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园林与住宅
扬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以来就多次出现繁华景象,成为我国经济最为富裕的地方;物质基础的丰厚,为扬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表现在园林与住宅方面,也有其独特的成就和风格。
试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在扬州筑邗城,并开凿河道,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用以运粮。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和“邗沟”得名的由来。扬州由于地处江淮要冲,自春秋末便成为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重地之一。从经济条件来说,鱼、盐、工农业等各种生产事业都很发达,同时又是全国粮食、盐、铁等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隋唐以后更是我国对外文化联络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埠。这些都奠定了扬州趋向繁荣的物质基础。
隋唐时代的扬州,是极其重要而富庶的地方。从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以后,江淮的富源得到了繁荣的机会,扬州位于江淮的中心,自然也就很快地兴盛起来。其后隋炀帝(杨广)恣意寻欢作乐来到扬州,又大兴土木,建造离宫别馆。虽然这时的扬州开始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却不能使扬州的富庶得到真正的发展。但是隋炀帝时所开凿的运河,则又使扬州成为掌握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为以后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建筑技术上,由于统治阶级派遣来的北方匠师,与江南原有的匠师在技术上得到了交流与融合,更大大地推进了日后扬州建筑的发展。唐朝的诗人杜牧曾用“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来歌咏扬州的繁荣。
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宋人徐湛之在平山堂下建有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到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有裴谌的樱桃园,已具有“楼台重复、花木鲜秀”的境界,而郝氏园还要超过它。但唐末都受到了破坏。宋时有郡圃、丽芳园、壶春园、万花园等,多水木之胜。金军南下,扬州受到较大的破坏。正如南宋姜夔于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扬州慢》词上所诵:“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同时宋金时期,运河已经阻塞,至元初漕运不得不改换海道,扬州的经济就不如过去繁荣了。元代仅有平野轩、崔伯亨园等二三例记载。明代初叶运河经过整修,又成为南北交通的动脉,扬州也重新成了两淮区域盐的集散地。明中叶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城市更趋繁荣,除盐业以外,其他的商业与手工业也都获得了发展。到十七八世纪的清代,扬州的经济,在表面上可说是到了最繁荣的时期。这种繁荣实际上是封建统治阶级穷奢极侈、腐化堕落、消极颓唐、享乐寻欢的具体表现,而扬州的劳动人民,却以他们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独特的园林建筑艺术,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明代中叶以后,扬州的商人,以徽商居多,其后赣(江西)商、湖广(湖南、湖北)商、粤(广东)商等亦接踵而来。他们与本地商人共同经营了商业,所获得的大量资金,并没有积累起来从事再生产。除了花费在奢侈的生活之外,又大规模地建筑园林和住宅。由于水路交通的便利,随着徽商的到来,又来了徽州的建筑匠师,使徽州的建筑手法融合在扬州建筑艺术之中。各地的建筑材料,及附近香山(苏州香山)匠师,更由于舟运畅通源源到达扬州,使扬州建筑艺术更为增色。在园林方面,如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太守吴秀所筑的梅花岭,叠石为山,周以亭台。明末清初郑氏兄弟(元嗣、元勋、元化、侠如)的四处大园林——影园(元勋)、休园(侠如)、嘉树园(元化)、五亩之园(元嗣),不论在园的面积上及造园艺术上都很突出。影园是著名造园家吴江计成的作品,园主郑元勋因受匠师的熏陶,亦粗解造园之术。这时的士大夫就是那样“寄情”于山水,而匠师们却在平原的扬州叠石凿池,以有限的空间构成无限的景色,建造了那“宛自天开”的园林。这些给后来清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年)的大规模兴建园林,在技术上奠定了基础。清兵南下,这些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只有从现存的几处楠木大厅,尚能看到当时建筑手法的片断。
清初,统治阶级在扬州建有王洗马园、卞园、员园、贺园、冶春园、南园、郑御史园、篠园等,号称八大名园。乾隆时因高宗(弘历)屡次“南巡”,为了满足尽情享乐的欲望,便大事建筑亭、台、阁、园【从周案五】。扬州的绅商们想争宠于皇室,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也大事修建园林。自瘦西湖至平山堂一带,更是“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有二十四景之称,并著名于世。所以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六中引刘大观言:“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林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洵至论也。清朝的统治阶级正利用这种“南巡”的机会进行搜刮,美其名为“报效”。商人也在盐中“加价”,继而又“加耗”。皇帝还从中取利,在盐中提成,名“提引”。皇帝又发官款借给商人,生息取利,称为“帑利”。日久以后,“官盐”价格日高,商人对盐民的剥削日益加重,而广大人民的吃盐也更加困难。封建的官商,凭着搜刮剥削得来的资金,不惜任意挥霍,争建大型园林与住宅,做了控制它命运的主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与豪绅富贾,以这种动机和企图来对待劳动人民所造成的园林作品,自然使这些园林蕴藏着难以久长的因素。这时期的园林兴造之风,正如《扬州画舫录》谢溶生序文中说:“增假山而作陇,家家住青翠城闉;开止水以为渠,处处是烟波楼阁。”流风所及,形成了一种普遍造园的风气。因此除瘦西湖上的园林外,如天宁寺的行宫御花园、法净寺的东西园、盐运署的题襟馆、湖南会馆的棣园,以及九峰园、乔氏东园、秦氏意园、小玲珑山馆等,都很著名。其他如祠堂、书院、会馆,下至餐馆、妓院、浴室等,也都模拟叠石引水,栽花种竹了。这种庭院内略加点缀的风气,似乎已成为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整个社会来看,乾隆以后,清朝的统治开始动摇,同时中国两千年的长期封建社会,也走向下坡,清帝就不再敢“南巡”了。国内的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正酝酿着大规模的斗争,西方资本主义的浪潮日益紧逼,从而动摇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到嘉庆时,扬州盐商日渐衰落。鸦片战争后,继以《江宁条约》五口通商,津浦铁路筑成,同时海上交通又日趋发达,扬州在经济、交通上便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早在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阮元作《扬州画舫录跋》,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又作《后跋》,历述他所看见的衰败现象,已到了“楼台荒废难留客,林木飘零不禁樵”的地步,比太平天国军于1853年攻克扬州还早十九年。由此可见,过去的许多记载,把瘦西湖一带园林毁坏的责任,硬加于农民革命军身上,显然是错误的。咸丰、同治以后,扬州已呈时兴时衰的“回光返照”状态,所谓“繁荣”只是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起家的官僚富商,在苟延残喘的清朝统治政权的末期,粉饰太平而已。民国以后,由于“盐票”的取消,盐商无利可图,坐吃山空,因而都以拆屋售料、拆山售石为生。园林与大型住宅渐趋破坏【从周案六】。
扬州位于我国南北之间,在建筑上有其独特的成就与风格,是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地区。很明显,扬州的建筑是北方“官式”建筑与江南民间建筑两者之间的一种介体。这与清帝“南巡”、四商杂处、交通畅达等有关,但主要的还是匠师技术的交流。清道光间钱泳的《履园丛话》卷十二载:“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虽数间小筑,必使门窗轩豁,曲折得宜……盖厅堂要整齐如台阁气象,书斋密室要参差如园亭布置,兼而有之,方称妙手。”在装修方面,也同样考究,据同书卷十二载:“周制之法,唯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北京圆明园的重要装修,就是采用“周制”之法,由扬州“贡”去的【从周案七】。其他名匠谷丽成、成烈等,都精于宫室装修。姚蔚池、史松乔、文起、徐履安、黄晟、黄履暹兄弟(履昊、履昂)等,对于建筑及布置方面都有不同造诣。又据《扬州画舫录》卷二记载:“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在叠石方面,名手辈出,明清两代有叠影园山的计成,叠万石园、片石山房的石涛,叠白沙翠竹江村石壁的张涟,叠怡性堂宣石山的仇好石,叠九狮山的董道士,叠秦氏小盘谷的戈裕良,以及王天于【从周案八】、张国泰等。晚近有叠萃园、怡庐、匏庐、蔚圃和冶春等的余继之。他们有的是当地人,有的是客居扬州的。在叠山技术方面,他们互相交流,互相推敲,都各具有独特的造诣,在扬州留下了不少的艺术作品,使我国叠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于扬州园林及建筑的记述,除通志、府志、县志记载外,尚有清乾隆间的《南巡盛典》《江南胜迹》《行宫图说》《名胜园亭图说》,程梦星《扬州名园记》《平山堂小志》,汪应庚《平山揽胜志》,赵之璧《平山堂图志》,李斗《扬州画舫录》,以及稍后的阮亨《广陵名胜图记》,钱泳《履园丛话》,道光间骆在田《扬州名胜图》,和晚近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董玉书《芜城怀旧录》等,而尤以《扬州画舫录》记载最为详实,其中《工段营造录》一卷,取材于《大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与《圆明园则例》,旁征博引,有历来谈营造所不及之处。
扬州位于长江下游北岸,与镇江隔江对峙,南濒大江,北负蜀冈,西有扫垢山,东沿运河,就地势而论,较为平坦,西北略高而东南稍低。土壤大体可分两类:西北山丘地区属含钙的黏土;东南为冲积平原,地属砂积土;地面上则多瓦砾层。扬州气候属北温带,为亚热带的渐变地区。夏季最高平均温度在30℃左右,冬季最低平均温度在1—2℃。因为离海很近,夏季有海洋风,所以较为凉爽,冬季则略寒冷。土壤冻结深度一般为10—15厘米,年降雨量一般都在1000毫米以上。属季候风区域,夏季多东风,冬季多东北风。常年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在台风季节,还受到一定的台风影响。
扬州的自然环境,既具有平坦的地势、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以及较好的土质,有利于劳动生产与生活;又地处交通的中心,商业发达,因此历来便成为繁荣的所在,促进了建筑的发展。不过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以建筑材料而论,扬州仍然是缺乏木材与石料的,因此大都仰给于外地。在官僚富商的住宅与园林中,更出现了珍贵的建筑材料,如楠木、紫檀、红木、花梨、银杏、大理石、高资石、太湖石、灵璧石、宣石等。
当时扬州园林与住宅的分布,比较集中在城区,而最大的建筑又多在新城部分。按其发展情况,过去旧城居住者为士大夫与一般市民,而新城则多盐商。清中叶前,盐商多萃集在东关街一带,如小玲珑山馆、寿芝园(个园前身)、百尺梧桐阁、约园与后来的逸圃等。较晚的有地官第的汪氏小苑、紫气东来巷的沧州别墅等,亦与此相邻。同时又渐渐扩展到花园巷南河下一带,如秋声馆、随月读书楼、片石山房、棣园、小盘谷、寄啸山庄等。这些园林与住宅的四周都筑有高墙,外观多半与江南的城市面貌相似。旧城部分建筑,一般较低小,但坊巷排列却很整齐,还保留了苏北地区朴素的地方风格。这是与居住者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较好的居住区,总是水陆交通便利,接近盐运署和商业地区。
目前扬州城区还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园林,大小尚有三十处。具有典型性的,要推片石山房、个园、寄啸山庄、小盘谷、逸圃、余园、怡庐和蔚圃等。住宅为数尚多,如卢宅、汪宅、赵宅、魏宅等,皆为不同类型的代表。
·园林
片石山房一名“双槐园”,在新城花园巷何芷舠宅内,初系吴家龙的别业,后属吴辉谟【从周案九】。今尚存假山一丘,相传为石涛手笔,誉为石涛叠山的“人间孤本”。假山南向,从平面看来是一座横长形的倚墙山。西首以今存气势来看,应为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迎人,俯临着水池。人们从飞梁(用一块石造成的桥)经过石磴,有腊梅一株,枝叶扶苏,曲折地沿着石壁可登临峰顶。峰下筑正方形的石室(用砖砌)两间,所谓片石山房就是指此石室说的。向东山石蜿蜒,下面筑有石洞,很是幽深,运石浑成,仿佛天然形成。可惜洞西的假山已倾倒,山上的建筑物也不存在,无法看到它的原来全貌了。这种布局的手法,大体上还继承了明代叠山的惯例,不过重点突出,使主峰与山洞都更为显著罢了。全局的主次分明,虽然地形不大,布置却很自然,疏密适当,片石峥嵘,很符合片石山房的这个名字的含义。扬州叠山以运用小料见长。石涛曾经叠过万石园,想来便是运用高度的技巧,将小石拼镶而成。在堆叠片石山房之前,石涛对石材同样进行了周密的选择,以石块的大小,石纹的横直,分别组合摹拟成真山形状;还运采了他画论上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见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的道理,叠成“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见石涛《苦瓜小景》题辞)的章法。因此虽高峰深洞,却一点没有人工斧凿痕迹,显出皴法的统一,全局紧凑,虚实对比有方。按《履园丛话》卷二十:“扬州新城花园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其地系吴氏旧宅,后为一媒婆所得,以开面馆,兼为卖戏之所,改造大厅房,仿佛京师前门外戏园式样,俗不可耐。”据以上的记载与志书所记,地址是相符合的,两厅今尚存一座,面阔三间的楠木厅,它的建筑年代当在乾隆年间。山旁还存有走马楼(川楼),池虽被填没,可是根据湖石驳岸的范围考寻,尚能想象到旧时水面的情况。假山所用湖石,与记载亦能一致。山峰高出园墙,它的高度和书上记载的相若,顶部今已有颓倾。至于叠山之妙,独峰依云,秀映清池,确当得起“奇峭”二字。石壁、磴道、山洞,三者最是奇绝。石涛叠山的方法,给后世影响很大,而以嘉道年间的戈裕良最为杰出。戈氏的叠山法,据《履园丛话》卷十二:“……只将大小石钩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方称能事。”苏州的环秀山庄、常熟的燕园,与已毁的扬州秦氏意园小盘谷是他叠的,前两处今都保存了这种钩带联络的做法。
个园在东关街,是清嘉庆、道光间盐商两淮商总黄应泰(至筠)所筑。应泰别号个园,园内又植竹万竿,所以题名个园。据刘凤诰所撰《个园记》,园系就寿芝园旧址重筑。寿芝园原来叠石,相传为石涛所叠,但没有可靠的根据,或许因园中的黄石假山,气势有似安徽的黄山;石涛喜画黄山景,就附会是他的作品了。个园原来范围较现存要大些。现今住宅部分经维修后,仅存留中路与东路,大门及门屋已毁,照壁上的砖刻很精工。住宅各三进。正路大厅明间(当中的一间),减去两根“平柱”,这样它的开间就敞大了,应该说是当时为了兼作观戏之用才这样处理的。每进厅旁,都有套房小院,各院中置不同形式的花坛,竹影花香,十分幽静。园林在住宅的背面,从“火巷”(屋边小弄)中进入;有一株老干紫藤,浓荫深郁,人们到此便能得到一种清心悦目的感觉。往前左转达复道廊(两层的游廊),迎面左右有两个花坛,满植修竹,竹间放置了参差的石笋,用一真一假的处理手法,象征着春日山林。竹后花墙正中开一月洞门,上面题额是“个园”。门内为桂花厅,前面栽植丛桂,后面凿池,北面沿墙建楼七间,山连廊接,木映花承,登楼可鸟瞰全园。池的西面原有二舫,名“鸳鸯”。与此隔水相对耸立着六角亭。亭倒映池中,清澈如画。楼西叠湖石假山,名“秋云”(黄石秋山对景,故云),秀木繁阴,有松如盖。山下池水流入洞谷,渡过曲桥,有洞如屋,曲折幽邃,苍健夭矫,能发挥湖石形态多变的特征。因为洞屋较宽畅,洞口上部山石外挑,而水复流入洞中,兼以石色青灰,在夏日更觉凉爽。此处原有“十二洞”之称。假山正面向阳,湖石石面变化又多,尤其在夏日的阳光与风雨中所起的阴影变化,更是好看,予人有夏山多态的感觉。因此称它为“夏山”。山南今很空旷,过去当为植竹的地方,想来万竿摇碧,流水湾环,又另生一番境界。从湖石山的磴道引登山巅,转至七间楼,经楼、廊与复道,可到东首的黄石大假山。山的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一抹红霞,映照在黄石山上,不但山势显露,并且色彩倍觉醒目。而山的本身又拔地数丈,峻峭凌云,宛如一幅秋山图,是秋日登高的理想所在。它的设计手法,与春景夏山同样利用不同的地位、朝向、材料与山的形态,达到各具特色的目的。山间有古柏出石隙中,使坚挺的形态与山势取得调和,苍绿的枝叶又与褐黄的山石造成对比。它与春景用竹、夏山用松一样,在植物配置上,能从善于陪衬加深景色出发,是经过一番选择与推敲的。磴道置于洞中,洞顶钟乳垂垂(以黄石倒悬代替钟乳石),天光隐隐从石窦中透入,人们在洞中上下盘旋,造奇致胜,构成了立体交通,发挥了黄石叠山的效果。山中还有小院、石桥、石室等与前者的综合运用,这又是别具一格的设计方法,在他处园林中尚是未见。山顶有亭,人在亭中见群峰皆置脚下,北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一一招入园内,是造园家极巧妙的手法,称为“借景”。山南有一楼,上下皆可通山。楼旁有一厅,厅的结构是用硬山式(建筑物只前后两坡用屋顶,两侧用山墙),悬姚正镛题“透风漏月”匾额。厅前堆白色雪石(宣石)假山,为冬日赏雪围炉的地方。因为要象征有雪意,将假山置于南面向北的墙下,看去有如积雪未消的样子。反之如将雪石置于面阳的地方,则石中所含石英闪闪作光,就与雪意相违,这是叠雪石山时不能不注意的事。墙东列洞,引隔墙春景入院,借用“大地回春”的意思。上山可通入园的复道廊,但此复道廊已不存。
个园以假山堆叠的精巧而出名。在建造时就有超出扬州其他园林之上的意图,故以石斗奇,采取分峰用石的手法,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唯一孤例。虽然大流芳巷八咏园也有同样的处理,不过没有起峰。这种假山似乎概括了画家所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见郭熙《林泉高致》),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见戴熙《习苦斋题画》)的画理,实为扬州园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景。
寄啸山庄在花园巷,今名何园。清光绪间官僚做道台的何芷舠所筑,为清代扬州大型园林的最后作品。由住宅可达园内。园后刁家巷另设一门,当时是为招待外客的出入口。住宅建筑除楠木厅外,都是洋房,楼横堂列,廊庑回缭,在平面布局上,尚具中国传统。从宅中最后进墙上的什锦空窗(砖框)中隐约地能见到园的一角。园中为大池,池北楼宽七楹,因主楼三间稍突,两侧楼平舒展伸,屋角又都起翘,有些像蝴蝶的形态,当地人叫作“蝴蝶厅”。楼旁连复道廊可绕全园,高低曲折,人行其间有随势凌空的感觉。而中部与东部又用此复道廊作为分隔。人们的视线通过上下壁间的漏窗,可互见两面景色,显得空灵深远。这是中国园林利用分隔扩大空间面积的手法之一。此园运用这一手法,较为自如而特出。池东筑水亭,四角卧波,为纳凉拍曲的地方。此戏亭利用水面的回音,增加音响效果,又利用回廊作为观剧的看台。不过在封建社会,女宾只能坐在宅内贴园的复道廊中,通过疏帘,从墙上的什锦空窗中观看。这种临水筑台增强音响效果的手法,今天还可以酌予采取,而复道廊隔帘观剧的看台是要扬弃的。如用空窗作为引景泄景,以加深园林层次与变化,当然还是一种有效的手法。所谓“景物锁难小牖通”,便是形容这种境界。池西南角为假山,山后隐西轩,轩南的牡丹台,随着山势层叠起伏,看去十分自然。这种做法并不费事,而又平易近人,无矫揉造作之态,新建园林中似可推广。越山穿洞,洞幽山危,黄石山壁与湖石磴道,尚宛转多姿,虽用不同的石类,却能浑成一体。山东麓有一水洞,略具深意,唯一头与柱相交接,稍嫌考虑不周。山南崇楼三间,楼前峰峦嶙峋,经山道可以登楼,向东则转入住宅复道了。复道廊为叠落形(屋顶顺次作阶段高低),有游廊与复廊(一条廊中用墙分隔为二)两种形式,墙上开漏窗,巧妙地分隔成中东两部。漏窗以水磨砖对缝构成,面积很大,图案简洁,手法挺秀工整。廊东有四面厅,与三间轩相对置,院中碧梧倚峰,阴翳蔽日,阶下花街铺地(用鹅石子与碎砖瓦等拼花铺成的地面),与厅前砖砌阑凳极为相称,形成一种成功的作品。它和漏窗一样,亦为别处所不及,是具有地方风格的一种艺术品。厅后的假山贴墙而筑,壁岩与磴道无率直之弊,假山体形不大,尚能含蓄寻味。尤其是小亭踞峰,旁倚粉墙之下,加之古木掩映,每当夕阳晚照,碎影满阶,发挥了中国园林就白粉墙为底所产生的虚实景色。虽然面积不大,但景物的变化万千,在小空间的院落中,还是一种可取的手法。山西北有磴道,拾级可达楼层复道廊中的半月台,它与西部复道廊尽端楼层的旧有半月台,都是分别用来观看升月与落月的。在植物配置方面,厅前山间栽桂,花坛种牡丹芍药,山麓植白皮松,阶前植梧桐,转角补芭蕉,均以群植为主,因此葱翠宜人,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馥郁,冬令苍青。这都有规律可循,就不同植物特性因地制宜地安排的。此园以开畅雄健见长,水石用来衬托建筑物,使山色水光与崇楼杰阁、复道修廊相映成趣,虚实互见。又以厅堂为主,以复道廊与假山贯串分隔,上下脉络自存,形成立体交通、多层欣赏的园林。它的风景面则环水展开,而花墙构成了深深不尽的景色,楼台花木,隐现其间。此园建造时期较晚,装修已多新材料与新纹样,又另辟园门可招待外客等。其格局更是较之过去的为宏畅,使游者由静观的欣赏,渐趋动观的游览,而逶迤衡直,闿爽深密,曲具中国园林的特征,在造园手法上有一定程度的出新。
小盘谷在大树巷。清光绪二十年后,官僚两江两广总督周馥购自徐姓重修而成。至民国初年复经一度修整。园在宅的东部,自大厅旁入月门。额名“小盘谷”,从笔意看来,似出陈鸿寿(字曼生,杭州人,西泠八家印人之一,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殁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之手。花厅三间面山作曲尺形,游者绕到厅后,忽见一池汪洋,豁然开朗。厅侧有水阁枕流,以游廊相接,它与隔岸山石、隐约花墙,形成一种中国园林中惯用的以建筑物与自然景物相对比的手法。廊前有曲桥达对岸,桥尽入幽洞。洞很广,内置棋桌,利用穴窦采光。复临水辟门,人自此可循阶至池。洞左通步石(用石块置水中代桥)、崖道,导至后部花厅,厅前山尽头有磴道可上山。这里是一个很好的谷口,题为“水流云在”。山洞的处理,既开敞又曲折多变化,应该说是构筑山洞中的好实例。右出洞转入小院,向上折入游廊,可登山巅。山上有亭名风亭,坐亭中可以顾盼东西两部的景色。今东部布置已毁,正在修复中。其入口门作桃形额为“丛翠”。池北曲尺形厅,今改建。山拔地峥嵘,名九狮图山。峰高约九米余,惜民国初年修缮时,略损原状。此园假山为扬州诸园中的上选作品。山石水池与建筑物皆集中处理,对比明显,用地紧凑。以建筑物与山石、山石与粉墙、山石与水池、前院与后园、幽深与开朗、高峻与低平等对比手法,形成一时难分的幻景。花墙间隔得非常灵活,山峦、石壁、步石、谷口等的叠置,正是危峰耸翠,苍岩临流,水石交融,浑然一片了。妙处在于运用“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虽然园内没有崇楼与复道廊,但是幽曲多姿,浅画成图。廊屋皆不髹饰,以木材的本色出之。叠山的技术尤佳,足与苏州环秀山庄抗衡,显然出于名匠师之手。案清光绪《江都县续志》卷十二记片石山房云:“园以湖石胜,石为狮九,有玲珑夭矫之慨。”【从周案十】今从小盘谷假山章法分析,似以片石山房为蓝本,并参考其他佳作综合提高而成。又据《扬州画舫录》卷二云:“淮安董道士垒九狮山,亦籍籍人口。”卷六又云:“卷石洞天在城闉清梵之后……以旧制临水太湖石山,搜岩剔穴为九狮形,置之水中,上点桥亭,题之曰‘卷石洞天’。”扬州博物馆藏李斗书九狮山条幅,臧谷跋语指为卷石洞天九狮山,但未言系董道士所叠。据旧园主周叔弢丈及其侄煦良先生说,小盘谷的假山一向以九狮图山相沿称,由来已很久,想系定有所据。因此我认为当时九狮山在扬州必不止一处,而以卷石洞天为最出名。董道士以叠此类假山而著名,其后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董道士是乾隆间人,今证以峰峦、洞曲、崖道、壁岩、步石、谷口等,皆这一时期的手法,而陈鸿寿所书一额,时间又距离不太远。姑且提出这个假设,即使不是董道士的原作,亦必摹拟其手法而成。旧城南门堂子巷的秦氏意园小盘谷,系黄石堆叠的假山小品,乾隆以后所筑,出名匠师常州戈裕良之手,今不存。《履园丛话》卷十二载:“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尤胜于诸家。”据此,则戈氏时期略迟于董道士。从秦氏小盘谷遗迹来看,山石平淡蕴藉,以“阴柔”出之,而此小盘谷则高险磅礴,似以“阳刚”制胜。这两位叠山名手同时作客扬州,那么这两件艺术作品,正是他们颉颃之作,用以平分秋色了。
东关街个园的西首,有园名逸圃,为李姓的宅园。从大门入,迎面有八角门,额书“逸圃”二字。左转为住宅。八角门内有廊修直,在东墙叠山,委婉屈曲,壁岩森严,与墙顶之瓦花墙形成虚实对比。山旁筑牡丹台,花时若锦。山间北头的尽端,倚墙筑五边形半亭,亭下有碧潭,清澈可以照人。花厅三间南向,装修极精。外廊天花,皆施浅雕。厅后小轩三间,带东厢配以西廊,前置花木山石。轩背置小院,设门而常关,初看去与木壁无异。沿磴道可达复道廊,即由楼后转入隔园。园在住宅之后,以复道与山石相连,折向西北,有西向楼三间,面峰而筑。楼有盘梯可下,旁有紫藤一架,老干若虬,满阶散绿,增色不少。此园与苏州曲园相仿佛,都是利用曲尺形隙地加以布置的,但比曲园巧妙,形成上下错综,境界多变。匠师们在设计此园时,利用“绝处逢生”的手法,造成了由小院转入隔园的办法,来一个似尽而未尽的布局。这种情况在过去扬州园林中并不少见,亦扬州园林特色之一。
怡庐是嵇家湾黄宅(银钱商黄益之宅)花厅的一部分,系余继之的作品。余工叠山,善艺花卉,小园点石尤为能手。怡庐花厅计二进。前进的前后皆列小院。院中东南两面筑廊,西面则点雪石一丘,荫以丛桂。厅后翼两厢,小院的花坛上配石笋修竹,枝叶纷披,人临其间有滴翠分绿的感觉。厅西隔花墙,自月门中入,有套房内院,它给外院造成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色,又因外院的借景,而内院中便显得小中见大了。这是中国建筑中用分隔增大空间的手法,是在居住的院落中较好的例子。后厅亦三间,面对山石,其西亦置套房小院。从平面论,此小园无甚出人意料处,但建筑物与院落比例匀当,装修亦以横线条出之,使空间宽绰有余,而点石栽花,亦能恰到好处。至于大小院落的处理,又能发挥其密处见疏、静中生趣的优点。从这里可见绿化及空间组合对小型建筑的重要性了。
余园在广陵路,初名“陇西后圃”。清光绪间归盐商刘姓后,就旧园修筑而成,又名刘庄。因曾设怡大钱庄于此,一般称怡大花园。园位于住宅之后,以院落分隔,前院南向为厅,其西缀以廊屋,墙下筑湖石花坛,有白皮松二株。厅后一院,西端多修竹。墙下叠黄石山,由磴道可登楼。东院有楼北向筑,其下凿池叠山,而湖石壁岩,尤为这园精华的所在。
蔚圃在风箱巷。东南角入门,院中置假山,配以古藤老柏,很觉苍翠葱郁。假山仅墙下少许,然有洞可寻,有峰可赏,自北部厅中望去,景物森然。东西两面配游廊,西南角则建水榭,下映鱼池,多清新之感。这小院布置虽寥寥数事,却甚得体。
蔚圃旁有杨氏小筑,真可谓一角的小园,原属花厅书斋部分。入门为花厅两间,前列小院,点缀少量山石竹木,以花墙分隔。旁有斜廊,上达小阁。阁前山石间有水一泓:因地位过小,以鱼缸聚水,配合很觉相称。园主善艺兰,此小园平时以盆兰为主花,故不以绚丽花木而夺其芬芳。此处虽不足以园称,然园的格局具备,前后分隔得宜,咫尺的面积,能无局促之感,反觉多左右顾盼生景的妙处。
扬州园林的主人,以富商为多。他们除拥有盘剥得来的物质财富外,还捐得一个空头的官衔,以显耀其身份,因此这些园林在设计的主导思想上与官僚地主的园林有了些不同。最特出的地方,便是一味追求豪华,借以炫富有,榜风雅。在清康熙、乾隆时代,正如上述所说的还期望能得到皇帝的“御赏”,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若干处还摹拟一些皇家园林的手法。因此在园林的总面貌上,建筑物的尺度、材料的品类,都从高敞华丽方面追求。即以楼厅面阔而论,有多至七间的;其他楼层复道,巨峰名石,以及分峰用石的四季假山(个园、八咏园)和积土累石的“斗鸡台”(壶园有此)。更因多数富商为安徽徽州府属人,间有模拟皖南山水者。建筑用的木材,佳者选用楠木,楼层铺方砖。地面除鹅石的“花街”外,院中有用大理石的。至于装修陈设的华丽等,都是反映了园主除享受所谓“诗情画意”的山水景色意图与暴露其腐朽的生活方式外,还有为招待较多的宾客作为交际场所之意,因此它与苏州园林在同一的设计主导思想下,还多着这一层的原因。这种设计思想在大型的园林如个园、寄啸山庄等最容易见到。并且扬州的诗文与八怪的画派,在风格上亦比吴门派来得豪放沉厚,这些多少给造园带来了一定感染与提高。无疑地要研究扬州园林,必须先弄清这些园主当时的物质力量与精神需要,根据主客观愿望,决定了其设计的要求与主导思想,因而影响了园林的意境与风格。
自然环境与材料的不同,对园林的风格是有一定影响的。扬州地势平坦,土壤干湿得宜,气候及雨量亦适中,兼有南北两地的长处。所以花木易于滋长,而芍药、牡丹尤为茂盛。这对豪华的园林来说,是最有利的条件。叠山所用的石材,又多利用盐船回载,近则取自江浙的镇江、高资、句容、苏州、宜兴、吴兴、武康等地,远则运自皖赣的徽州府属——宣城、灵璧、河口等处,更有少量奇峰异石罗致自西南诸省的,因此石材的品种要比苏州所用为多。
中国园林的建造,总是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尤其在水网与山陵地带。可是扬州属江淮平原,水位不太高,土地亦坦旷,因此在规划园林时,与苏杭一带利用天然地形与景色就有所不同了。大型园林多数中部为池,厅堂又为一园的主体,两者必相配合。池旁筑山,点缀亭阁,周联复道,以花墙山石、树木为园林的间隔,造成有层次、富变化的景色。这可以个园、寄啸山庄为代表。中小型园林则倚墙叠山石,下辟水池,适当地辅以游廊水榭,结构比较紧凑。片石山房、小盘谷都按这个原则配置。庭院还是根据住宅余地面积的多寡,或院落的大小,安排少许假山立峰,旁凿小鱼池,筑水榭,或布置牡丹台、芍药圃,内容并不求多,便能给人以一种明净宜人的感觉。蔚圃与杨氏小筑即为其例。而逸圃却又利用狭长曲尺形隙地,构成了平面布局变化较多的一个突出的例子。总的说来,扬州园林在平面布局上较为平整,以动观与静观相结合。然其妙处在于立体交通,与多层观赏线,如复道廊、楼、阁以及假山的窦穴、洞曲、山房、石室,皆能上下沟通,自然变化多端了。但就水面与山石、建筑相互发挥作用来说,未能做到十分交融;驳岸多数似较平直,少曲折弯环;石矶、石濑等几乎不见,则是美中不足的地方。但从片石山房、小盘谷及逸圃、个园“秋云”山麓来看,则尚多佳处。又有“旱园水做”的办法,如广陵路清道光间建的员姓二分明月楼(钱泳书额),将园的地面压低,其中四面厅则筑于较高的黄石基上,望之宛如置于岛上,园虽无水,而水自在意中。嘉定县秋霞圃后部似亦有此意图,但未及扬州园林明显。我们聪明的匠师能在这种自然条件较为苛刻的情况下,达到中国艺术上的“意到笔不到”的表现方法是可贵的。扬州园林中的水面置桥,有梁式桥与步石两种,在处理方法上,梁式多数为曲桥,其佳例要推片石山房的利用石梁而作飞梁形的,古朴浑成,富有山林的气氛;步石则以小盘谷所采用的最为妥帖。这些曲桥总因水位过低,有时转折太僵硬,而缺少自然凌波的感觉。这对园林桥来说,在建造时是应设法避免的。片石山房的用飞梁形式,即弥补了这些缺陷,而另辟蹊径了。
扬州园林素以“垒石胜”,在技术上,过去有很高的评价。因此今日所存的假山,多数以石为主,仅已损毁的秦氏小盘谷似由土石间用的。因为扬州不产石,石料运自他地,来料较小,峰峦多用小石包镶,根据石形、石色、石纹、石理、石性等凑合成整体,中以条石(亦有用砖为骨架,早例推泰州乔园明构假山)铁器支挑,加固嵌填后浑然成章;即使水池驳岸亦运用这办法。这样做人工花费很大,且日久石脱堕地,破坏原形,即有极佳的作品,亦难长久保存。虽然如此,扬州叠山确有其独特的成就,特出的作品以雄伟论,当推个园。个园的黄石山高约九米,湖石山高约六米,因规模宏大,难免有不够周到的地方,但仍不失为上乘之作。以苍石奇峭论,要算片石山房了;而小盘谷的曲折委婉,逸圃的婀娜多姿,都是佳构。棣园的洞曲、中垂钟乳,为扬州园林罕见。其他如寄啸山庄的石壁磴道,亦是较好的例子。在扬州园林的假山中,最为突出的是壁岩,其手法的自然逼真,用材的节省,空间的利用,似在苏州之上,实得力于包镶之法。片石山房、小盘谷、寄啸山庄、逸圃、余园等皆有妙作。颇疑此法明末自扬州开始,乾隆间董道士、戈裕良等人继承了计成、石涛诸人的遗规,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大的发展。总之,这些假山,在不同程度上,达到异形之山运不同之石,体现了石涛所谓“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画理。以高峻雄厚,与苏州的明秀平远互相颉颃,南北各抒所长。至于分峰用石及多石并用,亦兼补一种石材难以罗致之弊,而以权宜之计另出新腔了。堆叠之法一般皆与苏南相同。其佳者总循“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一原则灵活应用。胶合材料,明代用石灰加细砂和糯米汁,凝结后有时略带红色,常用之于黄石山;清代的颜色发白,也有其中加草灰的,适宜用于湖石山。片石山房用的便是后者。好的嵌缝是运用阴嵌的办法,即见缝不见灰,用于黄石山能显出其壁石凹凸多态,仿佛自然裂纹;湖石山采用此法,顿觉浑然一体了。不过像这样的水平,其作品在全国范围内也较罕见。
在墙壁的处理上,现存的园林因为多数集中于城区,且是住宅的一部分,所以四周是磨砖砌的高墙,配合了砖刻门楼,外观很是修整平直。不过园林外墙上都加瓦花窗,墙面做工格外精细。它与苏南园林给人以简陋的园外感觉不同(苏南园林皆地主官僚所有),是炫富斗财的方法之一。内墙与外墙相同,凡在需增加反射效果或需花影月色的地方,酌情粉白。园既围以高墙,当然无法眺望园外景色,除个园登黄石山可“借景”城北景物外,余则利用园内的对景,来增加园景的变化。寄啸山庄的什锦空窗所构成的景色,真是宛如图画,其住宅与园林部分均利用空窗达到互相“借景”的效果。个园桂花厅前的月门亦收到引人入胜的作用。再从窗棂中所构成的景色,又有移步换景的感觉。在对比手法方面,基本与苏南园林相同,多数以建筑物与墙面山石作对比,运用了开朗、收敛、虚实、高下、远近、深浅、大小、疏密等手法,以小盘谷在这方面运用得最好。寄啸山庄设计能从大处着眼,予人以完整醒目的感觉。
扬州园林在建筑方面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利用楼层。大型园林固然如此,小型如二分明月楼,也还用了七间的长楼。花厅的体形往往较大,复道的延伸又连续不断,因此虽安排了一些小轩水榭,适与此高大的建筑起了对比作用。它与苏州园林的“婉约轻盈”相较,颇有用铜琶铁板唱“大江东去”的气概。寄啸山庄循复道廊可绕园一周,个园盛兴时,情况亦差不多。至于借山登阁,穿洞入穴,上下纵横,游者往往至此迷途,此与苏州园林在平面上的“柳暗花明”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单以平面略为平整而判其高下。
扬州园林建筑物的外观,介于南北之间,而结构与细部的做法,亦兼抒二者之长。就单体建筑而论,台基早期用青石,后期用白石,踏跺用天然山石随意点缀,很觉自然。柱础有北方的“古镜”形式,同时也有南方的“石鼓”形式;柱则较为粗挺,其比例又介于南北二者之间。窗则多数用和合窗,栏杆亦较肥健。屋角起翘,虽大都用“嫩戗发戗”(由屋角的角梁前端竖立的一根小角梁来起翘),但比苏南来得低平。屋脊则用通花脊,比苏南的厚重。漏窗、地穴(门洞)工细挺拔,图案形式变化多端,轮廓完整,与苏南柔和细腻的不同。门额多用大理石或高资石,而少用砖刻,此又是与苏州显然不同的。建筑的细部手法简洁工整,在线脚与转角的地方,略具曲折,虽然总的看来比较直率,但刚中有柔,颇耐寻味。色彩方面,木料皆用本色,外墙不粉白,此固然由于当地气候比较干燥的缘故,但也多少存有以原材精工取胜的意图。其内部梁架皆圆料直材,制作得十分工致完整,间亦有用扁作的。翻轩(建筑物前部的卷棚)尤力求豪华,因为它处于显著的地位,所以格外突出一些。内部以方砖铺地,其间隔有罩与槅扇,材料有紫檀、红木、楠木、银杏、黄杨等,亦有雕漆嵌螺钿与嵌宝的,或施纱隔的。室内家具陈设及屏联的制作,亦同样讲究。海梅(红木)所制的家具,与苏、广两地不同,手法和其他艺术一样,富有扬州“雅健”的风格(参看住宅部分)。
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布置,在今日扬州所有的类型并不多,仅厅堂、楼、阁、亭、榭、舫、复道廊、游廊等,其组合似较苏南园林来得规则。楼常位于园的尽端最突出处,厅往往为一园之主体,有些厅加楼后,形成楼厅就必建在尽端了。其他的舫榭临水,轩阁依山,亭有映水与踞山的不同处理。如因地形的限制,则建筑物可做一半,如半楼、半阁、半亭等。虽仅数例,亦发挥了随宜安排的原则,以及同中求异,异中见其规律的灵活善变的应用。廊亦同样不出这些原则方法,不过以环形路线为主,间有用作分隔的;形式有游廊、叠落廊、复廊、复道廊等。厅堂据《扬州画舫录》所载,名目颇多,处理别出心裁。今日常见的有四面厅、硬山厅、楼厅等。梁架多“回顶鳖壳”式(卷棚式的建筑,在屋顶部仍做成脊)。在材料方面,楠木与柏木厅最为名贵,前者为数尚多,后者今日已少见。园林铺地,大部分用鹅子石花街,间有用冰裂纹石的。在建筑处理上值得注意的,便是内部的曲折多变,其间利用套房、楼、廊、小院、假山、石室等的组合,造成“迷境”的感觉。现存的逸圃尚能见到,此亦扬州园林重要特征之一。
花木的栽植是园林中重要的组织部分。各地花木有其地方特色,因此反映在园林中亦有不同的风格。扬州花木因风土地理的关系,同一品种,其姿态容颜,也与南北两地有异。一般说来,枝干花朵比较硕秀。在树木的配置上,以松、柏、栝、榆、枫、槐、银杏、女贞、梧桐、黄杨等为习见。苏南后期园林中,杨柳几乎绝迹,然在扬州园林中却常能见到,且更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因为此地的杨柳,在外形上高劲,枝条疏修,颇多画意,下部的体形也不大,植于园中没有不调和的感觉。梧桐在扬州生长甚速,碧干笼阴,不论在园林或庭院中,都给人以清雅凉爽之感,与柳色分占夏春二季的风光。花树有桂、海棠、玉兰、山茶、石榴、紫藤、梅、腊梅、碧桃、木香、蔷薇、月季、杜鹃等。在厅轩堂前,多用桂、海棠、玉兰、紫薇诸品。其他如亭畔、榭旁的枫榆等,则因地位的需要而栽植。乔木与花树同建筑的关系,在扬州园林中,前者作遮阴之用,后者用作供观赏之需,姿态与色香还是占着选择的最重要标准。在假山间,为了衬托山容苍古,酌植松柏,水边配置少许垂杨。至于芭蕉、竹、天竹等,不论用来点缀小院,补白大园,或在曲廊转处、墙阴檐角,或与腊梅丛菊等组合,都能入画。书带草不论在山石边,树木根旁,以及阶前路旁,均给人以四季常青的好感。冬季初雪匀披,粉白若球。它与石隙中的秋海棠,都是园林绿化中不可缺少的小点缀。至于以书带草增假山生趣,或掩饰假山堆叠的疵病处,真有山水画中点苔的妙处。芍药、牡丹更是家栽户植。《芍药谱》(《能改斋漫录》十五,“芍药”条引孔武仲《芍药谱》)载:“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非特以多为夸也。其敷腴盛大而纤丽巧密,皆他州所不及。”李白诗(《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可以想见其盛况。因此花坛、药阑便在园林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其形式有以假山石叠的自然式,有用砖与白石砌的图案式,形状很多,皆匠心独运。春时繁花似锦,风光宛如洛城。树木的配合,仍运用了孤植与群植的两种基本方法。群植中有用同一品种的,亦有用混合的树群布置,主要的还是从园林的大小与造景的意图出发。如小园宜孤植,但树的姿态须加选择;大园多群植,亦须注意假山的形态,地形的高低大小,做到有分有合,有密有疏。若假山不高,主要山顶便不可植树;为了衬托出山势的苍郁与高峻,非植于山阴略低之处不可,使峰出树梢之间,自然饶有山林之意了。此理不独植树如此,建亭亦然,而亭与树、山的关系,必高下远近得宜才是。山麓水边有用横线条的卧松临水,亦不失为求得画面统一的好办法。山间垂藤萝,水面点荷花,亦皆以少出之,使意到景生即可。至于园内因日照关系有阴阳面的不同,在考虑种树时应注意其适应性,如山茶、桂、松、柏等皆宜植阴处,补竹则处处均能增加生意。
扬州盆景刚劲坚挺,能耐风霜,与苏杭不同。园艺家的剪扎功夫甚深,称之为“疙瘩”“云片”及“弯”等,都是说明剪扎所成的各种姿态特征的。这些都非短期内可以培养成。松、柏、黄杨、菊花、山茶、杜鹃、梅、玳玳、茉莉、金橘、兰、蕙等都是盆景的好主题。又有山水盆景,分旱盆、水盆两种,咫尺山林,亦多别出心裁。棕碗菖蒲,根不着土,以水滋养,终年青葱,为他处所不常见。他如艺菊,扬州花匠师对此有独到之技。以这些来点缀园林,当然锦上添花了。园林山石间因乔木森严,不宜栽花,就要运用盆景来点缀。这种办法从宋代起即运用了,不但地面如此,即池中的荷花,亦莫不用盆荷入池。因此谈中国园林的绿化,不能不考虑盆景。
按扬州画派的作品,以花卉为多。摹写对象当然为习见的园林花木,经画家们的挥洒点染,都成了佳作,则扬州园林中的花木其影响可见。反之,画家对园林花木批红判白,以及剪裁、配置、构图等,对花木匠师亦起了一定的启发与促进。扬州产金鱼;天然禽鸟兼有南北品种,且善培养笼鸟,这些对园林都有所增色。
总之,造园有法而无式,变化万千,新意层出,园因景胜,景因园异,其妙处在于“因地制宜”与相互“借景”,所谓“妙在因借”,做到得体(“精在体宜”),始能别具一格。扬州园林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之致,借用文学上的一句话来说,真所谓“健笔写柔情”了。而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至于树木的硕秀,花草的华滋,则又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与经匠师们的加工而形成。假山的堆叠,广泛地应用了多种石类。以小石拼镶的技术,以及分峰用石、旱园水做等因材致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对今日造园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唯若干水池似少变化,未能发挥水在园林中的弥漫之意,似少构成与山石建筑物等相互成趣的高度境界。一般庭院中,亦能栽花种竹,荫以乔木,配合花树,或架紫藤,罗置盆景片石,安排一些小景。这些都丰富了当时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集腋成裘,又扩大了城市绿化的面积,是当地至今还相沿的一种传统。
·住宅
卢宅在康山街。清光绪间盐商江西卢绍绪所建,造价为纹银七万两,是今存扬州最大的住宅建筑。大门用水磨砖刻门楼,配以大照壁。入门北向为倒座(与南向正屋相对的房屋),经二门有厅二进,皆面阔七间,以当中三间为主厅,其旁两间为会客读书之处,内部用罩(用木制镂空花纹做成的分隔)及槅扇(落地长窗)间隔。院中以大漏窗与两旁的小院区分。小院中置湖石花台,配以树木,形成幽静的空间,与中部畅达的大厅不同。再入为楼厅二进,面阔亦七间,系主人居住之处。厅后二进面阔易为五间,系亲友临时留居的地方。东为厨房,今毁。宅后有园名“意园”。池在园东北,濒池建书斋及藏书楼二进,自成一区。池东原有旱船,今亦废。园南依墙建盔顶亭,有游廊导向北部。余地栽植乔木,以桂为主。这宅用材精选湖广杉木,皆不髹饰。装修皆用楠木,雕刻工细。虽建筑年代较迟,然屋宇高敞,规模宏大,是后期盐商所建豪华住宅的代表。
汪氏小苑(盐商汪伯屏宅)在地官第,民国间扩建,为今存扬州大住宅中最完整的一处。它分三路,各三进。东西花厅布置各别,东花厅入口用竹丝门,甚古朴。厅用柏木建造,内部置罩及槅扇。槅扇上嵌大理石,皆雕刻精工,作前后分隔之用。其南有倒座三间。院中置湖石山,有檐瀑,栽腊梅琼花。东有门,入内仅一小小余地,所谓明有实无,以达扩大空间的目的。西花厅以月门与小院相隔。院内中有假山一丘,面东置船轩,缀以游廊,下凿小池,轩下砌砖台,可置盆景,映水成趣。自厅中穿月门以望院中,花木扶疏,山石参差,宛如画图。宅北后园列东西两部,间以花墙月门。西部北建花厅六间,用罩分隔为二。厅西有书斋三间,缀五色玻璃,其前有廊横陈,两者之间植紫薇两株,亭亭如盖,依稀掩映,内外相望有不尽之意。厅南叠假山为牡丹台,西部亦筑花台,似甚平淡。两部运用花墙间隔,人们的视线穿过漏窗月门望隔园景色,深幽清灵,发挥了很大的“借景”作用。这处当以住宅建筑占主要部分,而园则相辅而已,因面积不大,所以题为“小苑春深”。
赞化宫赵宅(布商赵海山宅),厅堂三进南向,门屋及厨房等附属建筑,皆建于墙外,花园亦与住宅以高墙隔离;但亦可由门屋直接入园,避免与住宅相互干扰。在建筑平面的分隔上来说,很是明晰。花园前部东向有书斋三间,以曲廊与后部分隔,后有宽敞的花厅两进,与住宅的规模很相称。
魏宅(盐商魏次庚宅)在永胜街,属中型住宅,大门西向,总体为不规则的平面。因此将东首划出长方形的地带作为住宅,西首不规则的余地辟为园林,主次很是鲜明。住宅连倒座计四进,皆面阔五间。它的布置特点:厅为三间带两厢,旁皆配套房小院,在当时作为居住之用。这类套房,处理得很是恰当,它与起居部分,实联而似分,互不干扰。尤其小院,不论在采光通风与扩大室内外空间上,皆得到较好效果。园前狭后宽,前部邻大门处有杂屋,后部划分作前后两区,前区筑四面厅名“吹台”,郑板桥书额为“歌吹古扬州”,配以山石、玉兰、青桐,面对东南角建有小阁。后区为前区的陪衬,又东西划为两部分,东部置旱船,旁辅小阁,花墙下叠黄石山,栽天竹、黄杨,穿花墙外望,景色隐约。这园虽小,而置两大建筑物,尚能宽绰有余,是利用花墙划分得宜、互相得以因借之法,使空间层次增加,也是宅旁余地设计的一种方法。
仁丰里刘宅,宅不大,门东向。入内沿门屋筑西向屋一排,前有高墙,天井作狭长形,可避夏季炎阳与冬季烈风;而夏季因墙高地狭,门牖爽通,反觉受风较多。墙内南向厅三进,而末进除置套房外,更增密室(套房内的套房)。厅旁有花墙,过月门,内有花厅,置山石花木。整个建筑设计是灵活运用东向基地的一个例子。
大武城巷贾宅,清光绪间盐商贾颂平所有。大门东向,厅计二路,皆南向而建。而东部诸厅设计尤妙,每一厅皆有庭院,有栽花植竹为花坛,有凿池叠石为小景,再环以游廊,映以疏棂,多清新之意。宅西偏原有园林,今废。
仁丰里辛园,为周挹扶宅,大门东向。入内筑西向房屋一排,为扬州东向基地的惯用手法。南向的厅与东西两廊及倒座构成四合院。厅西花厅入口处建一半亭,对面为书斋,厅南以花墙间隔。其外尺余空地留作虚景,老桂树超出花墙之上,秋时满院飘香,人临其境,便体会到一种天香院落的境界(桂树必周以墙,香不散)。厅后西通月门,有额名“辛园”。园内中凿鱼池,有曲桥,旁建小亭。花厅装修以银杏木本色制成,未髹漆更是雅洁。厅前以白石拼合铺地,很是平整。此宅居住部分小,绿化范围大,平面上的变化比较多,是由于过去宅主在扩建中逐步形成的现象。
石牌楼黄氏汉庐,清道光间为金石书画家吴熙载的故居。大门北向,入门有院,其西首的“火巷”可达南向的四合院。院以正屋与侧座相对而建,院子作横长形,石板墁地。此为北向住宅的一例。
甘泉路匏庐,民国初年资本家卢殿虎建。门西向,入内南向筑大厅,其南端为花厅。厅北以黄石叠花坛。厅南以湖石叠山,殊葱郁,山右构水轩,蕉影拂窗,明静映波。极西门外,北端又有黄石一丘。越门可绕至厅后。宅的东部,有一片曲尺形地,以游廊花墙通贯。小池东南隅筑方亭,隔池尽端筑小轩三间,皆随廊可达,面积虽小,尚觉委婉紧凑。此宅是利用西门南向及不规则余地设计的一例。
丁家湾某宅,是扬州用总门的住宅。总门内东西各有两宅,东宅有三合院,天井中以花墙分隔,形成前后两部分,而房屋面阔皆作两间,处理很灵活。西宅正屋二进皆三合院,面阔作三间,二进的三合院排列又非一致。此类住宅有因地制宜,分隔自由的好处。
牛背井二号某宅,为最小住宅的一例。南向,入门仅厅三间,由厢房倒座构成一个四合院。外附厨房。这种平面布局是扬州住宅的基本单元了。
扬州城由平行的新旧两城组合成今日的城区。运河绕城,小秦淮自北门流入,为新旧两城的分界。旧城南北又以汶河贯串,所以河道都是南北平行的,由于河道平直,道路及建筑物可以得到较规则的布局。其间主要干道为通东西南北的十字大街,与大街垂直的便是坊巷。这一点在旧城更为突出。巷名称头巷、二巷……九巷,和北京的头条胡同、二条胡同相似。新城因后期富商官僚的大住宅与若干商业建筑的发展,布局比旧城零乱,颇受江南城市风格的影响。新城的湾子街就不是垂直线,好像北京的斜街,是一条交通捷径。在这许多街道中,掺杂了不少小巷,有的还是“死胡同”,因此看来似乎复杂,其实仍旧井然有序,脉络自存。过去大的巷口还建有拱门,当地称为“圈门”。它是南北街坊布置的介体,兼有南北城市街坊布置特征。
住宅是按街巷的朝向布置,在处理上大体符合“因地制宜”的要求,较为灵活,而内部尤曲折多变。住宅主要位于通东西坊巷中,因此都能取得正南的朝向,或北门南向。通南北的坊巷中,亦有些住宅,因为要利用正南或偏南的朝向,于是产生了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又运用总门的办法,将若干中小型不同平面的住宅,利用一个总门,非常灵活地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在坊巷中,它的外貌仍旧十分整齐,而内部却有许多变化,这是大中藏小、化零为整的巧办法。在封建社会,不但能满足了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和封建家族的治安防卫,并且在市容整齐等方面,也相应地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扬州城区,今日尚存的多为大中型住宅,这些住宅的特点是,都配合着大小不等的园林和庭院,使居住区中包括了充裕的绿化地带,形成了安适的居住环境。
住宅平面一般是采用院落式,以面阔三间的厅堂为主体,更有面阔到五间的,即《工段营造录》所谓:“如五间则两梢间设槅子或飞罩,今谓明三暗五。”也有四间、两间的,皆按地基面积而定。虽然也有面阔七间的,其实仍以三间为主,左右各加两间客厅,如康山街卢宅的厅堂。大中型住宅旁设弄,名“火巷”,是女眷、仆从出入之处。如大型住宅有两路以上的“火巷”,又为宅内主要交通道。扬州的“火巷”,比苏州“避弄”(俗称备弄,今据明代文震亨著《长物志》卷一)开朗修直,给居住者以明洁坦直的感觉,尤其以紫气东来巷龚姓沧州别墅的“火巷”最为广阔,当时可乘轿出入。厅堂除一进不连庑的“老人头”外,尚有两面连庑的“曲尺房”(由两面建筑物相连,平面形成曲尺形),三面连庑的“三间两厢”(厅堂左右加厢的三合院),以及“四合头”(四合院)、“对合头”(两厅相对又称对照厅)等。但是“三间两厢”及“四合头”作走马楼的称“串楼”。厅堂的排列程序,前为大厅,后为内厅(女厅),即所谓“上房”(主人所住的地方),多作三间,《工段营造录》称“两房一堂”(两间房一间起居室)。旁边大都置套房,还有再加密室的,如仁丰里刘宅还能见到。厅旁建圭形门、长八方形门,或月门通花厅或书房。墙外附厨房杂屋及“下房”(仆从居住),使与主人的生活部分隔离,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差别。套房与密室数目的多少,要看建屋需要的曲折程度而定,越曲折则套房、密室越多。《工段营造录》:“……三间居多,五间则藏东西梢间于房中,谓之套房,即古密室、复室、连房、闺房之属。”在这类套房前面,皆设小院,置花坛,夏日清风徐来,凉爽宜人,入冬则朔风不到,温暖适居。在封闭性的扬州住宅中,采用这种办法还是切合当时实际的。书房小者一间、两间,大者兼作花厅,一般都是三间。其前必叠石凿池,点缀花木修竹;或置花坛、药阑等,形成一种极清静的环境。在东门南向或西门南向的住宅,门屋旁的房屋,则属账房、书塾及杂屋等次要房屋。这些屋前的天井狭长,仅避日照兼起通风的作用。大门北向的住宅,则以“火巷”为通道,导至前部进入南向的主屋。
扬州住宅的外观,在中型以上的住宅,都按居住者的地位设照壁。大者用八字照壁,次者一字照壁,最次者在对户他宅的墙上,用壁面隐出方形照壁的形状。华丽的照壁,贴水磨面砖,雕刻花纹,正中嵌“福”字,像个园的大门上者,制作精美。外墙以清水砖砌成,讲究的用磨砖对缝做法。门楼用砖砌,加砖刻。最华丽的作八字形,复加斗拱藻井,如东圈门壶园大门即是。一般亦有用平整的磨砖贴面,简洁明快。按扬州以八刻著世(砖刻、牙刻、木刻、石刻、竹刻、漆刻、玉刻、磁刻),砖刻即为其中之一。大门髹黑漆,刊红门对,下有门枕石。石刻丰富多彩,大小按居住者的地位而定。屋顶皆作两坡顶,屋脊较高,用镂空脊(屋脊以瓦叠成空花形),这些与高低叠落的山墙相衬托。有时在外墙顶开一排瓦花窗,可隐约透出院中树梢与藤萝,这些自然形成一种整齐而又清新的外貌,给巷景增加了生趣。
入大门,迎面为砖刻土地堂,倚壁而建,外形与真实建筑相似。它的雕刻和大门门楼的形式相协调,是内照壁中最令人注目的。虽同时想起一定的装饰作用,但总是封建迷信的产物,理应扬弃。门屋院内以砖或石墁地。二门与大门的形制相类似。厅堂高敞轩豁,一般用质量很高的本色杉木,而大住宅的厅堂又有用楠木、柏木,《工段营造录》载有用桫椤的。木材加工有外施水磨的,更是柔和圆润了。这种存素去华的大木构架,与清水砖墙的格调一致。厅堂外檐施翻轩,明间用槅扇,次间和厢房用和合窗。后期的建筑,则有改用槛窗的。在内厅与花厅,明间的槅扇只居中用两扇,两旁仍旧用和合窗。楼厅的槛窗,其槛墙改用栏杆,则内装活动的木榻板,在炎热季节可以卸除,以便通风。在分隔上,内院往往以花墙来区分,用地穴(门洞)贯通。地穴有门可开启。
院落的大小与建筑物高度的比例一般为1:1,在扬州地区能有充分的日照。夏日上加凉棚,前后门牖洞开,清风自引。从地穴中来的兜风,更是凉爽。到冬季,将地穴门关闭,阳光满阶,不觉有严寒的袭人了。这些花墙与重重的门户,却增加了庭院空间感与深度,有小宅不见其狭,大宅不觉其旷的好处。在解决功能的前提下,同时又扩大了艺术效果。大厅的院子用横长形,有的配上两厢或两廊,使主体突出。内厅都带两厢,院子形成方形,房屋进深一般比苏南浅,北面甚至有不设窗牖的。因夏季较凉爽,冬季在室内需要较多日照的缘故。
室内的空间处理,主要希望达到有分有合,曲折有度,使用灵活,人处其间觉含蓄不尽的设计意图。因此在花厅中,必用罩或槅扇,划成似分非分、可大可小的空间,既有主次,又有变化。如仁丰里辛园、地官第小苑皆可见到。厅室前面的翻轩,在进深较大的建筑中有用两卷(两个翻轩)的,如康山街卢宅。内室与套房有主副之别,似合又分。内室往往连厢房,而以罩或槅扇分间。罩以圆光罩(罩作圆形的)为多,有的还施纱槅(罩的花纹中夹纱),雕刻多数精美。书房中亦可自由划分,应用上均较灵活。厅堂皆露明造(不用天花),亦不施草架(用两层屋顶)。居住房屋有酌用天花的。花厅内部亦有作轩顶(卷棚)。房屋内都墁方砖,砖下四角置复钵的“空铺法”(见《长物志》卷一),垫黄沙,磨砖对缝,既平且无潮湿之患。卧室内冬天上置木地屏(方形木制装脚的活动地板)以保暖,同时亦减低了室内空间的净高。有些质量高的楼厅,二层亦墁砖,更有再加上地屏的,能使履步无声,与明代《长物志》卷一上所说办法“与平屋无异”相符合。这些当然只会在高级的住宅中出现,一般近期的住宅,则皆用地板了。
内外墙都用砖实砌,在质量高的住宅中用清水砖,经济的住宅则用灰泥拼砌大小不等的杂砖,外表也很整齐。在外墙的转角,当一人高的地位,为了便利交通用抹角砌。廊壁部分刷白,内壁用木护壁,其余仍保存砖的本色。天井铺地通常用砖石铺。砖铺有方砖、条砖平铺,及条砖仄铺的。石铺则用石板与冰裂纹铺,更有用大方块大理石、高资石拼铺的。柱础用“古镜”式。在明代及清代早期的建筑中,还沿用了礩形石础。大住宅皆用“石鼓”,或再置垫“复盆”础石,取材用高资石,兼有用大理石的。
柱都为直径。明代住宅的柱顶,尚存“卷杀”(曲线)的手法,比例肥硕。柱径与柱高的比例约为1:9,如大东门毛宅大厅的。现在一般见到的比例在1:10—1:16之间。柱的排列,与《工段营造录》所说“厅堂无中柱,住屋有中柱”一致。大厅明间有用通长额枋,而减去平柱两根的,此为便利观剧,不阻碍视线。梁架做法可分为三种:一是苏南的扁作做法;二是圆料直材,在扬州最为普遍;三是介于直梁与月梁(略作弯形的梁)间的介体,将直梁的两端略作“卷杀”,下刻弧线,此种做法看来似受徽式建筑的影响。这三种做法中,以第二种足以代表扬州的风格。尚有北河下吴宅,建筑系出宁波匠师之手,应当是孤例了。圆料的梁架,用材挺健,而接头处的卯榫,砍杀尤精,很是准确。一般厅堂,主要梁架在前后柱间施五架梁,上置蜀柱,再安三架梁与脊瓜柱。不过檩下不施枋及垫板,与《工段营造录》所示不符,当为苏北地方做法。从结构上来说,似有不够周到的地方。花厅有用六架卷棚的,其山墙作圆形叠落式。豪华的厅堂有改为方柱方梁的,系《工段营造录》所谓方厅之制。翻轩一般为海棠轩(椽子弯作海棠形),或菱角轩(椽子弯作菱角状),但多变例。此外鹤颈轩(椽子弯如鹤颈)也有见到,总的以船篷轩为多,草架只偶有用在翻轩之上。
栏杆的比例一般较高,花纹常用拐子纹,四周起凸形线脚。檐下挂落也很简洁,都与整个建筑物立面保持协调。屋顶在望砖上酝瓦。其瓦饰有勾头滴水等,勾头的下部较长,滴水的上部加高,形式渐趋厚重。
扬州城区住宅的给水问题,除小秦淮与汶河一带有河水可应用外,住宅内皆有水井,少者一口,多者几口。其地位有在院子中,厨房前,园中,或“火巷”内,更有掘在屋内的暗井(无井栏)。坊巷中的公共用井随处可见。凡在井的边墙,必砌发券(杭绍一带用竖立石板),以免墙身下陷,也是他处所罕见的。井水除洗涤及供作饮料外,必要时还可作消防用水。此外,住宅内还置有积储檐漏供食用的天落水缸,与供消防用的储水缸并备。每宅院子中有窨井,在大门外有总的下水道。至于池中置鱼缸,则供金鱼栖息度冬用。
扬州住宅建筑在外观上是修整挺健的,对城市面貌起到一定的影响。这许多井然有序的居住区,在我国旧城市中还是较少有的。它的优点是明洁宁静,大中寓小,分合自如。在空间处理上注意到院落分隔与宽狭的组合,以及日照与通风的合理解决办法。建筑物不论大小,都配置恰当,比例匀整,用地面积亦称经济,达到居之者适,观之者畅的目的。在平面处理上能“因地制宜”巧于安排,不论何种朝向的地形,皆能得到南向;不论何种大小的地形,皆能有较好的空间组合并解决了功能上的需要。而建筑手法,介于南北二地之间,以工整见长。这些都是扬州住宅的特征。
扬州的园林与住宅,在我国建筑史上有其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园林建筑方面的成就,可供社会主义园林建筑借鉴【从周案十一】。
1961年8月初稿,载《社会科学战线》
1978年第3期,1977年11月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