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老子今译

安民篇

【一】

不尚贤, 不崇尚欺世盗名的“贤良”,

使民不争。 使人民不争名夺利。

不贵难得之货, 不看重难得的货物,

使民不为盗。 使人民不去当强盗。

不见可欲, 不炫耀刺激物欲的东西,

使民不乱。 使人民不贪婪动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法则,

虚其心, 是以谦虚阔容人心,

实其腹, 以食粮来充实肚腹,

弱其志, 弱化人的贪狠之志,

强其骨。 强健人的体魄筋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长久地使人民不狡诈不贪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使他们都知道不敢胡作非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这样天下也就不会治理不好了。

【第三章】

【注释】

不尚贤:王本如此,甲乙本作“上贤”。尚:崇尚,通“上”。贤:贤良,贤人。

使民不争:乙本王本如此。使,使得。争,争夺,争抢。

不贵难得之货:乙本王本如此。贵:珍贵,看重。

使民不为盗:乙本王本如此。

不见可欲:乙本王本如此。见,表现,炫耀。可欲,可以刺激物欲的东西。

使民不乱:王本此句作“使民心不乱”,甲乙本均无“心”字。乱:心中烦乱,骚动不安。

是以圣人之治也:乙本如此。

虚其心:乙本王本如此。虚,谦虚,空虚,引申为去除贪欲。

实其腹:乙本王本如此。实,充实。以食粮充实肚腹,包括精神粮食如才学、学识等。

弱其志:乙本王本如此。弱,弱化,与强化相反。志,好斗贪得之志。

强其骨:乙本王本如此。强,强健,增强。骨,筋骨,身体。

常使民无知无欲:王本如此。乙本作“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常:通恒,持久地。使,促使,坚持。无知:没有知识,引申为天真淳朴的样子。无欲:没有贪欲、奢望。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乙本如此。使夫知:使其知道,懂得。不敢:不敢乱来。弗为:无为,不妄为。王本此句作“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繁复不取。

则无不治矣:乙本如此。治:治理。

【二】

天地不仁, 天地不讲仁义,

以万物为刍狗。 将万物当作草狗。

圣人不仁, 圣人也不讲仁义,

以百姓为刍狗。 把百姓当作草狗。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

其犹橐籥乎? 就像是大风箱吧?

虚而不屈, 内部空虚而不穷竭,

动而愈出。 愈鼓动它风出得愈多。

多闻数穷, 所见所闻太多,反而没有办法和出路了,

不如守中。 还不如坚守中正之道。

【第五章】

【注释】

天地不仁:诸本如此。不仁:不讲仁义,不遵循仁义的说教行事。

以万物为刍狗:诸本如此。刍狗:草狗,古人用草扎成的狗,祭祀之用,用后即弃,用指轻贱之物。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王本如此。

天地之间:乙本王本如此。

其犹橐籥乎:王本如此。犹,犹如,好像。橐籥(túoyuè):古代风箱。楚简本、乙本乎写作与。

虚而不屈:王本如此。虚:空虚。屈(jué):竭,穷尽,穷屈。甲乙本屈写作淈。淈(gǔ):穷竭,尽,与屈义相近。

动而愈出:楚简本、王本如此。动:拉动,鼓动,指使用风箱。愈:更加。

多闻数穷:甲乙本如此。闻:耳闻,听到,引申为学到。王本等此句作“多言数穷”,言作说解,误。数:一指方术、技艺,引申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二指气数,即命运,引申为出路。刘峻《辨命篇》:“将荣悴有定数,天命有志极。”此处两种含义兼有,指听多了各种说教,却不会分析,遇到问题反而不知所措,毫无办法,走投无路。穷:穷尽,如黔驴技穷。“多闻数穷”与“多歧亡羊”意同,都是指所闻和路径太多,反而不知何去何从。参见老子真知观。

不如守中:王本如此,比甲乙本“不若守于中”更简洁。守,坚守。中,中正不偏,不左不右,中空而不盈满的无为状态。指坚持恒道。甲乙本如此。

【三】

绝智弃偏, 弃绝狡智与偏激,

民利百倍。 人民利益将百倍增加。

绝巧弃利, 弃绝取巧与贪利,

盗贼无有。 盗贼们将会从此消失。

绝伪弃虑, 弃绝伪善与多虑,

民复孝慈。 人民将恢复孝敬慈爱。

此三言也, 这三句话啊,

以为文未足, 写成文章还嫌不足,

故令之有所属。 所以还要对它有所论述。

见素抱朴, 体现素心爱质朴,

少私寡欲, 减少私念与贪欲,

绝学无忧。 绝弃谬说与伪学,绝妙道学更无忧。

【第十九章】

【注释】

绝智弃偏:从楚竹简本“绝智弃卞”而来。绝:绝灭。智:智识,此处指狡智、伪知识等,老子深恶之,有“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65章]之说。弃:抛弃。卞:有急、法、乐、偏等多重含义,需综合理解才准确全面:(1)《集韵》:“躁疾也。”指卞急;(2)《玉篇》:“法也。”指法规、法度;(3)《尔雅·释诂》:“乐也。”读音“般”;(4)通偏,卞将军即偏将军。如楚竹简本老子31章就有“是以卞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之句。由此推论,“弃卞”此言可指老子反急躁、反法、反乐与反偏等,从他主张清静守中,主张“法物滋章,盗贼多有”,主张“乐与饵,过客止”,反对五音五色之烦扰的观点看,均不无根据,但主要还是反偏离正道即反偏激。卞与偏音同,躁疾与卞急、偏激相通,故“卞”本有偏激之义,与“中”相反,所指当为主张“守中”的老子所反对的不合道法的一切偏激行为,如余食赘行、淫乐烦扰、法物滋章之类的过分行为。有学者将“卞”解释为“辩”,以为老子反对雄辩,离题甚远。还有学者认为“弃卞”即老子反对法治,开历史倒车,殊不知他反对的是法物滋章之法物,而非道法自然之道法,两者绝不可混为一谈。因此,如果我们将“弃卞”解为“弃法”,那该法也只能是偏激、偏私的“人之道”,而非“天之道”。甲乙本与王本此句作“绝圣弃智”。圣:睿智,通达,通晓,或指圣人。从老子多处引用圣人之言看,“绝圣”并非其本意,当为后世道家者流为儒道斗法需要所强改,而弃智与绝智意同,故此句应据老子古意,以“绝智弃偏”表达“绝智弃卞”的真意为好。

民利百倍:楚竹简本、乙本、王本均如此。民利,人民获得的利益。百倍,百倍增加。

绝巧弃利:楚竹简本与甲乙本、王本均如此,但次序不同。巧,投机取巧。利,私利,暴利。

盗贼无有:楚竹简本、甲乙本、王本均如此。无有,消失,绝迹。此句据楚竹简本提至第二句。

绝伪弃虑:楚竹简本如此。伪:伪善。虑:焦虑、忧虑,多虑,私虑,谋虑,指过度地营私谋算,裘锡圭疑此字为诈。甲乙本、王本此句写作“绝仁弃义”,后人以此为老子批判儒家背离恒道的道德说教的根据,或老子比孔子晚出的根据。从楚简本看,此说均不成立。从老子最古本真意看,他并没有笼统地一概否定社会道德的“仁义”,而是否定那绞尽脑汁,欺诈狡智,伪善营私的假仁假义。

民复孝慈:王本如此。复:恢复。孝:孝顺,孝敬。慈:慈爱,甲乙本写作兹,通慈。楚竹简本此句原作“民复季子”。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甲乙本如此。三言:指上述三句话。以为文:以此三句话为文章。未足:还不够。楚竹简本此句作“三言以为使不足”,王本作“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均不如甲乙本贴切。

故令之有所属:甲乙本如此。令:让。之:指三言。属:撰著,属文,属稿,引申为论述,阐述。王本此句少了“之”字,所指不明,楚竹简本此句作“或命之,或呼嘱”,意繁不取。

见素抱朴:楚竹简本、乙本王本如此。见:体现。素:朴素,素心。抱:怀抱,抱持,坚持,引申为热爱。朴:老子的重要哲学概念,指万物原始的朴素本质。

少私寡欲:楚竹简本、乙本王本如此。少:减少。寡:减少。私:私念。欲:欲望,贪欲。

绝学无忧:乙本王本如此。绝学:(1)名词:指非常绝妙高明而面临失传绝境的学问。如宋儒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要之,“绝学”从正面意义讲,指道学,内含倡导、保存之意。(2)动词:绝灭,减损,与“损之又损”呼应。指绝灭伪学,即违反大道的多闻数穷之学。忧:忧虑。故绝学无忧,两意皆存,指弃绝伪学承续恒道绝学才能永无忧患。此句世传本放在20章前。楚竹简本此句放在第48章之末,即“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绝学无忧。”学与道和“为”相对而论,可参。

【四】

企者不立, 踮脚的人不可能稳稳站立,

跨者不行。 双腿并列叉开的人无法行走。

自视者不彰, 自视高明者难得显身扬名,

自见者不明。 喜欢自我表现者不明事理。

自伐者无功, 好自夸者得不到功劳,

自矜者不长。 自高自大者很难长进。

其在道曰, 这些行为对恒道而言就是,

余食赘行, 吃得太饱又做得太过,

物或恶之。 万物大概都讨厌他们。

故有欲者弗居。 所以贪欲太多的人都不能长久。

【第二十二章】

【注释】

企者不立:王本如此。企:踮着脚看。立:立业,立身,建树。甲乙本此句作“炊者不立”,指埋头吹火煮饭者不会站在那里,也可参。

跨者不行:王本如此。跨:本义为双腿分列在马身两边,这样是不能行走的。甲乙本无此句,因此句与前句对应,符合老子论述习惯,故存之。

自视者不彰:王本如此。自视:只看见自己,多指优点方面。彰:彰显,甲乙本写作章,通彰。此句与下句的次序据甲乙本调整。

自见者不明:王本如此。见:出现,表现。明:明白。

自伐者无功:诸本一致。伐:夸耀。功:立功,功劳。

自矜者不长:诸本一致。矜持,自大。长,长进。

其在道曰:甲本如此。其,这,这类行为。其在道曰,即这事就道而言,从道的角度看。乙本王本此句作“其在道也曰”,也字可省。

余食赘行:王本如此。余食:多余的食物,吃得过多。赘:多余,累赘。赘行,做得太过,太多。此句引申为奢侈浪费,胡作非为的社会现象。

物或恶之:王本如此。恶之:讨厌它。

故有欲者弗居:甲乙本如此。有欲者,有贪欲的人,指上句所说的奢侈浪费,胡作非为者。弗:不能。居:停,住,维持长久。王本此句作“故有道者不处。”意为有道之人不会这样做,一正一反,可互参。

【五】

其政闷闷, 政治初创昏昧怜悯时,

其民淳淳。 人民是多么浑厚淳朴。

其政察察, 政治过于明察苛刻时,

其民缺缺。 人民会缺少自由和衣食。

祸兮福之所倚, 灾祸啊正是幸福所倚赖的,

福兮祸之所伏。 幸福啊正是灾祸所降伏的。

孰知其极? 谁能知道其中奥秘的极致吗?

其无正邪。 那就是事物的变化没有绝对的正邪。

正复为奇, 公正被颠覆就变成了诡奇,

善复为妖。 善良被颠覆就变成了妖孽。

人之迷, 这些都是人们所最迷惑的,

其日固久矣。 它发生的日子确实很久远了。

是以方而不割, 所以要方正伟大不要偏私分割,

兼而不刺, 要兼容并蓄不要尖刻刺激,

直而不绁, 要循道正直不要受缚越度,

光而不耀。 要光明正大不要自我炫耀。

【第五十八章】

【注释】

其政闷闷:王本如此。乙本此句政字作正,正通政,指政治。闷闷,指昏昧混沌状,老子用来形容古代政治原始初创时期的朴实状态,与政治成熟后的“清明苛察”状态相对。乙本“闷”字“门”内为“系”,意义同闷、闵。傅本此句闷作闵。闵(mǐn):同悯,其意有三:(1)通悯,怜悯;(2)昏昧;(3)深远貌。此处三义皆有,是属于模糊概念,指原始社会那种看似昏昧、深远,实则怜悯体恤人民的政治状态。老子所向往的古代圣人所实行的宽容政治。

其民淳淳:王本如此。淳:义近沌,纯,乙本此句作“其民屯屯”。屯:屯为易经诸卦之一,意为初始阶段,生活艰难,即屯难。屯形义又近沌,纯,引申为混沌、纯朴、淳朴、浑厚。综合诸义,可解释为古代人民生活艰难而淳朴浑厚,这正是老子向往的理想政治。

其政察察:王本如此。乙本政写作“正”,政:苛政。察:明察。察察,重复检察,过分监察,此句指为政过于繁琐苛察。

其民缺缺:王本如此。缺缺:指人民文化上受到诸多禁忌,缺少自由,物质上受“人之道”盘剥,缺吃少穿,较易理解,可存。甲本此句作“其邦夬夬”。邦:国家。夬(guài),通决,指大坝被大水冲决。夬为易经诸卦之一,意为刚决柔。其邦夬夬,此处借“刚决柔”指刚猛的苛刻残暴政治对柔弱民众的侵害。有人将“夬夬”的决堤义引申为国家大坝被毁于过分明察的政治,也算合理的推理。如与王本互参,可见老子对此民缺缺邦夬夬社会现象的批判。

祸兮福之所倚;王本如此。祸:灾祸。福:幸福。倚,倚赖,倚靠。甲本无兮字,祸写作“旤”(无字下加心)。

福兮祸之所伏:王本如此。伏:降伏,埋伏。

孰知其极:乙本王本如此。孰:谁。极:极致。

其无正邪:邢玄、庆阳、磻溪、楼正、孟覜、邵、司马、苏、志、易玄、彭耜、焦竑诸本如此。其:指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等。正:正确,正路,引申为准则,正轨。邪:错误,邪路。此句乙本作“无正也”,王本作“其无正”,缺字不取。

正复为奇:王本如此。正:公正,正当。复:又,再次。复:归复,又通覆,颠覆。为:变为,成为。奇:奇怪,怪异,诡奇,不正。

善复为妖:王本如此。善:善良。妖:妖孽。

人之迷:王本如此。迷:迷惑。甲本缺,乙本迷写作“怸”,通迷。

其日固久矣:乙本如此。其:这类事情。日:时日。固:本来,确实。王本此句末无矣字,补后合韵。

是以方而不割:乙本如此,王本句前有圣人二字,应省,老子此处是对所有悟道之人提出玄德修养的要求。方:方正,指大方无私的伟大品格。老子《四十章》“大方无隅”,可参,此处指悟道之人品行非常方正,没有伤人的棱角或阴暗的角落。割:分割,偏私。

兼而不刺:乙本如此。兼:兼容,兼收。刺:讥刺,刺伤,用尖刻偏激的语言刺激别人。王本误作“廉而不刿”,费解不取。

直而不绁:乙本如此。直:正直,垂直,直行。绁(yì):原意为绳索,束缚,引申为越度。王本此句作“直而不肆”,肆:肆意妄为,亦有越度之忧,此处肆与绁意思接近,均押韵。

光而不耀:王本如此。光:光明正大,光芒四射,指悟道之人的道德光辉。耀:耀眼,炫耀。乙本作“光而不眺”。眺:斜眺,斜视。不眺,指光芒逼人而惊颤不敢正视,意思与王本同,王本为是。

【六】

小国寡民。 以道治国,简政减税,缩减人口和贪欲。

使十百人之器不用, 把几百人用的大型器物闲置不用,

使民重死而远徙。 使人民看重生死而远离长途迁徙。

有车舟无所乘之, 即使有大车巨舟也无须乘坐,

有甲兵无所陈之, 有盔甲兵器也不必陈列动用,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让人民像从前一样结绳记事。

甘其食, 以家常饭菜为甘甜食物,

美其服。 以朴素的民族服装为美。

安其居, 安住在自觉舒适的居所里,

乐其俗。 以享受家乡淳朴的风俗为乐。

邻国相望, 邻国的村庄互相可以对望,

鸡狗之声相闻, 鸡狗的叫声也能互相听见,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居民长寿快乐至老死,也不你争我夺的相往来。

【第六十七章】

【注释】

小国寡民:乙本王本如此。小国:甲本原作“小邦”,乙本王本避刘邦讳而改为“小国”,今从通行本便于诵读。老子的“小邦”总体指的是以道治国,具体涉及“邦”的多个领域和不同的“小”法,需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1)邦道,邦理(国家的治道)。“小邦”指以小朴(道)治国,即老子说的“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32章](2)邦赋(国家财政)。“小邦”指减少民众赋税。老子认为:“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77章](3)邦政(国家军政),“小邦”即缩小国家机构,即精兵简政;(4)邦法(国家大法)。“小邦”有减少繁杂苛酷的邦法之意,老子认为:“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57章]。(5)邦域(疆土;国境;区域);邦埸(邦国疆界);邦甸(古代王都郊外之地);邦邑(封地,政区;地区);邦土(国土)。“小邦”指缩小诸侯的邦域都邑,反对其贪欲的侵略扩张。(6)邦器(礼乐之器及宗庙祭器),“小邦”有缩小邦器之意,参见本章“使十百人之器毋用”条。寡民:寡,(1)减少;(2)寡欲,减少贪欲;这里表面是强调控制人口的合理数量,深层是指使民众寡欲不贪。参见老子:“不见可欲,使民不乱。”[3]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甲本如此。使:使得。十百人之器,足够数十至百余人使用的器物,指为战事或祭祀准备的特大武器、祭器、容器如巨锅大鼎、攻城用的大型器械之类。毋用:不用,闲置。王本此句作“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少一“人”字,语义不通。

使民重死而远徙:甲乙本如此。重死:看重死生即生命,不轻易去送死玩命。远:远离,离开,此处作动词用。徙:迁徙,指民众为谋生之长途远行,颠沛流离,不顾生死;不远行则不用乘坐舟车,下句与王本此句“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均可参。

有车舟无所乘之:甲本如此。车:车马。舟:舟船,甲本用周字通假。无所:没有地方,引申为没有必要。乘:乘坐。王本此句为“虽有舟舆,无所乘之”。甲乙本较简洁。

有甲兵无所陈之:乙本如此。甲:盔甲。兵:兵器。陈:陈列,备用。王本此句为“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甲乙本较简洁。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乙本如此,王本民写作人,意思相同。复:又,像从前一样。结绳:原意指古代没有文字时采用的结绳记事方法,老子借指一种不要巧技伪饰的古朴技艺和知识。

甘其食:诸本一致。甘:觉得甘甜,喜欢吃。食:食物,饭菜。

美其服:诸本一致。美:觉得美,喜欢穿,形容词作动词。服:服装,衣服。

安其居:诸本一致。安:安心,安住。居:居所,住所。

乐其俗:诸本用词一致。乐:感到欢乐,愿意从俗,形容词作动词。俗:风俗。此句甲乙本位于“安其居”之前,从王本改为居后,不仅合乎安居方能乐业乐俗的逻辑,也更和韵易记。

邻国相望:王本如此。邻国:相邻的友好国家。相望:互相可以望见,对望。

鸡狗之声相闻:甲本如此。鸡狗:甲本、范应元本、敦煌庚本、景龙、景福、顾欢、河上诸本均如此。王本、乙本此句作“鸡犬”,今从甲本。闻:听见。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乙本王本如此。往来:交往,你来我往,此处指互相算计争夺。

【七】

民不畏威, 人民一旦不再害怕恐怖和威胁,

则大畏将至矣。 那非常恐怖的事情就要发生了。

毋闸其所居, 不要限制人民栖息的居所,

毋厌其所生。 不要压榨人民使其了无生趣。

夫唯不厌, 只有不做人民所厌恶的事情,

是以不厌。 人民才会不厌恶你。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喜欢自我表现,

自爱不自贵, 自尊自爱而不自以为高贵,

故去彼取此。 所以我们应该去除自大保留自爱。

【第七十四章】

【注释】

民不畏威:王本如此。畏:怕,畏惧,害怕。威:威胁,乙本写作“畏”,恐怖可怕的事情,指统治者残酷镇压的恐怖场面。威古通畏。民不畏威,即人民不害怕统治者的威严、威胁和镇压。

则大畏将至矣:乙本如此。王本此句写作“则大威至”。大畏:与大威同义,均指非常可怕的事情。至:发生。今取乙本原句。

毋闸其所居:甲本如此。毋:不要。闸:关闸,关闭,隔绝。居:居所,精神家园等。王本此句作“毋狭其所居”,乙本“狭”写作“”,字义相同,指不缩小人民的生存空间。

毋厌其所生:甲乙本如此。厌:厭,写作“猒”,通壓,壓即压塞,压抑,压榨,压迫。生:生计,生路,生活。此句或可解为:不让人民(因遭到残酷统治而)厌烦他们的的生活,失去生趣。

夫唯不厌:王本如此。唯:唯有,只有。厌:甲乙本作“猒”,通厭,指厌恶,憎厌。

是以不厌:诸本如此。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王本如此。自知:自知之明。不自见:见,显现,显示。不自见,不自我表现。甲本毁损,乙本此句为“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语气较和缓。

自爱而不自贵:王本如此。自爱:自我珍惜。自贵:自大。甲本此句存末尾五字字。乙本此句为“自爱不自贵也”。

故去彼取此:王本如此。去:去除。彼:指自大。此:指自爱。

【八】

民不畏死, 如果民众不怕死,

奈何以死惧之。 用杀头恐吓他们又有什么用呢!

若使民常畏死, 如果民众向来都怕死,

而为畸者, 而出现作乱的人,

吾将得而杀之, 我将抓获并杀了他,

夫孰敢矣? 那还有谁敢再犯法呢?

若民必畏死, 如果民众向来怕死,

常有司杀者杀。 就会设置司法官吏掌管刑杀。

夫代司杀者杀, 那代替司法官吏去杀人的,

是代大匠斫。 就是代替木匠去砍伐。

夫代大匠斫者, 那些代替木匠去砍伐的,

则希不伤其手。 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的。

【第七十六章】

【注释】

民不畏死:王本如此。乙本作“若民恒且畏不畏死。”若,如果。恒,常,向来。且,无。乙本多一畏字,可以解释为“如果民众向来都害怕那些不怕死的”(指领头闹事者),也可参。

奈何以死惧之:王本如此。奈何:用反问来表示没有办法,意同“怎么办?”乙本作“奈何以杀惧之也?”以杀,用杀头的办法,同“以死”。惧:恐吓。之:人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的这一名句,已经成为有识之士告诫统治者或霸权主义者的传世名言。

若使民常畏死:王本如此。甲本作“若使民恒且畏死。”词义相同,难读。

而为畸者:乙本如此。为:作。畸:畸形,为畸,即作乱。畸通奇。王弼注:“诡异乱群为之奇。”王本此句作“而为奇者”,意同。

吾将得而杀之:甲本如此。得:能,得以,得到,指捕获。杀之:杀了他,指作乱者。王本此句作“吾得执而杀之”,执:抓住。

夫孰敢矣:甲乙本如此。孰敢:谁还再敢,指做犯法的事情。王本作“孰敢”,过简。

若民必畏死:甲本如此。王本无,今据甲本补。

常有司杀者杀:王本如此。常:一直。司杀者:主管司法刑杀的官吏,司:主管,司法。杀:刑杀。乙本此句作“则恒又司杀者。”又:有。夫代司杀者杀:乙本王本如此。代:代替,取代。

是代大匠斫:乙本如此。大匠:木匠,实指司法大臣。斫(zhuó):砍伐,杀头。甲乙本写作斲。王本作“是谓代大匠斫。”多余一字。

夫代大匠斫者:王本、甲本如此。甲本以伐假作代。乙本作“夫代大匠斫者。”

则希不伤其手:乙本如此。希:很少。伤:砍伤。其:自己。王本此句作“希有不伤其手矣”。

【九】

民之饥, 人民的饥饿受冻,

以其上食稅之多, 是因为他们上面的统治者强征吞食的税赋太多,

是以饥。 所以人民才忍饥挨饿。

民之难治, 人民之所以很难治理,

以其上之有为, 是因为他们上面的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妄为,

是以难治。 所以才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 愚民的轻生找死,

以其求生之厚, 是因为他们太贪求生活的丰厚享受,

是以轻死。 所以才轻生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只有那些即使生活艰难也不贪欲妄为的人们,

是贤贵生。 才是贤良的珍惜生命者。

【第七十七章】

【注释】

民之饥:王本如此。饥:饿,饥荒。甲乙本此句作“人之饥也”。

以其上食稅之多:王本如此。其上:指贵族统治者。食:吞食,收取。稅:税收。甲乙本此句作“以其取食稅之多”,可参。

是以饥:诸本如此。因此就忍饥挨饿。

民之难治:王本如此。治:治理。甲本作“百姓之不治也。”不:难,无法。

以其上之有为:王本如此。以:由于。上:上司。有以为:有妄为之举。乙本此句作“以其上之有以为也”,均指其上有妄为之举。

是以难治:王本如此。甲本作“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甲本、王本如此。轻:轻视,不怕。甲本“輕”写作“坙”,少“车”旁,意同;乙本此句末多一“也”字,不取。

以其求生之厚:王本、河上诸本均如此,甲乙本句末多一“也”字。其:指一味贪图物欲生活享受的愚昧之人。求生:求得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厚:丰厚,厚财。此句指贪图丰厚生活享受的人们,不惜追财逐利,铤而走险,丢掉性命,至今依然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傅本此句作“以其上求生之厚”,把人们的轻生厌世简单归于“其上”即统治者,反而降低了改造国民性的批判力,故从王本、河上本为宜。

夫唯无以生为者:诸本一致。唯:只有。无:无法。以:得以。生为:即为生,厚生。无以生为,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无法求生,生存艰难的人,即社会下层的老百姓;一是指不以贪生享乐为念的人,即不把厚生贪生放在首位的人,他就是老子所赞美的无为无欲的圣人。

是贤贵生:甲乙本如此。贤:贤良,崇尚,重视,珍惜。贵:珍惜。生:生命。贵生:其义与贵身基本相同。王本此句作“是贤于贵生”,多一于字,不取。有关“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的解释很多。主要有:1.指统治者恬淡无为要比强取豪夺高明得多。2.只有以无为自然之法养生,才是真正的厚生、贵生、长生之计。3.只有不去为生的贤人,才是真正贵生的。从全章老意看,此句是对无求生之厚的贪念,善养身心的人们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