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老子今译

清静篇

【一】

上善若水。 最伟大的善行就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水非常良善地利益众生而安静无争,

居众人之所恶, 居住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坑洼处,

故几于道矣。 这就接近于恒道了。

居善地, 居住善于选择合适的地方,

心善渊, 心情善于保持深渊般恬静,

予善天。 施予善于像天一样的宽厚。

言善信, 说话善于信守诺言,

正善治。 公正善于平和治理。

事善能, 做事善于讲求效能,

动善时。 行动善于顺应时机。

夫唯不争, 只是因为不与万物争利,

故无尤。 所以不会有过错怨尤。

【第八章】

【注释】

上善若水:王本如此。上善:最高的善行。甲本作“上善治水”,乙本作“上善如水”。今取最通行本。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甲本如此。利:施利于万物。静:安静,静止,宁静,清静,为老子清静观的重要理念。乙本此句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王本等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差异甚大。综合分析,甲乙本此句都有“有”字,存之可取,但乙本误抄“静”为“争”,“有争”与“有静”意旨相反而不通!此后,通行本因未见甲本正字为“静”,为与后句“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意旨相统一,擅将“有静”误改为“不争”,实不可取,故应以甲本“有静”为是。

居众人之所恶:甲本如此。恶:厌恶,乙本假借为亚。王本此句作“处众人之所恶”,意同。

故几于道矣:甲乙本如此。几:几,几乎,很少,接近。王本无矣字。

居善地:诸本皆同。居:居住。善:善于,善于挑选合适的地方。

心善渊:乙本王本如此。渊:深渊,比喻心情恬静。

予善天:乙本如此。予:施予,行善。王本此句作“与善仁”,给与善于讲仁慈,意思相近,不取。

言善信:诸本如此。信:信守诺言。

正善治:诸本如此。正:公正。一说“正”通“政”,指政治,也可通。治:治理。

事善能:诸本如此。事:做事,动词。能:能,能干,指讲求效能。

动善时:乙本王本如此。时:时机。甲本作“踵善时”,踵为動。

夫唯不争:乙本王本如此。不争:不争利,这是老子无为有静,不争无尤的一贯主张,可印证乙本“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为误抄。甲本此句作“夫唯不静”,争误作静。

故无尤:诸本如此。尤:过错,怨尤。

【二】

古之善为士者, 古时善于尊崇推行恒道的高人,

微妙玄达, 思虑微妙而精深通达,

深不可志。 几乎深不可测。

夫唯不可志, 正因为他深不可测,

是以为之颂。 所以我为文赞颂他。

豫乎其若冬涉川, 慢慢小心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川,

猷乎其若畏四邻。 周密谋划啊,就像畏惧四周的强邻。

俨乎其若客, 俨然恭敬啊,就像悉心招待的贵客;

涣乎其若怿。 涣然冰释啊,就像病愈般满心欢畅。

敦乎其若朴, 愚钝敦厚啊,就像原木般粗朴;

沌乎其若浊, 混沌深沉啊,就像泥塘般污浊;

旷乎其若谷。 宽旷深广啊,就像幽深的山谷。

孰能浊以静者, 谁能使浑浊的平静下来,

将徐清。 将会渐渐地使它澄净清澈。

孰能安以逆者, 谁能使安滞的逆向行动,

将徐生。 将会徐徐地激发它的生机。

保此道者不欲盈。 保留坚守此道的人,不会追求盈满。

夫唯不盈, 只有虚心而不追求盈满,

是以能敝而不成。 才能自甘幽敝而不急于求成。

【第十五章】

【注释】

古之善为士者:王本如此。为士:此处指为道者,修道者,指尊崇和推行道的高士。楚简本此句写作“长古之善为士者”,足证王本可取。长字可省。乙本写作“古之善为道者”,可参。

微妙玄达:微妙:王本如此,乙本写作微眇,均指思虑精细。玄达:指思维十分精深通达,楚简本与乙本如此,王本写作“玄通”。楚简本此句作“非溺玄达”。非:否定,老子善用反语。溺(nì):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沉湎,如溺信、溺志、溺情、溺意、溺心、溺惑、溺职(失职)等。老子的“非溺”,与他有关多闻数穷、执一的观点相符,有反对“溺心灭质”之意。溺心灭质,指的是淹没天然的心性,掩盖纯朴的本质。语出《庄子·缮性》:“文灭质,博溺心。”

深不可志:楚简本、乙本如此。志:记录,标志,测记。范应元本此句作“深不可测”,可参。王本作“深不可识”,识:识别,标识,与测量相关,意义相近。

夫唯不可志:甲乙本如此,范应元本此句作“夫唯不可测”,王本作“夫唯不可识”。楚简本无此句,今从甲乙本补。

是以为之颂:楚简本如此。颂:赞颂,称颂,指对善为士者的颂词。此句甲乙本作“故强为之容曰”,王本无曰字。为之容:为有道之士描绘容貌,其肯定程度不如楚简本。

豫乎其若冬涉川:此句王本写作“豫焉若冬涉川”,豫:警惕,小心。乙本此句作“曰:与呵其若冬涉水”,曰:可省。与:豫的同音字;与与:行步缓慢,小心谨慎,与豫义同。其:指善为士者。楚简本此句作“夜乎若冬涉川”。夜:有夜晚小心行走之意。乎:语气词,与焉、呵同。为使全章风格统一,特据王本用豫字,据楚本用乎字,据甲乙本补其字,据楚本、王本用川字。

猷乎其若畏四邻:楚简本如此。猷(yóu):(1)计谋,谋划:新猷,宏猷,鸿猷。(2)道,法则:秩秩大猷,圣人莫之。见《诗·小雅》;猷裕。(3)功业,功绩:猷绩。“猷”甲乙本、王本写作“猶”,猶:兽名,多疑。犹,犹豫,此指谋划。四邻:四边的邻居、邻国。

俨乎其若客:楚简本如此。俨:俨然,严肃恭敬状。客:指待客或做客。乙本作“严呵其若客”,严应作俨;王本作“俨兮其若容”,容应为客。

涣乎其若怿:楚简本如此。涣:一、水盛大貌,如《诗·郑风》,“方涣涣兮”。二、易经卦名,卦象如“风行水上”,其意有三:(1)涣散;(2)涣汗;(3)涣血。后两种古代医术,易家借指发汗医国、涣瘀排毒,君王安居修德,推行新政的医国良策(参见拙著《周易宝典》)。老子此处诸义皆有。怿(yì):悦也,乐也。见《说文新附》、《广韵》,楚简本此字下有心字,当为从心的“怿”。怿然欢心,与释然开心义近,通行本怿字写作释,甲乙本写作“淩泽”,淩,此处为“凌”的假借字,指冰凌。泽,水泽,一说通“释”,凌泽,即冰释,指冰凌消融。王本此句作“涣兮若冰之将释”,可互参。

敦乎其若朴:王本大致如此。敦:敦厚,敦朴。朴:粗朴的未加工的原木。楚简本此句写作“屯乎其若朴”,王本原作“敦兮其若朴”,为统一句式,今留王本敦字与楚本乎字,改王本兮字与楚本屯字。屯(zhūn):(1)艰难,困顿;(2)贫穷;(3)迟钝,屯钝,笨拙,屯闵,迟钝愚鲁之状。此处屯字诸义皆有,但主要指迟钝、愚钝、敦厚之貌,与敦义相同。乙本此句写作“沌呵其若朴”,沌与下句重复不取。

沌乎其若浊:楚简本如此。沌:浑沌,混沌无知的状态。浊:浑浊,污浊。甲乙本此句作“湷呵其若浊”。湷(hún):古通“浑”;湷(zhuāng),在深水中的树桩,槌水深声。王本此句作“混兮其若浊”,混:浑,指水浑而深幽,义与沌相同。

旷乎其若谷:王本此句原作“旷兮其若谷”。旷:空旷,深广。谷:幽深的山谷。甲乙本此句作“呵其若浴”,费解不取。楚简本无此句,今为统一句式沿用其乎字。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楚简本如此。静:静止。静通净,澄净,净化。此处两义皆用。徐清:徐,徐徐,渐渐的;清,使清洁干净。此句乙本作“浊而静之徐清”,王本作“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今从楚简本。

孰能安以逆者,将徐生:楚简本如此。安:安稳,引申为安滞,停滞不前。逆:反,反者道之动,指逆向行动。徐生:徐徐催生。王本此句作“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久字后加可删;甲乙本作“女以重之”,“女”为“安”字缺宝盖头误笔,“重”为繁体“動”字的缺“力”简写。动与逆比较,逆字更合老意。

保此道者不欲盈:王本如此。保:保留。盈:盈满。楚简本此句作“保此道者不欲尚盈”,尚字可省。甲乙本此句作“葆此道不欲盈”,少一者字,葆通保,今从楚本王本用保。

夫唯不盈:王本如此,楚本无此句,甲乙本有此句但毁损,今从王本补。

是以能敝而不成:乙本如此,甲本毁损余一成字,楚简本无此句,王本此句写作“故能蔽不新成”,新字多余,少一而字。敝:凋敝,破败,幽敝,傅奕本、范本、彭本如此,乙本作“幣”(其“巾”为“衣”),王本作“蔽”,遂州本作“弊”,均为“敝”之假借字。不成:不急于求成。今从乙本补。

【三】

至虚极, 通达至虚妙境,就达致身心和谐的极点

守静笃。 坚守中道清静无为,就可忠诚厚重笃实。

万物方作, 身旁的万物刚刚开始运行动作,

吾以观复。 我就仔细观察它们的生息反复。

天道圆圆, 天象道体浑圆回环周旋

各复其根。 万物都复归各自的根本。

归根曰静, 复归根本就叫作虚静,

是谓复命。 这就是所谓复归本命。

复命曰常, 复归本命是恒常的天道,

知常曰明。 知道恒道才是明白人。

不知常妄, 不知道恒道的太愚妄,

妄作凶! 妄作非为会带来凶险!

知常容, 知道恒常之道就能心地宽容,

容乃公。 心虚容广于是能公正无偏。

公乃王, 公正无偏于是能治国,

王乃天, 治国于是能顺天行事,

天乃道, 顺天行事于是能合道,

道乃久, 合乎恒道于是能长久,

没身不殆。 终身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第十六章】

【注释】

致虚极:王本如此。甲乙本作“至虚极也”,意义相同。至:达到,最大,极大。虚:清虚,虚静。极:极致,极点,最高的境界。楚简本此句作“至虚恒也”,意义与句式与甲乙本同,兼用至的到达与最大两义,故其意应为:到达至空的虚境,才能走到极高境界而永恒存在。

守静笃:王本如此。守静:安守幽静。笃(dǔ):诚实,守信,厚实。楚简本此句为“守中笃也”,甲本作“守情表也”,乙本此句原为“守静督也”。督(dū):(1)监管,总管;(2)督促;(3)中医所说的任、督二脉之一。庄子在《养生主》中指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身,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此取葛荣晋说。楚本的“笃”与王本意同,与乙本的“督”相通,均指心灵修炼的最高境界,句意为:守中不偏不躁才能忠实笃志。但楚本的“守中笃”与乙本的“守静督”和通行本的“守静笃”还是各有侧重的,一中一静,亦督亦笃,分别以中、静、笃为关键词,可谓既提出了清醒明智,以道治国的政治观,又提出了守静缘督的养生观。因此,此句姑存王本,以显老子的三层意思。

万物方作:楚简本如此。方作:刚刚开始运作,始发初生,萌芽柔弱之状。甲乙本作“旁作”,王本作“并作”,其义均不及楚本。此言老子在事物萌芽状态就开始观察它的运作规律了。

吾以观复:王本如此。复,反复,事物的规律性运动。甲乙本此句末多一也字,可省。

天道圆圆:楚简本如此。天道:天之道,恒道。圆圆:天圆地方,道体圆象,道法浑圆,圆有圆周,圆环,周而复始之意;圆圆一指圆形,圆周,作名词或形容词,一指圆环运动,循环往复,为动词。老子有关天道圆圆的思想意味深长,为太极图定型。甲本此句作“天物云云”。天物:普天下之万物,甲乙本均如此,王本作“夫物”,其“夫”字当为“天”字之误。云云:(1)周旋回转貌,意同楚简本“圆圆”。《吕氏春秋·圜道》:“云气西行,云云然。”高诱注:“云,运也,周旋运布,肤寸而合,西行则雨也。”(2)芸芸。众貌;盛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成玄英疏:“云云,众多也。”云云,乙本作“枟枟”(枟,示字旁),王本写作“芸芸”。

各复其根:楚简本如此。根:根本,起源。

归根曰静:王本如此。静:虚静。

是谓复命:王本如此。复:复归。命:本命、起源、命运。

复命曰常:王本如此。恒常,恒道。

知常曰明:王本如此。明:明白。

不知常妄:甲乙本如此,一般断句为“不知常,妄”,但逗号省去,句式排列更为整齐有力,词义亦不改。常:常理,恒道。妄:愚妄,狂妄,甲乙本假借为芒,通妄。

妄作凶:诸本如此。妄作:妄为,胡作非为。此句一般被断作“妄作,凶”,其逗号可省,句式排列更为整齐有力,词义不改。王本此句写作“不知常,妄作凶”,缺一妄字,今从甲乙本补。

知常容:甲乙本、王本如此。常,恒常,指恒道。容:容量,容纳。

容乃公:甲乙本、王本如此。公:公正无偏,天下为公。

公乃王:甲乙本、王本如此。王:为王,王业,治国。

王乃天:甲本、王本如此。天:顺应天而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天乃道:甲乙本如此。道:天于是道法自然而合道。

道乃久:王本如此。久:道的存在于是恒久无疆。甲本损毁,乙本余“道乃”二字。

没身不殆:乙本、王本如此。没:没世,终身。殆:危险。

【四】

重为轻根, 重心是轻飘的根本,

静为躁君。 安静是躁动的君主。

是以君子终日行, 所以君子整天行动,

不离辎重, 都不会离开辎重行李,

虽有环官, 虽有许多环卫的官员跟随左右,

燕处超然。 他还是安然超脱冷静地处理公务。

若何万乘之王, 为什么拥有万乘车马的大国君王,

而以身轻天下? 会把自身看得比天下万物都轻贱?

轻则失本, 轻举妄动就会失去治国的根本,

躁则失君。 急躁莽撞就会失去理智的主宰。

【第二十六章】

【注释】

重为轻根:乙本、王本如此。重:重量,重心,重业。轻:轻飘,轻闲,轻物。根:根本。

静为躁君:王本如此。静:安静。躁:甲乙本作“趮”,指急躁,躁动,引申为妄为。君:君王,主宰。老子认为在静与躁的矛盾运动中,正常、和谐、稳定的“静”居于主导地位,而反常乱动的“躁”则是被支配的。这是老子清静循道治国的政治观表述。

是以君子终日行:甲乙本句式如此,只是有假借字。君子:王本作圣人。君子代表的面更广,包括有德国君,故取甲乙本。终:整,终日即整天,甲本终写为眾,乙本写为冬,均为终假借字。

不离辎重:王本如此。辎重:指出外旅行所需用的各种物资行李,甲乙本写作“甾重”,通“辎重”。

雖有环官:乙本如此。环:环卫。官:官员。甲本此句作“唯有环官”,王本此句作“雖有荣观”,指繁华之地。乙本为是。

燕处超然:王本如此。燕:安然,安闲。处:居处,处理。超然:超然物外,有道之人超脱俗务干扰自得貌。乙本“超然”写作“昭若”,指清醒、明白的样子,可参。

若何万乘之王:甲乙本如此。若何:为什么。乘:配有马匹的车辆单位。古代一般四马一车为一乘。

而以身轻天下:王本如此。身轻:轻,看轻,轻贱自身。乙本作“而以身轻于天下”。

轻则失本:乙本王本如此。轻:轻举妄动。本:根本。

躁则失君:王本如此。躁:急躁,冒进。君,主宰。甲乙本作“趮则失君”,意同。

【五】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永恒无为,而无所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 诸侯国王若能遵守它,

万物将自化。 天下万物都将自然化成。

化而欲作, 眼见化成天下而企图妄为胡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我将用无名的天性纯朴来阻止它。

无名之朴, 无名的朴实本性啊,

夫亦将知足。 将会让人知道满足。

知足以静, 知道满足而无为清静,

天下将自定。 天下万物将自然安定。

【第三十七章】

【注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本如此,甲乙本此句作“道恒无名”。从楚简本此句作“道恒亡为也”看,恒与常同义,亡为与无为同义,无名指无法名状,无为则比无名更古老,故应从楚简本改为“无为”。“无不为”虽或为后人所加,但世传本皆如此,约定俗成,“无为而无不为”亦符合老子原意,故可存。

侯王若能守之:乙本、王本如此。守:指遵守、依循;之:指自然之道。楚简本作“侯王能守之”,甲本作“侯王若守之”。

万物将自化:乙本与王本如此。自化:非人为的自然化生。楚简本作“而万物将自化。”而字可省。

化而欲作:楚简本、乙本、王本如此。作:有所作为,人为的操作。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王本如此。乙本写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镇:镇守,固守,坚守或镇住、阻止;阗(tián):填,通镇。楚简本此句写作“将贞之以亡名之朴”,贞同“镇”字,可参。无名之朴:无名,无法命名。朴:万物的根本,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可使万物自宾自定。

无名之朴:王本如此。乙本写作“阗之以无名之朴”,重复可精简。

夫亦将知足:楚简本如此。知足长足,知足者富,知足不辱,是老子的重要理念。甲乙本作“夫将不辱”。辱:羞辱,自然的惩罚。王本此句作“夫亦将无欲”,不取。

知足以静:楚简本如此,义胜诸本。静:沉静安详。老子治国观大智若愚、无为守中的根本态度。乙本作“不辱以静”,王本此句作“不欲以静”,皆不如楚简本。

天下将自定:王本如此。自定:指自身系统能安定、平定、稳定。楚简本此句为“万勿将自定”,物假作“勿”亦用“定”。帛书甲乙本此句作“天地将自正”。正,指矫枉归正,走向正轨,回归正道。此处两种含义皆通,可互参。但楚简本年代更早,且“定”又与“静”合韵,更合老子风格。

【六】

昔之得一者。 以往有能得到和谐统一的。

天得一以清, 苍天得到和谐统一就会清澄,

地得一以宁。 大地得到和谐统一就会安宁。

神得一以灵, 神灵得到和谐统一就会灵验,

谷得一以盈。 河谷得到和谐统一就会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 万物得到和谐统一就会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诸侯国王得到和谐统一,就会以它为天

下公正的准则。

其致之也, 它一旦发展到统一的极致,

天无以清将恐裂, 天不要太清澄了,否则恐怕将会爆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 地不要太安宁了,否则恐怕将会爆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神不要太灵验了,否则恐怕将会停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河谷不要太盈满了,否则恐怕将会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不要超生得太多了,否则恐怕将会灭绝;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诸侯王公不要太尊贵高傲了,否则恐怕将会被推倒!

故贵以贱为本, 所以尊贵需以低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 高位必须以下层为基础。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因此诸侯王公都自称为:“孤家、寡人、不谷”。

此其贱之本, 这些称呼的本意都是要自我轻贱的,

与非也。 是赞誉侯王这些自我谦卑的做法啊。

故至数, 所以恒道那至高至广的自然数理啊,

与无与! 是想赞誉也根本无法用语言赞誉的!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 所以我宁可不像玉石那样珍稀闪亮,

硌硌若石。 也要像粗陋的大石那样平凡而坚实。

【第三十九章】

【注释】

昔之得一者:甲本、王本如此。昔:以往。“一”,本指原始时期混沌未分的状态,这里特指制定整齐划一的系统模式。“一”是老子的重要哲学范畴,但这里所说的“一”并非是强求一律,固定模式,永恒不变的“完美统一”,更不能等同于恒道的终极真理,而是如同易经里的“既济”卦状态,在看似“水火既济”的理想状态中,潜藏着种种尖锐矛盾,需要进入“未济”再重组整合,才能借助新一轮运动而达到新的平衡与更高的理想状态。如“侯王得一”的“一”,就更像是一揽全局的高压式的统一力量,而不是泰卦所向往的上下通气,安泰和谐,积极进取的大好局面。因为如果“一”就是完美统一,一成不变,就是恒道自身的话,那就不会出现老子所说的“一”发展到极端,反而出现违背恒道的种种怪现象——即裂、发、竭、蹶等。

天得一以清:诸本皆同。苍天得到和谐统一就会清澄。

地得一以宁:乙本王本如此。宁:安宁,

神得一以灵:诸本皆同。神,神灵。灵,灵动,灵验。

谷得一以盈:王本如此。谷:河谷。甲乙本此处谷假作“浴”。盈:满。

万物得一以生:王本如此,甲乙本无此句。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乙本如此。正:匡正,正则,准则。王本正写作贞。

其致之也:甲本如此。致:极致。王本此句作“其致之”,乙本作“其至也”,至:通致。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王本如此,“谓”字从甲乙本加。谓天无以清:谓,说,求告,甲乙本假借作“胃”字,乙本为“胃天毋已清将恐莲”,其后每句都有“谓”字,可从王本句式省。毋已:据王本改为“无以”,下同。清:清澄。此指清气,天纯化升腾之气,阴阳内涵,生气无限。屈原《九歌·大司命》写到:“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将恐裂:将,将会,将要;恐,恐怕;裂,分裂,爆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王本如此。宁:安宁。发;爆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王本如此。歇:停歇,歇止。

谷无以盈将恐竭:王本如此。竭:干涸,枯竭。乙本此句为“谷毋已将渴”,渴:干渴,旱渴。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王本如此。甲乙本无此句,当为据老意后补。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王本如此。侯王:诸侯、国王。贵高:尊贵,高贵,高高在上。蹶:跌倒,倒下,此处指被推翻。

故贵以贱为本:乙本王本如此。必:一定。贱:低贱。本:根本。

高以下为基:王本如此。高:登高,升高,居高。下:下层。基:基础。甲乙本作“必高矣而以下为基”,过于繁复从王本改。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王本如此。自谓:自称为。孤寡不谷:孤,孤家。寡,寡人。谷,有“善”,“活”,“禄”等意义。不谷,犹言“不善”,自谦之词。

此其贱之本:乙本如此。此其:指“孤寡不谷”等含卑贱意义的称谓。贱:自我轻贱。本:根本,本意。王本作“此非以贱为本邪”,增加了邪为语气词,繁复不取。甲本此句毁损,仅余“此其”二字,但亦足以证实乙本“此其……”为是,而王本“此非以……”为非。

与非也:乙本如此。与:赞许,引申为肯定。此句断句各家不同,有将与字归于上句作为语气词的,实为不当。非:否定。此处指与“贱之本”有关的“孤寡不谷”等表示否定与谦卑意义的称谓。王本此句作“非乎?”增加了乎为语气词,意思繁复不取。

故至数:甲本如此。此句注家多将其与后句合为一句“故致數輿無輿”,故未能准确表达老子旨意。实际上,只有将“至数”和“与无与”分解,才能理解此句真意。至:其义有二。(1)达到;(2)极大。此处二义皆备。数:此指自然之数理。《荀子·富国》:“万物同宇而异体,无宜而有用为人,数也。”“至数”的意思是,要达到最大的自然之数理。与前文“其至之也”结合看,老子主张为政者、计数者、谋略者要做到的是恰到好处的“至数”,而不是脱离实际,勉强拔高,超越自然的狂热妄为。

与无与:甲本如此。此句注家理解多有不同。有的与前句合为一句“故致數輿無輿”。理解为将车的各种零件合为一体,那就不分彼此的大小贵贱,全部整合为一部车子了(参见任法融《道德经释义》)。有的将两句断作“故至数舆,无舆”,意思是一个人想分开同时坐几部车,是不可能的(参见罗尚贤《老子通解》)。这些虽有一定道理,但都忽略了甲本“與无與””的本义,未能准确表达老子旨意。與:赞许,称誉,简写为与。甲本所用的“與”与“輿”形近义不同,被乙本、王本误用为“輿”,意思全变。吴澄本、范、傅、遂州、徽、彭、邵、孟诸本此句的“与”字皆作“誉”,可作为此处“与”应作“誉”解的有力旁证。

是故不欲琭琭若玉:乙本如此。琭(lù):有光泽,稀少,珍贵,乙本原句琭假作禄。禄(lù):俸禄,应作琭。王本此句作“不欲琭琭如玉”,可参。

硌硌若石:乙本如此。硌(luò):砟硌,山石不齐貌。王本作“珞珞如石”,珞(luò):硬石头。

【七】

大成若缺, 大成之道总像有些缺陷,

其用不敝。 但它的功用无穷无弊端。

大盈若冲, 极丰盈充实啊看起来空虚冲淡,

其用不穷。 它的功用却永远无穷尽。

大直若屈, 极正直者看起来很屈辱,

大巧若拙。 极灵巧者看起来很笨拙。

大赢若绌, 极富余者看起来很不足,

大辩若讷。 极善辩者看起来很木讷。

躁胜寒, 躁动战胜苦寒,

静胜热。 清静胜过狂热。

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无为方可为天下大治的表率!

【第四十五章】

【注释】

大成若缺:诸本皆同。大成:伟大的成就。缺:缺陷,不足。

其用不敝:楚简本如此。用:功用。敝:凋敝,疲惫,衰败。王本此句作“其用不弊”,甲本作“其用不幣”,弊:弊端,其意与敝同,幣为敝的假借字。

大盈若冲:王本如此。大盈:极完满充实。冲:空虚冲淡,乙本作“大盈如冲”,有冲字,甲本用异体字,皿上也有冲字。楚简本、傅本等冲作“盅”,以“盅”的实体喻空虚之意,不如“冲”字抽象而直接。

其用不穷:楚简本、王本如此。穷:穷尽,竭尽。

大直若屈:楚墓竹简本、王本如此。大直:极正直。屈:屈服,委屈,屈辱。甲本作“大直如诎”。诎(qū):(1)通“屈”,屈曲,弯曲。(2)穷尽,如理诎势穷。(3)嘴笨,如“辩于心而诎于口”。(4)屈辱,冤屈。“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吕氏春秋·壅塞》。(5)诎辱,委屈和耻辱。综合看,“诎”在此处与屈意思相同,都是指非常正直的人,有道之人,在外人看起来却像是毫无道理,理屈辞穷,受到屈辱,如同下士闻道而大笑高士一样。又,楚简本此句位置在后,与王本不同。

大巧若拙:楚简本、王本如此。大巧:极灵巧。拙(zhuō),笨拙。甲乙本此句作“大巧如拙”。

大赢若绌:此句歧义较大,甲本原作“大赢如火内”,楚简本作“大成若绌”,乙本作“□□□绌”。赢:赢利,有盈余,大赢为极富余,楚简本写作大成,重复不取。绌(chù),不足,楚简本、乙本如此,可取,甲本作“火内”,假借为“肭”,指亏损,不足,参见高明:《帛书老子校注》,43页。今据楚简本、甲本补。综合分析,王本虽无此句,但其自有古本依据与独立价值,故不可或缺。

大辩若讷:王本如此。大辩:极其善辩。讷(nè):口讷,迟钝木讷,不善言辞,与“诎”义同。楚简本、甲乙本无此句,因流行已久,与老子旨意相同,姑存参照。

躁胜寒:王本如此。躁:躁动,躁热。寒:寒凉,苦寒。楚简本此句作“燥胜滄”,甲本作“趮胜寒”,意皆同王本。

静胜热:王本如此。静:冷静,清静,清醒柔静。热:狂热,燥急,冲动。楚简本此句作“青胜然”,当为“静胜燃”,甲本作“靓胜杲(火字底)”,意皆同王本。

清静为天下正:王本如此。甲本此句写作“请靓可以为天下正”。清静:清,清明,清廉,清正,澄明。“请”通“清”,“靓”通“静”。“靓”又作“妆饰”解,《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靓”在南方指“漂亮”、“俊美”,粤语有靓女、靓仔等美称。可见,此处“清靓”也可理解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容光焕发的仪容,若从审美与政治的观点看,它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合道德与和谐执法手段的统一,这才可以成为正天下的榜样。为:成为。正:有匡正,治理,安定,纯正,正确诸义,引申为榜样,范式,表率,“天下正”即为“天下大治”。楚墓竹简本此句为“清清为天下定”,同王本亦无“可以”两字,“清”通“静”,“正”写作“定”,意为“清廉守静可以安定天下”,这正是倡俭朴去奢欲的老子的一贯的政治主张,亦可参。

【八】

以正治国, 以正道治国,

以奇用兵, 以奇谋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以清静无为取得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 我以什么来知道这一点呢?

夫天下多忌讳, 天下有许多的禁区忌讳,

而民弥叛。 民众就会日渐贫穷反叛。

民多利器, 民间收藏越多的尖端武器,

国家滋昏。 国家就会日益昏乱无度。

人多伎巧, 民众多玩弄诡诈技巧,

奇物滋起。 奇巧器物就泛滥成灾了。

法物滋彰, 法规越繁琐显赫法器越贵越多,

盗贼多有。 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故圣人云, 所以圣人的至理名言说,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不妄为滋事,人民自然幸福富足;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为而治,人民自然会自由开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不争好静,人民自然会遵循正道;

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不贪欲奢求,人民自然敦厚淳朴。

【第五十七章】

【注释】

以正治国:王本如此,楚简本作“以正治邦”,邦即国;甲本作“以正之邦”,乙本作“以正之国”,之为治的假借字。正:公正,正道。治国:治理国家。

以奇用兵:诸本皆同。奇:诡奇,奇谋。用兵:使用军队,打仗。

以无事取天下:诸本皆同。无事:无为。取:取得。

吾何以知其然也:楚简本如此,甲本、王本等句末多一哉字,可从楚简本省。何以知:以什么来知道。其:指上述这些“以”所指之事;然:这样。王本此句末还有“以此”,系多余的加字,因老子此句为自问,下句自答。

夫天下多忌讳:乙本如此。忌讳:禁忌,避讳,文化禁区。楚简本此句为“夫天多忌讳”,漏一下字;王本此句为“天下多忌讳”,少一夫字;甲本为“夫天下□□□”,有夫字与下字,故乙本为是。

而民弥叛:楚简本如此。弥:日渐,日益,更加。叛:叛乱,反叛。甲乙本、王本此句作“而民弥贫”,贫则生乱,乱极必叛。民叛是民贫的恶果,性质极为严重,直接威胁统治者的统治,导致社会动乱与经济倒退。甲乙本、王本等削弱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锋芒和深刻见解,今以恢复古本真意为是。

民多利器:诸本皆然。民:民间。利器:锋利、精良、优质的兵器、武器、器具等。

国家滋昏:王本如此。兹:通滋,更加。昏:昏乱。楚简本作“而邦兹昏”,邦:国家。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王本如此。伎巧:伎俩巧术。奇物:奇巧的器物。滋起:指滋生,泛滥。楚简本此句作“人多智而奇物慈起”,甲本此句作“人多知而何物兹□”,何为奇之误。乙本此句作“人多知而何物兹□”。

法物滋彰:楚简本如此,写作“法勿慈章”。甲本毁损,乙本此句仅存“[法]物兹章”几字,王本此句写作“法令滋彰”。楚简本“法物”假作“法勿”。法物:为执法、施法、弘法制作的礼法器物,如礼器、法器、祭器、器物、刑具等,与专指推行政令、法规、法律的法令不同。楚简本“滋彰”假作“慈章”。滋:滋长,滋生,日益。彰:彰显。楚简本与帛书老子的发现,以“法物”取代王本等通行本使用已久的“法令”,可为老子“反法说”正名。实际上,法家执大成者韩非极看重的老子,并不一概反对文明社会的法律和依法治国,而是坚决反对统治者和腐儒忌讳多多,劳民伤财,为礼法炮制出种种繁琐条文,制作大量体积庞大、耗尽国资的法物即法器、礼器(如西周巨鼎)等,老子认为这是引至民众贫困反叛,盗贼出现得更多的重要原因。

盗贼多有:王本如此。甲本此句毁损,乙本写“而盗贼[多有]”,楚简本写作“覜恻多又”,音义同“窥测”,即为盗贼所惦记觊觎。

故圣人云:王本如此。楚简本作“是以圣人之言曰”。言:言,言论,格言,至理名言。

我无事而民自富:诸本皆同,今从楚简本将此句放在三句之前,它比较符合老子治国思想的逻辑关系,富指经济基础,是自化、自正的前提。无事:不滋事,不惹事,不无事找事,即无为之意,并非消极懒惰的无所事事。自富:自然富裕而幸福。这是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首先明确地提出来,有关统治者应该不生事扰民,重税盘剥,让人民先富裕起来的政治主张。

我无为而民自化:诸本皆同,只是楚简本的“无”写作“亡”,亡通无。自化:自然开化而自由自在。这是老子主张的统治者不贪欲,不干预思想自由,没有文化忌讳和思想禁区,民众无争无斗,安居乐俗,甘食美服的自然美好生活。

我好静而民自正:诸本皆同。好静:喜好安静,清静,不妄为。这是老子治国观的主旨。自正:自然正直而无私不偏。这是老子向往的民众返璞归真,正直善良,安详和谐,天下和光同尘的理想国。

我无欲而民自朴:王本如此。无欲:无贪欲,没有奢求。自朴:自然淳朴而敦厚诚实。楚简本、乙本此句皆作“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不如王本句式整齐易记。

【九】

大国者下流, 强大的国家处于大河下游,

天下之牝。 就像天下最柔顺的母牛。

天下之交, 天下万物的阴阳交合,

牝常以静胜牡。 雌性常以柔静战胜刚强的雄性。

为其静也, 这是因为雌性十分温顺柔静啊,

宜为下。 适宜顺从地居于下方。

故大国以下小国, 所以大国谦让小国,

则取小国。 就可收取小国民心。

小国以下大国, 小国谦卑地顺从大国,

则取于大国。 就可向大国索取援助。

故或下以取, 所以或者谦下以收取,

或下而取。 或者居下顺从而索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强大的国家只不过想兼收并畜多一些人民,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弱小的国家只不过想归顺大国而服事他人。

夫皆得其欲, 既然大小国家都能满足各自的欲望了,

则大者宜为下。 那么大国自然应该保持谦下的态度。

【第六十一章】

【注释】

大国者下流:王本如此。甲本作“大邦者下流也”。大邦者:大的国家。下流:江河的下游。

天下之牝:甲本、王本如此。牝:母牛。王本此句在下句之后。牝:母牛。

天下之交:王本如此。天下:天下万物。交:阴阳交合。甲本此句作“天下之郊也”,交假作郊。乙本作“天下之交也”。

牝常以静胜牡:王本如此。甲本作“牝恒以靓(静)勝牡”,乙本“牝恒以朕胜牡”。牝:母牛,指雌性、阴性。恒:通常,永远,从来如此。静:安静,柔静。胜:胜过,战胜,甲本用繁体勝,乙本误作朕。牡:公牛,指雄性、阳性。以静胜牡,是老子政治观坚持尚柔守静的哲学根据。

为其静也:乙本如此。为:因为。静:柔静,驯服。甲本此句为“为其靓”,王本无此句,今从乙本补。

故宜为下也:乙本如此。宜:适宜。为:作为,处在。下:下面、下层。甲本此句作“宜为下”,王本作“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王本如此。下:低下、谦让。

则取小国:乙本王本如此。取:收取,获取。

小国以下大国:乙本王本如此。甲本作“小邦以下大邦”,无刘邦名讳。

则取于大国:乙本如此,甲本作“则取大于邦”,意同。取于:索取,与取即收取、获取不同。王本此句作“则取大国”,从乙本改。

故或下以取:甲本王本如此。或:或者。下以取:谦下以收取。

或下而取:甲本王本如此。下而取:谦下而索取。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王本如此。兼畜人:兼,兼收、兼并,畜,畜养。甲本作“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王本如此。欲入事人:欲,想。入,归入,归顺。事,服事,服侍。甲本作“大邦者,不过欲欲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甲本如此。皆:都。得:得到,满足。欲:愿望。王本作“夫两者各得其所欲”,繁复不取。

则大者宜为下:乙本如此。大者:大国,大人。宜:适宜。为:保持。下:谦下,居下。王本此句作“大者宜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