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
无为篇
【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美好的有价值的,
恶已。 那令人恶心的丑恶就已经成为事实了。
皆知善, 天下人都知道“善”是什么和它的价值,
斯不善矣。 这已经就是不善的缘由了。
有无相生, 存有和虚无互动而生,
难易相成。 困难和容易相对而成。
长短相形, 长的和短的比较成形,
高下相倾。 高的和低的上下倾斜。
音声相和, 发音和声响互相应和,
前后相随,恒也。 先前和后来互相追随,这是恒道规律。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所以圣人平时安居无为不作无益的事,
行不言之教, 推行不讲空言废话的以身作则的身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 让万物自行运作而不去人为启动它们,
为而弗恃也, 顺其自然而不凭主观意志去强制它们,
成功而弗居也。 成就了大功业而不居功自傲。
夫唯弗居, 因为只有他自己不居功自傲,
是以弗去。 别人才不可能夺去他的功劳。
【第二章】
【注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楚简本、帛书乙本和王弼本皆如此,但楚简本句后多一也字。帛书甲本作“天下皆知美为美”,缺一之字。美:指美本体。之:之所以。为美:在人们心目中是如何的美好,指人所认识的美的价值,此指市场价值而非审美价值。
恶已:楚简本、甲本如此。恶:丑恶,令人厌恶,双重意义都有。已:动词,止,完结,已然,已矣。王本此句为“斯恶已”。
皆知善:楚简本、甲乙本皆如此。知善:知道善是什么,善的价值,行善可以获得什么。王本此句作“皆知善之为善”,与前句相对应,当为后来所加。
斯不善矣:乙本如此。善:良善。楚简本作“此其不善已”,意同。王本作“斯不善已”,甲本作“訾不善矣”,“訾”指说人坏话,此处当为“此”,与斯意同。故乙本为是。
故有无相生:王本如此。有无:甲本作“有无之相生也”,有“有无”两字;楚简本作“有亡之相生也”。以亡代无。亡:亡失,灭失,意同无。相生:在互相作用下同时或先后生成。
难易相成:王本如此。相成:在互相作用下促成。楚简本、甲乙本作“难易之相成也。”
音声相和:王本如此。相和:在互相作用下互相应和。楚简本、甲乙本作“音声之相和也。”
长短相形:楚简本如此,句末也字据王本省。形:形状,引申为长短形状的比较,王本此句作“长短相较”,可互参,即事物的长短,是在比较中形成的。甲乙本此句作“长短之相刑也。”刑与形通,兼有形(比较)、刑克等含义。楚本形音同“倾”,押韵可取,比王本用“较”更佳,有古意古韵。
高下相倾:王本如此。倾:倾覆、倾倒;相倾:互相倾斜乃至高下颠倒,如易经“城覆于隍。”甲乙本作“高下之相盈也。”相盈:在互相作用下盈亏消长。倾盈两字音近,意义亦可并存互参。
前后相随:王本如此。楚简本、甲乙本此句作“先后之相随也。”前后多指位置,先后多指时间,此处可互参。相随:在互相作用下你跟我随。
恒也:甲乙本如此,随写作隋。恒指永恒规律,也指恒道。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甲乙本如此,但圣字写法有误。居:居,平居,常时,动词兼名词。其二,居有“居摄”之义,动词,指君王年幼由臣下代为处理政务。曹植《画赞》“成王即位,年尚幼稚,周公居摄,四海慕利。”其三,居:通据,指依靠,实行,与下文的“行”相对,为动词。居,王本等作“处”,与平居意义相同。老子此处可能三种含义都有,指圣人常时安居无事,放手由职能部门代理具体政务,自己依靠这种“无为而治”的开明政治方法去管理国家,关爱人民。无为之事:无所作为的事,指不刻意妄为,不胡作非为。罗尚贤先生将“无为”解释为“无违”,亦可参。
行不言之教:诸本等如此。行:推行。不言之教:不用空言虚话的教育,指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的身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楚简本如此。作:自行运作,乙本“作”写为“昔”,通“错”,“错”“作”此处音义相近,指万物交错纷杂的发生。始:人为的启动,肇始。王本此句作“万物作焉而不辞。”
为而弗恃也:楚简本如此。王本作“为而不恃”。为:顺其自然的作为。恃:依赖,恃强凌弱。甲本此句作“为而弗志也”,乙本作“为而弗侍也”。志:意向,志趣,欲望,强志,动词,指以主观意志去规范强制,意思与恃相近。乙本侍字当为恃字之误。
成功而弗居也:甲乙本如此。居:居功自傲。楚简本此句作“成而弗居”,王本作“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乙本王本如此。楚简本句末多一也字,甲本漏一弗字。
是以弗去:甲乙本如此。去:夺去,剥夺。楚简本句末多一也字。
【二】
望呵, 远远瞭望啊,
其未央哉! 黑暗似乎还没有个尽头!
众人熙熙, 众人你来我往熙熙攘攘,
如享太牢, 就像是饱餐盛大祭宴的酒席,
如春登台。 春天里兴奋地登上高高楼台。
我泊焉未佻, 我沉静淡泊啊一点也不轻佻,
若婴儿未咳。 就像还不会咳嗽发声的婴儿。
累呵, 我困乏劳累啊,
若无所归。 就像无家可归。
众人皆有余, 众人都高兴而有余兴啊,
而我独若遗。 唯独我好像遗忘了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 这是因为我有一颗愚人之心哟,
蠢蠢呵! 多么地愚蠢啊!
鬻人昭昭, 那巧取豪夺的富商自以为精明,
我独昏昏。 我独自一个人像昏了头。
鬻人察察, 那卖官售爵的权势者明察秋毫,
我独闷闷。 我独自一个人闷悶不乐。
忽呵, 那恍恍惚惚潜藏深微的大道啊,
其若海! 就像无穷无尽的大海!
望呵, 远远望去啊,
若无止! 就像是漫无止境!
众人皆有以, 众人都有作为和做事的准则啊,
我独顽似鄙。 独有我顽劣似鄙陋。
我独异于人, 我独立特行有别于他人啊,
而贵食母。 而注重那如衣食父母般的伟大恒道。
【第二十章】
【注释】
望呵:乙本如此。望:远远的瞭望,乙本写作“朢”(wàng),音义同望。王本作“荒兮”,乙本为是。
其未央哉:王本如此。其:黑夜。未央:未完,夜未央。乙本此句作“其未央才”,才通哉。
众人熙熙:王本如此。甲乙本熙熙用异体字,熙熙:熙熙攘攘,很热闹。
如享太牢:今本如此。王本作“如享大牢”,乙本作“若鄉于大牢”。鄉:通飨,享的假借字,指享受祭品。大牢:古时关牲畜的栏圈,以及古代举办重大祭典活动所需要用的牛、羊、猪三牲等大型祭物,都称大牢。大牢为古代祭祀的最高等级,又称“太牢”。为避今人常用“关入大牢”之误解,采用太牢。
如春登台:王本如此。春:春天。登:登上。台:高台。甲乙本作“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佻:甲本如此。泊:淡泊,闲静。佻:轻佻,兴奋。王本作“我独泊兮,其未兆”,误也。
若婴儿未咳:乙本如此。未咳:咳,咳嗽,出声。王本作“如婴儿之未孩”,孩为咳之笔误。
累呵:甲乙本此句用繁体“纍呵”。纍(léi):隶变后写作累,其意为堆积的丝织品,后有绳索,捆绑,累积、疲累等意。王本此句作“儽儽兮”,儽(lěi):疲劳,通累,劳累,困乏。
若无所归:王本如此。归:归宿,回家。乙本作“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王本如此。余:有余,满足。
而我独若遗:王本如此。独:独自。遗,遗忘,迷失。我:我自己,本我。
我愚人之心也:乙本如此。王本写作“我愚人之心也哉”,多余一哉字,可删。
蠢蠢呵:甲本作“惷惷呵”。惷惷(chǔn):愚蠢,可用俗字“蠢”替代,乙本此句写作“呵”,意同甲本。王本作“沌沌兮”,沌(dùn):混沌,朴沌。其义不如甲乙本。
鬻人昭昭:甲乙本如此,可从。鬻(yù):(1)卖。鬻人,买卖人,生意人,富商;(2)盗取。如:鬻事(盗取事名);鬻权(弄权),此处专指弄权受贿,卖官售爵的权势者。昭昭:清楚,明白,自以为精明。王本此句作“俗人昭昭”,不如甲乙本针对性强。
我独昏昏:王本如此,昏昏与昭昭相对。乙本作“我独若昏”。独:独自。若:好像。昏:头昏,昏迷。
鬻人察察:乙本如此。察:明察。王本此句为“俗人察察”,义不如甲乙本。
我独闷闷:王本如此。闷:闷闷不乐之意,傅本作“闵闵”:闵,昏昧,糊涂。乙本闷作“闽”,误。
忽呵:甲本如此。忽:恍惚,道深藏不露貌。乙本作“沕呵”。沕:一读(mì),潜藏貌。一读(wù),音与“物”同,即“沕穆”,深微貌。无论读音如何,此处的潜藏、深微貌,都指的是“物”的形状,故译为“物”也可通。王本此句作“澹兮”,可参。
其若海:乙本、王本如此。
望呵:甲乙本如此。王本作“飂兮”。飂(liù):高风,风疾速的样子。
若无止:王本如此。止:止境。甲本作“其若无所止”,乙本作“若无所止”,均繁复不取。
众人皆有以:乙本王本如此。以:①以,为,行为,行事。《论语》:“视其所以。”②以,论,表示论事的标准。《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此处两义皆备。众人都有自己的所为,或众人都有自己论事的标准,皆通。但老子在这里使用的是反义,即表面赞扬众人的“有为”,有“准则”,以其和自己的“顽以鄙”对比,自贬,实则对众人的所为所论大不以为然。因为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论事的标准和众人也大不相同。
我独顽似鄙:景龙碑本、司马本如此。顽:顽劣。似:似乎。鄙:鄙夫,鄙陋(鄙,甲本作“悝”)。王本,河上本作“而我独顽似鄙”,乙本作“我独顽(异体)以鄙”古代以、似通用。
我独异于人:王本如此。独:独立,独立不偏。异:不同,不同于,有别于。人:指愚人、鬻人、众人。甲乙本此句作“吾欲独异于人”,更强调欲望主观性,可互参。
而贵食母:诸本如此。贵:珍贵,注重。食母:衣食父母,指恒道。此外,此处的“母”,也暗含老子对母系社会无私圣母的尊崇。
【三】
善行无辙迹, 善于潜行的不会留下痕迹,
善言无瑕谪, 善于雄辩的不会留下话柄,
善数不用筹策。 善于算数的不用筹码统计。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关闭的没有什么门闩打不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打结的没有什么绳结不能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由于圣人一贯善于挽救人,
故无弃人。 所以不会抛弃有用的人才。
常善救物, 一贯善于挽救财物,
故无弃物, 所以不会丢弃有用的物料,
是谓袭明。 这就叫作“追随光明”。
故善人,善人之师。 因此善良的人,是好人的老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不善良的人,是好人可用的资源。
不贵其师,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
不爱其资, 不爱惜自己的资源,
虽智大迷! 虽好似智慧其实非常迷惑!
是谓要妙。 这就叫作精要的奥妙。
【第二十七章】
【注释】
善行无辙迹:王本如此。善行:善,善于。行,行动。无辙迹:无,没有,不留下。辙迹,痕迹。甲本如此,乙本作“达迹”,译为“走过的痕迹”,不如甲本。
善言无瑕谪:王本如此。善言:言,言说,引申为雄辩。瑕:瑕疵,毛病。谪(zhé):责备,指摘,缺点,过失,引申为话柄。王本“谪”字写作“讁”,甲乙本“谪”字写作“適”,均应为“谪”字。
善数不用筹策:王本如此。善数:数,计数。不用:不需要,不使用。筹:古人计算所用的筹码。甲乙本筹写作梼(chóu),古同筹。策:计算。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王本如此。闭:关闭,封闭。关:门闩。楗(jiàn):竖插在门闩上使闩拨不开的木棍。开:开启,打开。乙本此句写作“善闭无关籥而不可启也”。籥(yuè),通鑰,钥的繁体字,即开锁的钥匙。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王本如此。善结:结,打结,作结。绳约:绳索。解:解开。乙本此句写作“善结者无纆约而不可解也”。纆(mò)约即绳索。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王本如此。常,恒,一直,一贯。救,挽救。甲乙本常字写作恒,意同。
故无弃人:王本如此。无:不会,没有。弃人:弃置、抛弃人才。甲乙本此句为“而无弃人”。
常善救物:王本如此。甲乙本缺此句。
故无弃物:王本如此。弃物:无用的废物。老子认为凡物料都不应视为废物,都可以回收和利用。甲乙本此句作“物无弃财”,财指可用、可回收的废料,亦可参此意。
是谓袭明:王本如此。袭:因袭,有趋向、追随之义。明:光明。乙本作“是胃曳明”。曳:牵引,拖,拉,引申为抓紧,追随。
故善人,善人之师:乙本如此。善人:善良的人。王本此句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师:老师。王本此句作“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乙本如此。王本此句作“不善人者”,者字可省。
善人之资:王本如此。资:资,资源,人力资本,可教化的可用之材,此处表现了老子关怀全人类的博大胸怀与远见卓识。乙本此句作“善人之资也”,也字可省。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诸本如此。贵:尊贵,看重,尊重。爱:爱惜,珍爱。
虽智大迷:王本如此。虽:即使,虽然。智:聪明。大:非常,很。迷:迷惑,迷惘。乙本此句写作“虽知乎大迷。”知:通智。乎:语气词。
是谓要妙:王本如此,要:要诀,精要,纲要。妙:微妙,精妙。甲乙本此句写作“是胃眇要”,意同。
【四】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要想为夺取天下而妄为,
吾见其不得已。 我看他不可能办到。
天下神器, 天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重器,
不可为也, 是不可胡作非为的,
为者败之, 强行夺取天下者将会失败,
执者失之。 妄图执掌天下者会丧失它。
物或行或随, 万物或主动前行或被动追随,
或歔或吹, 或哈气温暖或风吹清凉,
或培或堕。 或细心培植或堕落毁坏。
是以圣人去甚, 因此圣人要去除狂热过度,
去大, 去除好大喜功,
去奢。 去除浪费奢侈。
【第二十九章】
【注释】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甲本王本如此。为之:为达到不良目的而妄为。
吾见其不得已:王本如此。已:停止,结束,完成。不得已,不会得到满足。
天下神器:王本如此。神器:神圣的重器,中国古代周朝的九鼎,曾经是天下神圣的重器,是周取得天下的象征。此处的“神器”指天下是神圣的伟大器物,非一般不识恒道,不修玄德的人能染指。
不可为也:王本如此。为,主宰。乙本此句作“非可为者也”,意同不取。
为者败之:甲本王本如此。败之:失败。
执者失之:甲本王本如此。失之:丧失。
物或行或随:甲本如此。行:行动。随:追随,随从。王本作“故物或行或随”。
或歔或吹:王本如此。歔(xū):哈气使温暖。乙本作“或热或”,甲本作“或炅或…”。炅(jiǒng):日光,引申为“日晒”,与“风吹”相对。吹:吹风、吹气使之凉爽,与歔之加热相反。或歔或吹:王本如此。歔(xū):哈气使温暖。乙本作“或热或
”,甲本作“或炅或…”。炅(jiǒng):日光,引申为“日晒”,与“风吹”相对。吹:吹风、吹气使之凉爽,与歔之加热相反。因甲乙本损毁严重,故以取王本为佳。又,王本此句后还有“或强或赢”一句。强:强盛,使之强大。赢:胜利,战胜之,与强相反。全句可译为“或被增强壮大或被彻底战胜”。但通观甲乙本并无此句,从老子喜欢用三,后文的对应措施也是三条看,这第四种现象当为王本所增,非老子本意,故可删。
或培或堕:乙本如此。培:乙本假作陪。指培植,培养,扶植等。堕:堕落,损堕,损毁。王本此句作“或挫或隳”,甲本作“或杯或”。从前三句和本句看,老子用的是对比法。故王本有挫折,挫败,销毁等意义的“挫”字,当为乙本的培字、甲本的杯字的误用。杯、陪与培同音,培养与毁堕刚好相反,挫折与毁堕同义故不可取。王本的隳(duò),有毁坏,崩毁之意,与甲本的“
”应为同一个字,而以取乙本常用的堕字为是。
是以圣人去甚:乙本、王本如此。甚:过度,过分。
去大:甲乙本如此。大:贪大,好大喜功。王本大写作“泰”。泰此处指大,与大义同。
去奢:王本如此。奢:奢侈。甲本此句写作“去楮”,乙本写作“去诸”,皆应为奢字。
【五】
大道泛兮, 恒道泛滥咆哮啊,
其可左右。 它可以左右一切。
成功遂事而弗名, 它成就丰功完成了事业而不留名,
有也! 是因为它包罗万有!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万物归附而来却不主宰它们,
则恒无欲也, 这样就永久地消除了贪欲,
可名于小。 道啊可以说是“朴”多么的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万物归附而来却不主宰它们,
可名于大! 道啊可以称之为多么的伟大!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 因此圣人之所以能成就伟大事业,
以其不为大也, 是由于他从不妄自尊大,
故能成其大! 所以能成就道的光辉大业!
【第三十四章】
【注释】
大道泛兮:王本如此,泛:大水漫流,淹没,形容道的无处不在和磅礴力量。王本泛原写作氾(fàn),音义同“泛”,他本或作“汎”。乙本此句作“道沨呵”。沨(fēng):泛滥,涨溢,巨大的水声,风声,
其可左右:王本如此。乙本此句多一也字。其:指道。左右:操纵。
成功遂事而弗名:据甲乙本复原。成功:成就事业的功劳。遂:完成。弗名:不出名,不争名。甲本缺成功二字,乙本缺事字,可参互补。王本此句为:“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费解不取。
有也:甲乙本如此。有:包罗万有。一般注者将其与上句相连,断句为“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意思混杂不明,不取。王本此句为“功成不名有”,难解。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甲乙本如此。归:归附,归随。主:主宰。主:主宰。王本此句作“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衣养,以衣服遮体养育,指荫庇照料。
则恒无欲也:甲乙本如此。恒:永久。无欲:没有贪欲。王本此句作“常无欲”。
可名于小:甲乙本王本如此。可以说很小。名:称名,称谓。小:渺小,指朴,老子说,朴虽小。此外,“名于小”也可借指有道强者可以扬名于弱小一族,因为他不恃强凌弱,所以获得弱小一族的拥护。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乙本如此。王本作“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于大:甲本、王本如此。乙本此句为“可命于大”。可名于大:可以说很大。此外,大也可指大事业、大族、大国。指有道之人可以在大的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强大一族中扬名立德。
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甲乙本如此,王本缺失此句。能:能耐,能力。成大:成就伟大的事业。
以其不为大也:甲乙本如此。不为大:不自视过高,不自大,不作好大喜功的事。王本作“以其终不为大”。
故能成其大:王本如此。其:指圣人。甲乙本此句为“故能成大”。
【六】
天下之至柔, 天下最柔弱的水,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驰骋于天下最坚硬的物体之中。
无有入于无间, 它看似无形无力却能进入毫无隙缝的刚硬物体之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我因此而深知,无妄为是多么的有益。
不言之教, 不用多余语言的身教,
无为之益, 清静无为的丰厚收益,
天下希及之。 天下人很少有达到这一高妙境界的。
【第四十三章】
【注释】
天下之至柔:诸本如此。至:最,极。至柔:最柔弱的,一般指水。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甲本如此。甲本句前缺损一驰字,据王本“驰骋天下之致坚”补。至:极,极致。至坚,天下最坚硬的物体,岩石等。甲本至假作致,通至。乙本此句为“驰骋乎天下”,乎应为于字,王本缺于字,应据甲本补。
无有入于无间:甲本如此。无有:一无所有,空无,此处指水这样没有任何固定形状,看似柔弱无力的物体。入:进入,潜入。间:间隔,隙缝。无间:毫无隙缝,密封严密。此句王本作“无有入无间”,缺于字;他本又作“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出于:甲乙本无,据傅本、范应元本以及《淮南子·原道训》所引之文补。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王本如此。甲本作“五是以知无为益”,吾误作五,乙本缺损。
不言之教:王本如此。不用语言的教育,身教。
无为之益:王本如此。无为:无妄为;益:益处,好处。
天下希及之:王本如此。希:希,通稀,很少。及:达到。甲本此句作“[天]下希能及之矣”。
【七】
为学日益, 学习的人要天天增益知识,
为道日损。 为道的人要注意天天减损,
损之又损, 只要不断地减损淫志贪欲,
以至于无为。 就可以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 不胡作非为自然就能无所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取得天下者平常不会惹祸生事,
及其有事, 等到他胡作非为生出种种事端,
不足以取天下, 就不够格也没力量取得天下了,
【第四十八章】
【注释】
为学日益:王本如此,楚简本作“学者日益”,为学指行为,学者指人,但此处意思相同。即学者就是为学者,治学者,为学泛指学习的人,做学问的人。日:天天,益:增益,补充。
为道日损:王本如此,楚简本作“为道者日损”,为道指行为,为道者指人,但此处意思相同。为道所指,就是推行、实践大道者。日损:日日减损。乙本此句作“闻道者日云”,闻道者指听到了恒道的人,此处与为道者近似,指学道、得道、明道的人。云:说,人云亦云。从乙本下句以“云之有云”取代“损之又损”看,云当为损字假借。
损之又损:王本如此。又损:损后再损,不断减损。又:乙本作有,通又。楚简本此句作“损之或损”,意同,均指不断减损。
以至于无为:王本如此。至:达到。楚简本如此句为“以至无为也。”
无为而无不为:王本如此。无为:没有作为,指不采取违反自然的行为,即不违背自然的作为,亦即不妄为。无不为:无所不为,从心所欲,因不妄为而达到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更高境界。楚简本此句作“亡为而亡不为”,以亡代无,意思句式都一样。但此句之后,楚简本还有“绝学亡忧”一句,且没有后面“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几句,直接以“绝学”和章首“为学”呼应。以往“绝学无忧”一句长期被错简放入其它章节,语气并不连贯,而从全章语境看,老子先讲为学日益,再讲为道日损,最后归结为绝学无忧,以学与为的关系为论述中心,条理连贯,主旨分明,“绝学”在此两意皆备,指减损伪学,承续道学,当可无忧。
取天下常以无事:王本如此,乙本此句作“取天下恒无事”。取天下:其意有二:1.要想取得天下,2.已取得天下的人,此处两种意思都有。恒:通常,永远。无事:不生事,不闯祸。
及其有事:王本如此,乙本句末多一也字。及:等到。其:他。有事:出事,胡为。
不足以取天下:王本如此。不足以:没资格,没能力,没力量。
【八】
为无为, 做一个清静无为者,
事无事, 从事看似无用的事,
味无味。 品味极其平淡的哲理。
大小多少, 无论烦心事大小和招致怨恨有多少,
报怨以德。 都以善良德行来报答怨恨者。
图难于其易, 谋划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处着手,
为大于其细。 成就伟大的事业要从细微处着手。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的难事常常从容易处开始,
天下之大作于细。 天下的大器往往从细小处着手。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这就是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 而能成就他伟大事业的原因。
夫轻诺必寡信, 那些轻易向别人许愿的,必定很少会守信用;
多易必多难。 总是志向变易不定的,必定会碰到重重困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 所以圣人总是预先就谋划好那难办的事,
故终于无难。 到最后反而没有什么困难了。
【第六十三章】
【注释】
为无为:诸本如此。为:作。为无为:作自然而然,清静无为的事情。
事无事:诸本如此。事:从事。无事:无所事事,似乎无用的事。事无事,指做看起来似乎无用的事。与“为无为”同义。
味无味:王本如此。味:品味,动词。后一个“味”,指味道,名词。无味,没有味道的东西,借指看似平淡的哲理。味无味,品味无味的东西,引申为品味平常清淡,枯燥艰深的哲理,这是老子提倡的抽象的哲学思考方法。甲本味写作未,应为味。
大小多少:甲本王本如此。联系下文,指或大或小的冲突与或多或少的种种怨言。
报怨以德:甲本王本如此。已成成语,指以善良德行报答恨怨自己的人。
图难于其易:王本如此。图难:图,意图,图谋,指报怨以德这类事情。难:困难,难以作到。易:容易。
为大于其细:王本如此。为大:为,作为,行为。大:伟大。细:细小。天下之难作于易:甲本如此。王本作“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甲本如此。王本作“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乙本、王本如此。终:始终,从头至尾。故能成其大:王本如此。
夫轻诺必寡信:王本如此。轻诺:轻易许诺,许愿。寡信:不守信用。
多易必多难:乙本、王本如此。多易:时常变易,不稳定;又指看起来容易的事情,即这山看来那山高。多难:困难很多,不好办。
是以圣人猷难之:楚简本与王本如此,猷:义同猶,谋划之意。难:很难完成的事。
故终于无难:甲本如此。无难:没有什么困难,很容易。
【九】
其安易持, 那些安稳的容易维持,
其未兆易谋。 那些还没有先兆的容易谋划。
其脆易泮, 那些脆弱的容易破碎,
其微易散。 那些细微的容易消散。
为之于未有, 着手于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侯,
治之于未乱。 治理在局势还没有混乱的时侯。
合抱之木, 双手才能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 由那细小的幼芽长成。
九成之台, 雄伟壮观的九重楼台,
作于累土。 垒起于一筐筐的泥土。
千里之行, 漫长艰辛的千里行程,
始于足下。 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为者败之, 妄为的人将遭到失败,
执者失之。 固执不改的人会损失。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 不固执地坚持错误,所以不会失利。
民之从事, 民众在做事的时候,
恒于其成事而败之。 经常是当事情一成功就毁败了它。
慎终若始, 所以终结时还谨慎如开始时一样,
则无败事。 就不会有失败的事发生了。
是以圣人欲不欲, 因此圣人甘愿做别人不愿做的,
不贵难得之货。 不看重那难得的货物。
学不学, 学习那些常人所不愿学的恒道之理,
复众人之所过。 修复和补救众人所犯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 以此来辅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而不敢为。 而不敢胡作非为。
【第六十四章】
【注释】
其安易持:王本如此。安:安稳的。易:容易。持:维持。楚简本甲本作“其安也,易持也。”
其未兆易谋:王本如此。未:没有。兆:先兆。谋:谋划。楚简本作“其未兆也,易谋也。”
其脆易泮:王本如此。脆:脆弱。判:分离,破开。泮(pàn):散,解,通“判”,分离,如泮合(判合,两半相合),泮坼(碎裂),楚简本此句作“其脆也,易判也”,王本的泮字当从同音判字转来。甲本此句作“其脆也,易破也”,遂州本作“其脆易破”。破:破损,破碎,与判泮同义,但不押韵难记。
其微易散:王本如此。微:细微。散:散开,消散。甲本作“其微也,易散也。”楚本作“其幾也,易散也。”今从王本,散判合韵。
为之于未有:王本如此。为:着手,动手。其:各种将要发生的事物。未有:还没有发生之时。楚简本此句为“为之于其亡有”,王本省其字。
治之于未乱:王本如此。治:治理。其:各种有乱象前兆的事物。未乱:还没有开始混乱之时。乱散押韵。楚简本此句为“治之于其未乱”,王本省其字。
合抱之木:王本如此。合抱:张开双手围抱。
生于毫末:乙本、王本如此。生:生长。毫末,极其细小的幼芽。
九成之台:楚简本与乙本均如此。九成:犹九重,言极高。《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文选·马融〈长笛赋〉》:“托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磎。”李善注:“郭璞曰:‘成,亦重也。’言九者,数之多也。”王本此句作“九层之台”,义同。
作于累土:乙本原意如此。此句版本各异,乙本为“作于蔂土”,王本为“起于累土”,甲本为“作于赢土”,楚简本仅余一“作”字。综合研判,“作于累土”四字当存。作:三古本皆取,此处指垒土的工作。累:积累土石,垒土筑台之义。乙本的“蔂”指装土的泥筐,意同“累”,即用一筐筐的泥土累积成高台。
千里之行:王本如此,较流行,且深入人心。甲本作“百仁之高”,乙本作“百千之高”,应为“百仞之高”。仞:七尺。高:高崖,高台。老子此三句,一讲(树)大,一讲(台)高,一讲(路)长,较为全面。如第三句还是讲高,会与第二句重复,故取王本。
始于足下:乙本、王本如此。始:开始。足下:脚下,楚简本也有足下二字。
为者败之:王本如此。为:妄为,反其道而作为的。败:失败。楚简本、乙本作“为之者败之”。
执者失之:乙本、王本如此。执:抓紧不放,指抓牢不应抓的东西,即坚持自己的错误。失之:失掉,损失。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王本如此。无为:与“为”相反,指不妄为,不作傻事。无败:不会失败。楚简本作“圣人无为”。
无执,故无失:王本如此。无执:意为不坚持错误。失:失手,失利,失策。甲本作“无执也,故无失也”,意同。
民之从事也:甲乙本如此。从:作。事:事情。王本此句无也字。
恒于其成事而败之:甲本如此。王本此句为“常于几成而败之”。恒:经常。其成事:指事情刚成功不久就遭到毁败,与事情的“几成”即几乎成功含义不同。如大一统的秦朝、隋朝刚建立不久即亡国等,这比洪秀全建都南京尚未一统、李自成进京差一点就成功即毁败的“几成而败之”更令人惋惜。这也就是易经“既济”卦后紧接“未济”卦暗含的道理。老子强调这一点,实际上是把巩固刚刚取得胜利的事业,作为“成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非常有见地的。它比以为凡事情一获得成功,就可高枕无忧者要高明得多,对所有执政者都是深刻警示。
故慎终若始:甲本如此。故:所以。慎:谨慎。终:结束。若:好像。始:开始。
则无败事:王本如此。则:那么。无:没有,不会。败:坏。
是以圣人欲不欲:楚简本、王本如此。欲:想做,甘愿做。不欲:别人不愿做的。
不贵难得之货:楚简本、王本如此。贵:看重。货:货物,财物。
学不学:楚简本丙书、王本如此。学:学习。不学:别人所不愿学的,指恒道之理。在楚简本甲书重复的本章中,“学不学”又作“教不教”。教:教育、传授。指圣人为教化、引导民众,用常人所不知所不教的高深恒道去教育众人。此说亦合老子原意,故存参。
复众人之所过:乙本王本如此。复:修复,补救。所过,所犯过失。楚简本作“复众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王本如此。辅:辅助,促进。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乙本作“能辅万物之自然”。王本字义较顺。
而不敢为:王本如此。为:妄为,胡作非为。楚简本、乙本又作“而弗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