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电影叙述学研究领域经过数十年深耕、开拓,现今已经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些关于电影叙述的理论得到梳理和辩证,具体分析作品的实践经验也被当下导演重视。从数量上看,新世纪华语电影创作及其研究都呈现爆发趋势,人们愈发重视电影理论对电影实践的影响,并认同数十年来学术界的电影学积淀。只是关于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策略的研究目前还处于碎片化状态,诸多资料涉及主题全面却极为零散。笔者考虑到学术界至今未有系统讨论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的著作,不吝尝试,希望从电影叙述理论角度剖析华语电影在新世纪的变化。尤其针对华语电影宏观的视角、叙述者、叙述编码、叙述时空、叙述结构、叙述风格方面,本书努力梳理其源流,阐释其原理。相信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能够对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策略的机制有所了解,乃至将其应用至对今后华语电影的叙述判断。
本书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主要讨论新世纪华语电影内部的叙述话语及叙述元件。讨论范围由内到外,分别为叙述视角、叙述者、叙述接受。其中叙述视角是决定电影叙述方式的基点,等同于“谁观察”的问题。一部电影的叙述视角被普遍认为是摄像机,但这种看法显然太过笼统、片面。事实上,叙述视角不仅是摄像机所处的位置,更是叙述者的观察范围,不同叙述视角的视觉面向呈现出不同的电影叙述风格,叙述视角乃整部电影的切入点,由叙述视角切入我们才意识到有叙述者这一叙述元件,进而将叙述者分类,认识差异化的叙述者如何讲述故事。这里的叙述者可以干涉电影的身份感知,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必定与叙述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关联,叙述者的身份此时对观众尤为重要。叙述者作为影片支撑元素,将会干涉观众认知,不过这种认知倒也具有限制,不能随意扩展。实际而言,电影内部对观众的干涉在观众一端便被制止,理由是观众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充分权力去自主地、自由地读解电影,而电影符号学正是其读解电影的素材及方法。因此,在论述观众的叙述接受时,笔者详细梳理了电影符号学对电影读解的重大影响,同时从符号学角度说明观众作为阐释主体的地位提升。
第二章,集中探讨了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时间和叙述空间的经验演变。若说电影叙述话语是电影的“第一推动”的话,那么叙述时空便是这“第一推动”赖以存在的居所。毫无疑问,叙述时间理论已经在经典叙述学中被反复讨论、提及,但是电影叙述空间理论仍然是叙述学研究的新路径。一方面,叙述空间理论很难从文学转向电影。毕竟文学和电影分属不同的媒介类型,强硬地把文学叙述空间的研究方法套用在电影中,显然不合适,因此电影叙述空间天然缺乏理论来源;另一方面,叙述空间理论需要诸多外力才能填补自身空缺。鉴于电影叙述空间难以从叙述学本身找到合理的学术支撑,笔者便将视野转移到声学、现象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在这些领域的启发下,可以精准追寻叙述空间理论的研究空白。以往之所以一直将眼界局限在叙述学本身,乃由于学界未从电影实践角度观察、考证。很显然,电影并非理论性的空中楼阁,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作品集合。在这些作品中“人的空间”比“单纯的空间”更重要,所以有关“人”的空间科学都在电影叙述上更具解释力。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常见叙述空间有乡村空间、城镇空间、城市空间三种,它们分别可以对应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论、社会学中的“集体记忆”理论、福柯与彼得·林奇的“城市空间”理论,尽管这些理论和叙述学没有直接关联,但却符合新世纪华语电影空间的发展现实。
第三章,着重论述了整体性视角下的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策略,包括叙述结构研究和叙述风格研究两部分。其中,叙述结构部分梳理了华语电影中的线性结构、多线结构、环形结构、套层结构、双层结构、离合结构、复调结构七种结构类型的原理及历史演变,并在综合比较往年华语电影结构使用方法的基础上,阐释新世纪华语电影结构的区别和影响;而叙述风格部分则通过“现实主义风格与非现实主义倾向”“作者电影风格与集体化制作趋势”“多元化风格与单一价值观制约”三组悖论讨论了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风格的矛盾和挣扎,从而引出新世纪华语导演们所面临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平衡的难题。如今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社会变得愈发复杂。以往单纯注重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华语电影在当下都难以确保能够生存下来。历经几代成长的观众逐渐形成独有的观影品位,这让现有作品难以满足观众期望。导演追求作品普适性的结果,往往得到“谁也不适合”的收效,因此不少导演被迫寻找叙述层面的突破口,寄望于通过新鲜叙述重新赢得观众。不消说,优秀的叙述策略的确是提升作品整体质量的办法,只不过如今导演需要更多考虑观众的审美接受,也被更多条件束缚。
总而言之,叙述策略研究拥有许多侧面,不限于本书讨论的范围。本书只是在现有理论框架下对新世纪华语电影做出分析、梳理,并不是对某个作品单一、绝对的评判。学术思潮的改变总是迅速的,也许在今天仍旧被奉为经典的作品和理论,明天就被弃之如敝屣。我们无法先验地预测之后华语电影的走向,也无法刻舟求剑地断定经典影片的好坏。事实上,我们能做的只有“上下求索”,尽可能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避免陈旧的、片面的论断。确乎,新世纪华语影片的叙述策略从整体上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但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努力克服。笔者坚定地相信:华语电影在叙述上能够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形成中国独有的叙述特色,哪怕这些创新并不为主流评论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