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著作(国内)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 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2]壮春雨:《中国电视概述》,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钟艺兵、黄望南等:《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高鑫:《高鑫电视艺术文集》(上卷·理论),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

[7]杨伟光、滕进贤等主编:《多出精品 繁荣创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张东:《荧屏绿色风景线——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概观》,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1]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12]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13]仲呈祥:《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14]刘晔原:《电视剧艺术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刘晔原:《电视剧鉴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郭镇之:《中外广播电视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林少雄、吴小丽主编:《影视理论文献导读》,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第3 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白小易:《新语境中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版。

[20]朱向前:《中国军旅文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21]贺桂梅:《历史与现实之间》,济南:山东艺术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2]高鑫:《高鑫文存》第1-10 卷,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

[23]宋强、郭宏:《电视往事——中国电视剧五十年纪实》,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24]仲呈祥、陈友军:《中国电视剧历史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著作(国外)

[1][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陈恒译:《历史是什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2][美]雷·韦勒克、奥·沃伦,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3][美]哈罗德·布鲁姆,徐文博译:《影响的焦虑·译者前言》,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4][美]丹尼尔·贝尔,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美]约翰·汤林森,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英]安吉拉·默克罗比,田晓菲译:《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8][美]约翰·费斯克,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9][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张水喜、鲍贵、陈光明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工具书

[1]辞海编委会:《辞海》(1980年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中国戏曲研究院辑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之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

[3]《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纂:《中国广播电视年鉴1988年卷》,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4]张葆霖编译:《当代文学评论术语词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5]赵化勇编:《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200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6]李兴国、周靖波等主编:《中国广播电视文艺大系1977—2000 史料·索引卷·上下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7]本书编写组:《不抛弃,不放弃—— 〈士兵突击〉 现象》,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4.论文:

[1]阮若琳:《在改革的大潮中发展电视剧事业——在1988年度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会议上的讲话》,《中外电视》1988年第3期。

[2]梅朵:《艺术家要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从影片〈开天辟地〉的创作谈起》,《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5期。

[3]王枫:《团结起来 为繁荣我国电视剧艺术而奋斗》,《中国电视》1991年第6期。

[4]弘石:《直播期中国电视剧的实践和观念》,《当代电影》1994年第1期。

[5]朱向前:《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6期。

[6]朱向前:《新时期中国军旅小说的基本格局》,《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2期。

[7]杨伟光:《总结经验 再创辉煌——在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电视研究》1997年第9期。

[8]边国立:《立足当代,追求永恒——新时期军事题材电视剧综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9]马维干:《军队电视剧创作的回顾与思考》,《当代电视》1999年第8期。

[10]高鑫、吴秋雅:《20世纪的中国电视剧》,《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年第9期。

[11]韩骏伟:《军旅影视艺术的现状与思考》,《电视研究》2003年第1期。

[12]吕益都:《壮阔隽永的银幕书写——新中国根据军旅文学改编影片述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13]孟繁华:《“英雄文化”的现代焦虑——90年代军旅文学中的英雄文化与文化认同》,《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14]王宜文:《2002年度国产电视剧叙事文体描述》,《电影艺术》2003年第1期。

[15]陈颖:《中国战争小说史》,2004年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6]仲呈祥:《略论电视剧〈延安颂〉 的标志性意义》,《中国电视》2004年第1期。

[17]侯洪、张斌:《“红色经典”:界说、改编及传播》,《当代电影》2004年第6期。

[18]路春艳:《2004年电视剧产业发展评述》,《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19]何延锋:《解析红色经典》,《中国电视》2005年第3期。

[20]张法:《“红色经典”改编现象解读》,《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21]路春艳:《2004年电视剧产业发展述评》,《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22]边国立:《让中国军人形象绽放新的光彩——2005年军事题材电视剧巡礼及〈亮剑〉 点评》,《当代电视》2006年第2期。

[23]李治安:《当前军旅题材的四大类别》,《当代电视》2006年第6期。

[24]李迪:《从“电视剧排行榜”看2005年电视剧的播出特点》,《中国电视》2006年第2期。

[25]胡占凡:《在2006年度全国电视规划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电视》2006年第4期。

[26]张子扬:《电视剧〈吕梁英雄传〉 启示录》,《中国电视》2006年第1期。

[27]李迎丰:《历史·个性·传统——读〈中国军旅文学50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28]边国立:《军旅题材电视剧审美形态描述——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而作》,《当代电视》2007年第8期。

[29]边国立:《开放的思维——关于军事影视史诗样式、史诗因素和史诗品格的思考》,《电影新作》2007年第6期。

[30]李美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军旅文学八十年回顾》,《神剑》2007年第5期。

[31]皇甫宜川:《价值新发现——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的突破与创新》,《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32]谭晓明:《军事题材电视剧中的民族主义》,《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33]张东:《沙场点“兵”——新世纪军事影视现象检索》,《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34]叶晟君、李平分:《李平分:想象与凝重共舞,平凡于伟大齐飞》,《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35]赵莉:《从中国当代战争小说英雄形象的变迁看军旅文学的审美教育功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6]宫尚娟、宋业明:《宋业明:永远解不开的英雄情结》,《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37]陈华、高希希:《高希希:为战争英雄铺设人性的天空》,《当代电影》2007年第4期。

[38]朱向前、唐韵:《军旅文学三十年(1978-2008)——军旅文学理论批评家朱向前访谈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39]张育华、盖琪:《纵观30年中国电视剧的叙事流变》,《当代电影》2008年第10期。

[40]吴秋雅:《纪录与建构:中国电视剧1978-2008 发展综述》,《当代电影》2008年10期。

[41]李洋:《2007年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回顾与感想》,《当代电视》2008年第4期。

[42]杨状振:《多样题材彰显主流特色——2007年度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概述》,《中国电视》2008年第4期。

[43]高明:《浅析新世纪军旅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44]李洋:《以军人的名义——改革开放三十年军旅电视剧线性扫描》,《军营文化天地》2008年第1期。

[45]马维干:《金星闪烁 硕果累累——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二十年亲历感言》,《当代电视》2008年第5期。

[46]戴清:《英雄模式的新变——近年军旅题材电视剧英雄形象的审美文化研究》,《当代电影》2008年第4期。

[47]饶曙光:《军事题材电影与主流大片》,《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8]陈芳、戴与瑶:《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一夕谈——著名导演宁海强访谈录》,《中国电视》2009年第8期。

[49]边国立:《新的进步 新的期待——第22 届解放军电视剧金星奖综述》,《军营文化天地》2010年第6期。

[50]朱向前、傅逸尘:《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与弘扬——军旅文学60年的叙事伦理》,《艺术广角》2010年第3期。

[51]聂珏石、杨旦修:《中国军旅题材剧发展历程分析》,《文艺评论》2010年第3期。

[52]胡辉:《家国军旅一身事 铁板铜琶唱大风——我国军事题材电视剧50年发展述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3]於曼:《红色经典改编的“世俗化”与“人性化”问题》,《中国电视》2010年第1期。

[54]胡斌毅:《呼唤真善美的回归——34集电视连续剧〈毛岸英〉研讨会综述》,《当代电视》2011年第1期。

[55]梁鸿鹰:《共产党人的信仰之美——评电视连续剧〈开国元勋朱德〉》,《求是》2015年第1期。

[56]尹鸿:《进入多屏时代的电视剧:2014年国产电视剧创作》,《电视研究》2015年第3期。

[57]吴子牛:《以感恩之心回馈时代——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导演阐释》,《中国电视》2016年第1期。

[58]尹鸿:《“互联网”背景下的电视剧多元转向——2015年度中国电视剧创作》,《电视研究》2016年第3期。

[59]唐希牧、欧阳宏生:《2016年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述评》,《中国电视》2017年第5期。

5.报纸

[1]高鑫:《历史题材电视剧,平庸之作何其多》,《光明日报》1989年6月15日。

[2]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广播电影电视部、文化部:《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拍摄和审查问题的规定》[中宣通1990年16 号]。

[3]朱向前:《“军事文学”“军旅文学”辩——兼论当代军旅文学的三个阶段》,《光明日报》1999年8月5日第6 版。

[4]仲呈祥:《2000年度中国电视剧的喜与忧》,《文艺报》2001年4月12日第2 版“关注”。

[5]王啸文:《与时俱进的中国电视剧》,《文艺报》2003年1月2日第2 版。

[6]仲呈祥:《2003 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

[7]白迪伟:《新版〈红色娘子军〉 不避讳谈感情》,《北京晚报》2004年3月18日。

[8]仲呈祥:《2003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回眸》,《光明日报》2004年2月11日。

[9]杨仲达:《我看朱向前文学批评——读〈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中国文化报》2004年4月10日。

[10]文隽:《“红色经典”的改编问题》,《南方都市报》2004年4月23日。

[11]陈先义:《李继耐在全军军事题材文艺创作高级研讨班强调——积极反映军事变革 努力打造精品力度》,《解放军报》2005年7月11日第001 版。

[12]曾祥书:《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屡创佳绩——访中国视协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洋》,文艺报2006年1月7日第001 版。

[13]李焕引:《中国文化报》2006年4月12日第4 版“艺苑茶坊”。

[14]曾祥书:《军事题材电视剧何以屡创佳绩》,《文艺报》2006年1月7日第1 版。

[15]仲呈祥:《二〇〇五年中国电视剧创作概观》,《中国艺术报》2006年4月21日第2 版“综合”。

[16]仲呈祥:《井冈山精神光照千秋——评电视剧〈井冈山〉》,《人民日报》2007年8月9日第9 版“文艺评论”。

[17]马维干:《积极反映部队生活 热情讴歌时代精神》,《中国艺术报》2007年8月3日第29 版。

[18]尹鸿:《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文艺报》2007年5月24日第6 版“专题”。

[19]李洋:《让战时英雄走上盛世荧屏——一批电视剧新作为建军80周年献礼》,《中国艺术报》2007年8月3日第29 版。

[20]李洋:《军事题材电视剧回顾》,《中国文化报》2008年3月15日第3 版“理论评论”。

[21]马维干:《金星璀璨营荧屏》,《文艺报》2008年4月24日第B02 版。

[22]马维干:《军旅题材电视剧:20年的发展与辉煌》,《解放军报》2008年4月18日第005 版文化·综合。

[23]李洋:《军事题材电视剧要始终坚持弘扬主旋律》,《文艺报》2008年3月6日第4 版“影视”。

[24]肖怀远:《〈解放〉 的几点启示》,《人民日报》2009年9月18日第17 版“文艺评论”。

[25]边国立:《军旅电视剧创作样式更趋多彩》,《解放军报》2009年3月29日第8 版“军旅文化”。

[26]苗若木(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编剧之一):《〈东北抗日联军〉 用正剧手法讲述抗联悲歌》,《中国艺术报》2015年8月3日第003 版“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