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

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

石涛是我国清初杰出的一个大画家。他在艺术上的造诣是多方面的,不论书画、诗文以及画论,都达到高度境界,在当时起了革新的作用。在园林建筑的叠山方面,他也很精通。《扬州画舫录》《扬州府志》及《履园丛话》等书,都说到他兼工叠石,并且在流寓扬州的时候,留下了若干假山作品。

扬州石涛所叠的假山,据文献记载有两处:其一,万石园。《扬州画舫录》卷二:“释道济字石涛……兼工垒石,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嘉庆扬州府志》卷三十:“万石园汪氏旧宅,以石涛和尚画稿布置为园,太湖石以万计,故名万石。中有樾香楼、临漪槛、援松阁、梅舫诸胜,乾隆间石归康山,遂废。”其二,片山石房。《履园丛话》卷二十:“扬州新城花园巷又有片石山房者,二厅之后,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

万石园因多见于著录,大家比较熟悉,可是早毁于乾隆间,而利用该园园石新建的康山今又废,因此现已无痕迹可寻。唯一幸存的遗迹,便是这次我发现的片石山房了。

近年来,我在扬州对古建筑与园林住宅作较全面的调查研究。在市区东南隅花园巷东尽头旧何宅内,有倚墙假山一座,虽然面积不大,池水亦被填没,然而从堆叠手法的精妙,以及形制的古朴来看,在已知的现存扬州园林中,应推其年代最早,其时间当在清初,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现在从其堆叠的手法分析,再证以钱泳《履园丛话》的记载,传出石涛之手是可征信的,确是石涛叠山的“人间孤品”。

假山位于何宅的后墙前,南向,从平面看来是一座横长的倚墙假山。西首为主峰,迎风耸翠,奇峭迫人,俯临水池。度飞梁经石磴,曲折沿石壁而达峰巅。峰下筑方正的石屋(实为砖砌)二间,别具一格,即所谓“片石山房”。向东山石蜿蜒,下构洞曲,幽邃深杳,运石浑成。可惜洞西已倾圮,山上建筑亦不存,无从窥其全璧。此种布局手法,大体上仍沿袭明代叠山的惯例,不过石涛加以重点突出,主峰与山洞都更为显著,全局主次格外分明,虽地形不大,而挥洒自如,疏密有度,片石峥嵘,更合山房命意。

扬州属江淮平原,附近无山。园林叠山的石料,必仰给于他地,如苏州、镇江、宣城、灵璧等处。有湖石、黄石、雪石、灵璧石等,品类较苏州所用者为最多。因为扬州主要依靠水路运输,石料不能过大,所以在堆叠时要运用高度的技巧。石涛所叠的万石园,想来便是以小石拼凑而成山的。片石山房的假山,在选石上用过很大的功夫,然后将石之大小按纹理组合成山,运用了他自己画论上“峰与皴合,皴自峰生”(《苦瓜和尚画语录》)的道理,叠成“一峰突起,连冈断堑,变幻顷刻,似续不续”(石涛论画见《苦瓜小景》)的章法。因此虽高峰深洞,了无斧凿之痕,而皴法的统一,虚实的对比,全局的紧凑,非深通画理又能与实践相结合者不能臻此。此种做法,到后期因不能掌握得法,使用条石横排,以小石包镶,矫揉做作,顿失自然之态。因为石料取之不易,一般水池少用石驳岸,在叠山上复运用了岩壁的做法,不但增加了园林景物的深度,且可节约土地与用石,至其做法,则比苏州诸园来得玲珑精巧。其他主峰、洞曲、磴道、飞梁与步石等的安排,亦妥帖有致。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堆假山者,国初以张南垣为最。康熙中则有石涛和尚,其后则仇好石、董道士、王天于【从周案十二】、张国泰,皆为妙手。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又胜于诸家。”戈裕良比石涛稍后,为乾嘉时著名叠山家。他的作品有很多就运用了这些手法。从他的作品——苏州环秀山庄、常熟燕园(扬州秦氏意园小盘谷,亦戈氏黄石叠山小品,惜仅存残迹),可看出戈氏能在继承中再提高。由于他掌握了石涛的“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道理,因而环秀山庄深幽多变,以湖石叠成;而燕园则平淡天真,以黄石掇成。前者繁而有序,深幽处见功力,如王蒙横幅;后者简而不薄,平淡处见蕴藉,似倪瓒小品。盖两者基于用石之不同,因材而运技,形成了不同的丘壑与意境。如果说石涛的叠山如其画一样,亦为一代之宗师,启后世之先声,恐亦非过誉。

如今再研究钱泳《履园丛话》所记片石山房地址,也是相合的。二厅今存其一,系面阔三间的楠木厅,其建筑年代当在乾隆间。池虽填没,然其湖石驳岸范围尚在,山石品类用湖石,更复一致。山峰出围墙之上,其高度又能仿佛,而叠山之妙,独峰耸翠,确当得起“奇峭”二字。综上则与文献所示均能吻合。案石涛晚年流寓扬州,傅抱石著《石涛上人年谱》所载,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石涛六十八岁起,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七十八岁殁,一直没有离开扬州。就是在1678年至1697年前后八九年的时间中,也常来扬州。书画上所署的大滌草堂、青莲草阁、耕心草堂、岱瞻草堂等,都是在扬州时,除平山堂、静慧寺二处外所常用的斋名。复据五十八岁(1687年)所作黄海云涛题语:“时丁卯冬日,北游不果,客广陵大树下……”六十九岁(1698年)所作澄心堂尺幅轴款云:“戊寅冬日,广陵东城草堂并识。”七十岁(1699年)所作《黄山图卷跋》云:“劲庵先生游黄山还广陵,招集河下,说黄山之胜……己卯又七月。”案片石山房在城东南,其前为南河下,东为北河下,后有巷名大树巷。今虽不能确指东城即今市区东部(亦即扬州新城东部),但河下即南河下或北河下,大树下即大树巷。要之,石涛当时居停处,可能一度在花园巷附近。他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殁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葬于蜀冈之麓【从周案十三】。而钱泳则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殁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从1795年上推至1707年,为时仅五十二年,论时间并不太久。再者钱泳是一个多面发展的艺术家,在园林与建筑方面有很独到的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对当时各地的一些名园,都亲自访观过,还作了记录,不失为我们今日研究园林史的重要资料。他亦流寓过扬州,名胜与园林的匾额有很多为他所写,今扬州的二分明月楼额,即出钱泳笔。因此他的记载比一般人的笔记转录传闻的要可靠得多,一定是有所根据的。再以石涛流寓扬州的时期而论,这片石山房的假山,应该属于他晚年的作品,时间当在清初了。

从以上所述实物与文献的参证,可以初步认为片石山房的假山出石涛之手,为今日唯一的石涛叠山手迹,也是我们此次扬州调查所知的现存最早假山。它不但是叠山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证物,而且又属石涛山水画创作的真实模型。作为研究园林艺术来说,它的价值是可以不言而喻的【从周案十四】


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