元年)至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作为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陪都或首都,一直处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人文荟萃,名流云集,京剧艺术诞生于此应该说是得天独厚的。
早在京剧诞生之前,许多地方戏曲汇集于此频繁演出的局面就已经形成。清朝初期,北京就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南昆即南方流行的昆曲;北弋是指江西的弋阳腔(因其后来成为“燕俗之剧”,故称之为北弋);东柳是山东的柳子腔;西梆是指陕西及山西的梆子腔。当时,昆曲和弋阳腔在北京十分受欢迎,雄踞在这个古都的舞台上,而陕西的秦腔、山西梆子腔、安徽的徽调、湖北的汉调等地方戏曲剧种,也在北京争奇斗艳。也就在这个时期,作为雅部首席的昆曲,由于受到封建贵族的控制和影响,从形式到内容日趋僵化,逐渐脱离了大众而走向衰落。随着四大徽班进京,皮黄腔开始在京师奏响,从而为京剧音乐的诞生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