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电视连续剧《解放》以深广视野下的史诗风格、丰厚美学层面上的人物塑造,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的和谐统一;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下摈弃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以宏观视角结构国共双方在军事、政治、外交等战线上的较量,由此,《解放》作为一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象史诗,取得新时期以来中国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较高思想艺术水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 页。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7 页。
[4]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 页。
[5]高鑫:《真实的人格写照—— 〈秋白之死〉 艺术的突破》,载《高鑫文存》第六卷,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 页。
[6]陈芳、戴与瑶:《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一夕谈——著名导演宁海强访谈录》,《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
[7]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8]刘晔原:《电视剧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5 页。
[9]更详细内容参见杨伟光:《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管理——在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上的发言》,载《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8 页。
[10]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中宣通1990年16 号]。
[11]四条原则如下:1.为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再现历史真实,在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中用文艺形式塑造当时领导人的形象,原则上是允许的;2.严格把握历史的真实,不要拔高,为慎重起见,凡出现我国领导人形象的电影、电视剧,在公演之前,一律需中央领导同志审看;3.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般不要以文艺的形式表现;4.以各种文艺形式出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律讲普通话,不宜用方言。参见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12]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13]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4 页。
[14]杨伟光:《加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和管理——在全国广播影视厅局长会议上的发言》,载《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周靖波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4月版,第87 页。
[15]吕益都:《壮阔隽永的银幕书写——新中国根据军旅文学改编影片述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6]边国立:《军旅题材电视剧审美形态描述——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而作》,《当代电视》2007年第8期。
[17]李洋:《让战时英雄走上盛世荧屏——一批电视剧新作为建军80 周年献礼》,《中国艺术报》2007年8月3日第29 版。
[18]“我国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是随着电视剧的复苏和兴起发展起来的。《周总理的一天》《洁白的手帕》《父亲》《故园行》等就是80年代初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稚嫩,但却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开了好头。1984年以后,一大批优秀作品相继出现了。”其中的代表作有《向警予》《上党战役》《刘少奇在东北》《中原突围》《朱德》等,1987年的《秋白之死》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要收获(荣获1987年度第8 届“飞天奖”短篇电视剧一等奖)参见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 页。
[19]张东:《〈大转折〉:对一种模式的诠释与突破》,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161 页。
[2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725 页。
[21]“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与其他题材作品的区别在于:第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写的是气势磅礴的品格,主题是弘扬爱国主义、讴歌英雄主义。主人公面对的绝对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时刻,不论是《大决战》还是《大进军》,都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临两种不同前途时,需要进行抉择的重要的历史关头,是站在双方的统帅层面之间的戏。第二,震撼人心的力度。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情节力度非常高,它描写的是生与死、残酷的战争。第三,它写得都是血气方刚的人物,军人在战场上、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都是血气方刚的。第四,台词都必须是掷地有声、精彩而简练的。”参见叶晟君、李平分:《李平分:想象与凝重共舞,平凡于伟大齐飞》,《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22]仲呈祥:《2003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
[23]“我们党曾十分郑重地作过两个重要决议,一个是《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个是《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来的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了明确的结论。坚持和维护这些结论符合历史的真实,符合党、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也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坚实、科学的基础。在这些重大的问题上必须与中央的《决议》保持一致,否则,不仅有害于作品本身的成功,而且将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参见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6 页。
[24][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 页。
[25]梅朵:《艺术家要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从影片〈开天辟地〉 的创作谈起》,《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5期。
[26]韦廉:《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特性的探讨》,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71 页。
[27]孙家正:《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几个问题》,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7 页。
[28]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29]韦廉:《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特性的探讨》,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70 页。
[30]潘霞:《人物·史剧·品味——拍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三点体会》,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77 页。
[31]详细情节参见张笑天:《尝试——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84-87页。
[32]韦廉:《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特性的探讨》,载杨伟光、滕进贤、王录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版,第67 页。
[33]参见本章第二节。
[34]边国立:《开放的思维——关于军事影视史诗样式、史诗因素和史诗品格的思考》,《电影新作》2007年第6期。
[35]肖怀远:《〈解放〉 的几点启示》,《人民日报》2009年9月18日第17 版《文艺评论》。
[36]专访《解放》编剧:这是一部史诗风格的正剧。
[37]张葆霖编译:《当代文学评论术语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72 页。
[38][美]韦勒克、沃伦,刘象愚译:《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263页。
[39]独家对话:《解放》首播引关注,唐国强解密看点。
[40]专访《解放》编剧:这是一部史诗风格的正剧。
[41]仲呈祥:《略论电视剧〈延安颂〉 的标志性意义》,《中国电视》200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