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中的京剧元素分析——以《沙家浜》为例

第二节 话剧中的京剧元素分析——以《沙家浜》为例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被誉为“国粹”,又称“国剧”。因其在程式规范和唱腔体系上巧用了昆剧的模式,经过研究改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唱腔行为规范。因此,京剧具有不可替代的传承性和传统性。在京剧的表演体系中,无论是写剧的程式(上场引子下场白、定场诗、自报家口等),还是演剧的程式(吊毛、抢背、开口关口、上楼下楼等),唱剧的程式(尖团音、板类板眼的使用等)都有严密的规范。就京剧本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其改编为话剧的可行性是较低的。其根本在于两者属于不同体系,两者转换间存在文化折扣,沟通存在阻碍。若要试图打破这种“巴别塔式”的阻碍,两者中就必须有一方进行转变,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并建立基础。在戏曲界全面改革的背景下,想要立足于传统并找出切入点,更是难如登天,若想令京剧趋向富有现代性也会出现壁垒。

然而,样板戏的出现为京剧的改革打开了一个新局面,样板戏成为可替代传统戏剧形式的支点,并给京剧与现代性接轨带来了新的机遇。样板戏在唱腔、舞美、音乐等方面精益求精的高要求使其艺术成就达到了不容忽视的水平,并为中国戏曲的现代化和芭蕾等西洋戏剧文化的中国化打下基础。

样板戏在经过一些试验后,现代生活和戏曲表演程式之间的矛盾出现松动,为京剧表演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对于现代京剧的影响大致可体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