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结构
何谓结构?结构即部分元素构成的整体之和。在社会科学中,这“整体”并不完全等同于“部分加部分”,它是“部分”与“部分”结合生成的更高样态。以往人们理解结构,单纯认为结构是静物的组织形式,但随着现代人类社会发展,这种静物观已经显得落后。现在人们说到“结构”,一般指具有动态范围的系统集合,此系统以多元复杂的形态构建。西方学说里“结构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结构”从模糊感知上升到学术理论层面,此乃结构认识的一个高潮。结构主义先由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后经过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大力提倡,成为人文学科的普遍研究方法。文艺理论与结构主义的结合是西方文学史上的大事,结构主义文学批判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世纪末。乔纳森·卡勒作为结构主义文论的提倡者之一,认为当代文学的研究重心,已经逐渐从写作转移到阅读。人们之所以会对文学作品产生共鸣感,有很大程度取决于“人是如何读的”。例如卡勒在阐发结构主义诗学时,援引威廉斯的著名诗歌《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此句只是贴于冰箱的善意提示,但当更换版式,诗的范式便开始生效:
我吃了
Ihave eaten
放在
The plums
冰箱里的
Thatwere in
梅子
The icebox
它们
And which
大概是你
You were probably
留着
Saving
早餐吃的
For breakfast
请原谅
Forgiveme
它们太可口了
They were delicious
那么甜
So sweet
又那么凉
And so cold[3]
结构形式对内容本身的表意有直接影响。原本只是生活中常见话语的便条,加上诗歌形式就产生了诗的效果。这充分证明结构在文学创作当中的复杂功用,也由此可知结构主义于文艺领域的巨大潜力。事实上,结构主义对其他文艺类型也有相当程度的拔高,尤其电影艺术作为新兴艺术种类,具有其他艺术所没有的丰富形式,这些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促进了内容的蕴含深化。电影的集体创作模式即是电影形式复杂化的重要成因,电影直接作用于人类感官的特点,也决定电影可以比文学拥有更多维度的结构塑造。一如李显杰所言:“电影叙事是一种具有更多元素参与因而较之其他叙事体也更为复杂的文本建构进程。”[4]
电影艺术本身的特殊性致使电影成为结构表述的最佳媒介。不过,我国学界多数学者没有珍视电影在结构上的重要功能,只是简单将电影叙述结构分为“线性”和“非线性”,这显然太过笼统[5]。如今进入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结构有逐渐丰富的特征,再单纯以叙述时间作为划分依据不符合当前潮流。于是,这里我们借鉴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将新世纪华语电影的结构类型分为“叙述时间结构”和“叙述意义结构”两大项,在细节层面完善多元维度,以期补充以往仅以时间为轴分类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