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陈坚,盘剑.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转型与话剧兴衰[J].文学评论,1999(04):36-48.
[2]徐晓钟.反思、兼容、综合——话剧《桑树坪纪事》的探索[J].剧本,1988(04):29-31+92.
[3]甄西.新时期的话剧探索与探索话剧[J].文学评论,1991(02):84-96+29.
[4]胡星亮.论“国剧运动”的话剧民族化思考[J].文学评论,1998(03):87-96.
[5]胡星亮.写意话剧与中国民族话剧的创造[J].文艺研究,2007(07):100-106+176.
[6]陈刚,黎根红.格式塔意象重构:话剧翻译美学之维[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1):183-191.
[7]牟英杰.1990年中国话剧民族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9.
[8]胡凯.关于话剧表演中形体语言的运用与研究[J].戏剧之家,2019(27):25+27.
[9]邱玲.无声的塑造——浅析话剧表演中的形体语言[J].戏剧之家,2002(05):18.
[10]谷裕.如何提升话剧演员表演能力[J].戏剧之家,2017(23):27.
[11]许天舒.话剧表演艺术中的形体表现力[J].戏剧之家,2019(01):40.
[12]暴洪涛.话剧表演三要素[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4):23.
[13]胡中辉.肢体语言的魅力——舞蹈形体训练对于话剧表演的影响[J].艺术研究,2010(02):30-31.
[14]周珉佳.中国当代小剧场话剧的文学性与剧场性[D].吉林大学,2015.
[15]彭晓丽.论京剧艺术的音乐化特征[J].艺术评鉴,2018(04):129-130.
[16]滑静.论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4):105-108.
[17]安雪辉.关于我国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探究[J].戏剧之家,2017(06):38.
[18]朱达人.京剧艺术发展中的几点思考[J].上海戏剧,2006(02):8-15.
[19]纪华林.论舞蹈在京剧中的应用[J].中国京剧,2018(09):60-63.
[20]郭舒琛.浅谈京剧身段[J].大众文艺,2018(10):145.
[21]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22]崔妤.中国经典话剧改编戏曲的历史经验[D].上海戏剧学院,2016.
[23]张群利,王桂妹.京剧与话剧的对立与借鉴——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孔雀东南飞》的改编[J].戏剧文学,2015(11):95-100.
[24]曹雪盟.从《缂丝箭衣》看京剧与话剧的跨界融合[J].中国戏剧,2018(06):37-39.
[25]海震.京剧《王宝川》与英语话剧《宝川夫人》[J].文艺研究,2014(08):103-112.
[26]孙佳山.“主旋律”舞台艺术的当代价值——从话剧《谷文昌》、现代京剧《横空出世》出发[J].艺术评论,2017(11):18-21.
[27]张余.海派京剧与话剧的形成及其关系[J].戏剧艺术,1991(02):97-104.
[28]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29]安葵.百年话剧对京剧的影响[C].戏剧文学,2007:181-185.
[30]郭舒琛.浅谈京剧身段[J].大众文艺,2018(10):145.
[31]张彩凤.京剧旦角身段的美与韵[J].新世纪剧坛,2011(06):44-45.
[32]梅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京剧花旦舞蹈身段小释[J].上海戏剧,1962(01):19.
[33]邢钰涵,陈阳.语言·动作·生活真实——探询话剧表演兼及当下话剧状况[J].智库时代,2020(04):226-227.
[34]宋宝珍.新中国话剧的时代特征[N].中国文化报,2019-09-18(007).
[35]姜来.论京剧艺术表现方式的美学特征[D].吉林艺术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