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军事题材电视剧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艺新时期起步,经浮躁喧嚣的90年代,到多元并存、主旋律铿锵的21世纪,已走过近40年历程。从形态角度看,军事剧从短剧小品、单本剧到中篇连续剧、长篇连续剧,形制逐步稳定成熟;从创作主体看,从军队系统“一枝独秀”到社会力量加入后的“百舸争流”,制作团队主副兼备;从表现范围看,既有历史角度的中共武装斗争史、民族抗战史,又有现实环境的军队成长史、军人情感史;从类型发展看,生态更是丰富多样:革命历史剧“旗下”重大革命历史剧、一般革命历史剧家族兴旺作品繁茂,现实军旅剧“麾下”军事演习剧、现代强军剧、青春剧朝气蓬勃创作多样。“新时期以来,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建道路,经历着逐步走向自由和成熟的艺术审美历程,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无论是刻画战争风云,还是描绘和平岁月,注重的是历史的认识价值和自觉追踪再现军人形象变迁中不变的本质光彩,注重的是军营与社会的各种情感联系和深入军人的心灵。创作题材领域不断开阔,意蕴性追求走向自觉,样式风格更加多样,美学品格诸方面有了愈加新颖、坚实的铸造。”[84]我认为,边国立关于新世纪“门槛”的这段话,准确地概括了军事题材电视剧横跨21世纪前后20年的繁荣发展。
【注释】
[1]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回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24日第6 版专题。
[2]“金星奖”为全军性的电视剧奖项。1987年6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之际,总政治部举行了首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评奖,但第一至第五届称“全军电视剧评奖”,自第六届始称“金星奖”。一年一届,至今已经二十余届,表彰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
[3]所谓“直播”,是指演员表演、电视传播、观众收看同时进行。参见高鑫:《电视剧观念的变化与演递》,《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上卷·理论),作家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8 页。
[4]弘石:《直播期中国电视剧的实践和观念》,《当代电影》1994年第1期。
[5]此阶段全国电视机仅数百台(有500/300 之说),只有少数政府官员和一些高知阶层可看到电视节目。参见钟艺兵、黄望南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 页。
[6]高鑫:《电视剧的创作》,《高鑫文存》第四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 页。
[7]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8 页。
[8]弘石:《直播期中国电视剧的实践和观念》,《当代电影》1994年第1期。
[9]高鑫、吴秋雅:《20世纪的中国电视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9期。
[10]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32 页。
[11]三部电视剧分别是:《考场上的反修斗争》(1967,北京电视台,黑白电视剧)、《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1975,上海电视台)、《神圣的职责》(1975,上海电视台),参见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57、61 页。
[12]高鑫:《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高鑫文存》第八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 页。
[13]高鑫:《电视剧的创作》,载《高鑫文存》第四卷,九州出版社,第187 页。“1980年-1982年的电视剧评奖,获奖作品全都是电视单本剧。故这一时期应称之为‘电视单本剧’时期。”参见高鑫:《电视剧观念的变化与演递》,《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上卷·理论),作家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9 页。
[14]高鑫:《题材·结构·人物——电视单本剧创作漫谈》,载《高鑫文存》第二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 页。
[15]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 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10期。
[16]“据资料统计,1980年全国的电视机社会拥有量为900 万台,到1986年已增至9200 万台;1980年全国电视剧总产量177集/部,1986年产量已达2636集/部。从这两组数字中可以看出中国电视事业和电视剧创作的蓬勃发展态势。”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 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10期。
[17]“我国真正进入电视连续剧时期,还是1982年以后的事情。这一年,我国电视连续剧的生产突破了纪录,共播出14 部60集。其中代表作品有《蹉跎岁月》《赤橙黄绿青蓝紫》《鲁迅》《武松》等。”参见高鑫:《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载《高鑫文存》第二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0 页。
[18]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19]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133 页。
[20]“飞天奖”: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在《广播电视杂志》举办的“优秀电视剧评选活动”基础上,于1981年设立的评奖制度,当时定名“全国优秀电视剧奖”,第三届(1983)改为“飞天奖”,是中国电视剧行业的最高荣誉,从创立开始,军事电视剧就是其中的得奖大户。
[21]宋强、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第20 页。
[22]1988年虽无特别出众的军事电视剧,但数目不少,“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千里跃进大别山》《虎啸太行》《湖南暴动》《关东风云录》《锡北烽火》;传记片《证词——刘少奇同志在武汉》”。参见高鑫:《电视剧述评——电视剧1988年》,载《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下卷·评论),作家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95 页。
[23]马维干:《金星闪耀,硕果累累——全军电视剧“金星奖”20年亲历感言》,《当代电视》2008年第5期。
[24]马维干:《军旅题材电视剧:20年的发展与辉煌》,《解放军报》2008年4月18日第5 版《文化·综合》。参见张东:《荧屏绿色风景线——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概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6-9 页。
[25]《高山下的花环》:山东电视台摄制,藤敬德导演,李存葆编剧。第四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
[26]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综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7]《凯旋在子夜》: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录制,尤小刚导演,韩静霆编剧。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二等奖;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连续剧奖。
[28]高鑫:《岁月炼真情 战火铸青春——评电视剧〈凯旋在子夜〉》,《高鑫文存》第二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47 页。
[29]《乌龙山剿匪记》:湖南电视台录制,宋昭导演,飞天奖三等奖。
[30]《秋白之死》:虞志敏导演,果子、冒忻编剧,吕其名作曲;第八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单本剧一等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奖。
[31]阮若琳:《在改革的大潮中发展电视剧事业——在1988年度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16 页;或《中外电视》1988年第3期。
[32]高鑫:《历史题材电视剧,平庸之作何其多》,《光明日报》1989年6月15日。
[33]分别为“第一届中国电视剧美学研讨会(山西);电视小说研讨会(南京)”参见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96 页。
[34]张育华、盖琪:《纵观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35]高鑫、吴秋雅:《20世纪的中国电视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9期。
[36]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 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10期。
[37]《潮起潮落》海政电视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出品,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二等奖,1994年第十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奖。
[38]张东:《荧屏绿色风景线——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概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82 页。
[39]突破主要有三点:“(一)深入领袖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揭示其既作为普通人又作为历史伟人的丰富的情感波澜;(二)敢于揭示领袖人物之间对某些问题认识上的差异或冲突,多侧面地展示各个人物的特定性格;(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准确把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对其历史功绩予以恰如其分的表现,正确塑造处于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物形象。”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07 页。
[40]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225 页。
[41]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载杨伟光主编:《多出精品,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
[42]在20世纪90年代初军事电视剧的低潮期里,1993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因毛泽东100 周年诞辰和中共建党70 周年的原因,官方重点推出了一批反映“革命历史”的电视剧,如《大进攻序曲》(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表现《豫东之战》(李先念领导的著名战役),《喋血四平》(国共军队争夺东北前期最惨烈攻防战),以及《赵尚志》(抗日志士赵尚志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等作品。
[43]马维干:《军旅题材电视剧:20年的发展与辉煌》,《解放军报》2008年4月18日第5 版文化·综合。
[44]《和平年代》《红十字方队》分别获:第十五届(1996年度)第十六届(1997年度)“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电视连续剧)”,第七届(1997年度)第八届(1998-1999年度)“解放军文艺奖”,第十七届(1996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一等奖)、第十八届(1997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同获第十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参见张东:《荧屏绿色风景线——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概观》,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11-229 页。
[45]高明:《浅析新世纪军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6]《和平年代》:广东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广州军区文化部摄制,导演李舒、张前,编剧:何继青。1996年第十七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优秀导演奖、男主角奖;1997年第十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长篇连续剧奖、最佳导演最佳音乐奖;第十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
[47]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1页。
[48]对于20世纪80年代“展现军警风貌的电视剧有:《她们和战争》(1985)、《凯旋在子夜》(1986)、《便衣警察》(1987)、《有这样一个民警》(1989)等。……90年代的军警题材电视剧也为数不少,其中代表性作品有:《针眼儿警官》《西部警察》《和平年代》《英雄无悔》《永不瞑目》等。”参见高鑫:《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载《高鑫文存》第八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150 页。
[49]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 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10期。
[50]2000年表现突出的是《突出重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重庆电视台、成都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出品,舒崇福总导演,马进、杨新洲导演,编剧:钱滨、柳建伟、马进。获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编剧提名奖,优秀音响奖;第十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
[51]仲呈祥:《2000年度中国电视剧的喜与忧》,《文艺报》2001年4月12日第2版“关注”。
[52]仲呈祥:《2001 中国电视剧创作概况》,《中国电视》2002年第6期。
[53]参见贺桂梅:《以父/家/国重叙当代史——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 的意识形态批评》,载《历史与现实之间》,山东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54]“2003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持续健康繁荣。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各地制作单位(包括民营机构)申报规划立项的达2376 部58217集。经审查,批准立项的就有1804 部43874集,而实际制作完成并于年终前获得播出、发行许可证的总计约10300集左右。”参见仲呈祥:《2003 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
[55]仲呈祥:《2003 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
[56]路春艳:《2004年电视剧产业发展述评》,《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57]边国立:《让中国军人形象绽放新的光彩——2005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巡礼及〈亮剑〉 点评》,《当代电视》2006年第2期。
[58]“一部《亮剑》从2005年播到现在(2007年,引者注),有的电视台已经播放了30 多遍,依然有收视率。《亮剑》的第三轮版权依然以单集20 余万的市值出手。说明老百姓用遥控器选择并锁定了自己喜欢的作品,两年多过去了,依然不离不弃,让人感到惊奇。”参见李洋:《军事题材电视剧回顾》,《中国文化报》2008年3月15日第3 版《理论评论》。
[59]仲呈祥:《二〇〇五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中国艺术报》2006年4月21日第2 版“综合”。
[60]李洋:《2007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回顾与感想》,《当代电视》2008年第4期。
[61]仲呈祥:《井冈山精神光照千秋——评电视剧〈井冈山〉》,《人民日报》2007年8月9日第9 版“文艺评论”。
[62]杨状振:《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63]李洋:《2007 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回顾与感想》,《当代电视》2008年第4期。
[64]边国立:《新的进步 新的期待——第22 届解放军电视剧金星奖综述》,《军营文化天地》2010年第6期。
[65]吴子牛:《以感恩之心回馈时代——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导演阐释》,《中国电视》2016年第1期。
[66]梁鸿鹰:《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美——评电视连续剧〈开国元勋朱德〉》,《求是》2015年第1期。
[67]尹鸿:《进入多屏时代的电视剧:2014年国产电视剧创作》,《电视研究》2015年第3期。
[68]苗若木(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编剧之一):《〈东北抗日联军〉 用正剧手法讲述抗联悲歌》,《中国艺术报》2015年8月3日第03 版“特别关注”。
[69]尹鸿:《“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剧多元转向——2015年度中国电视剧创作》,《电视研究》2016年第3期。
[70]唐希牧、欧阳宏生:《2016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7年第5期。
[71]李洋:《让战时英雄走上盛世荧屏—一批电视剧新作为建军80 周年献礼》,《中国艺术报》2007年8月3日第29 版。
[72]《长征岁月》(1996,10集,总政话剧团、大连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飞天长篇三等奖);《遵义会议》(1996,8集,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贵州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飞天中篇二等奖);特别是《中国命运的决战》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 周年所拍摄的献礼巨片,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编剧:张天民、徐萌、李平,导演:王进。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特别奖、第十八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优秀奖。
[73]比如以“长征”为题材的电视剧如,《长征岁月》《遵义会议》《大渡桥横铁索寒》《历史的选择》《四十八个日日夜夜》《突围》《狂飚》《长征》等。
[74]马维干:《军旅题材电视剧:20年的发展与辉煌》,《解放军报》2008年4月18日第05 版文化·综合。
[75]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毛泽东无疑是最重要的塑造对象,不算其他类型重大题材剧的“出场”,单就专门传记其生平的剧目不下十数种,如《毛泽东和他的乡亲们》《少年毛泽东》《中国出了个毛泽东》(1993)、《毛泽东在南京》(1993)、《毛泽东与斯诺》《青年毛泽东》(1993)、《毛泽东的密使》《布衣毛润之》《开国领袖毛泽东》(1999)、《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千里寻故地》《毛泽东在陕北》(1996)等。塑造周恩来形象的电视剧也有五六部之多。
[76]王朝柱:《填补历史空白 再现伟人风采——电视剧〈周恩来在上海〉 创作谈》,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245 页。
[77]解放军十大元帅属于中共“领袖级”人物,但为了论述方便,本书一律将其归入将帅系列。
[78]边国立:《军旅题材电视剧审美形态描述——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而作》,《当代电视》2008年第7期。
[79]胡斌毅:《呼唤真善美的回归——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 研讨会综述》,《当代电视》2011年第1期。
[80]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7 页,第206 页。
[81]《激情燃烧的岁月》:西安长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摄制。导演:康洪雷,编剧:陈枰。全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第二十届大众电视金鹰奖长篇电视剧最佳作品奖。
[82]《红岩》重庆电视台录制,第二十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原著:罗广斌、杨益言,编剧:杨海波,导演何群。之前有歌剧《江姐》、电影《在烈火中永生》、京剧《红梅赞》等,该剧第一次对小说进行全本式再创作。
[83]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解读》,《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84]边国立:《立足当代 追求永恒——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综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