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风格与单一价值观的悖论

三、多元风格与单一价值观的悖论

对20世纪的中国电影学者来说,理解“多元风格”相当困难。一方面,当时的华语影坛并没有出现过多类型的影片,“多元风格”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大众的见识没办法预测到互联网经济的到来,也就失去了对真正“多元风格”的判断。1998年,学者封宇一曾在《电影文学》刊文,评论我国多元电影的构成:“有人把由各种形态电影所组成的当今中国现代电影业的现状比做一个金字塔。商业电影是塔座,主旋律电影、民俗电影是塔身,新写实电影则是塔尖”[49]。如此说法的确在世纪末极有说服力,但随着华语电影市场井喷式的爆发,金字塔型的划分标准随之失去意义。如今华语电影十分多样:基于网络IP制作的IP电影、跨界转型导演制作的小成本电影、学院派导演制作的文艺电影、模仿好莱坞制作的高概念电影……诸多类型层出不穷。我们不应当用某一种模型以偏概全,而应当尽可能多地发现每种电影的差异点,并分析新世纪华语电影多元叙述风格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透析多元风格与新世纪影坛变化的本质关系。

首先,我们认为造成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多元化的主要因素即是导演身份的转变。以往大众普遍认为学院出身的导演才能将电影拍好,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跨界人士也在华语影坛博得一席之地。如作家韩寒以贺岁片切入华语电影市场,为观众带来新鲜而精彩的“韩式幽默”。他的电影很好地平衡了商业和文艺的比重,在保证基本叙述质量的前提下,获得了票房的成功;又如剧团开心麻花转型制作电影,拍摄《夏洛特烦恼》(2015)、《驴得水》(2016)等小成本影片,将戏剧元素充分融入电影之中,显示出独特而紧凑的叙述风格。跨界导演通常可以把原先领域的经验引入电影制作过程,如此一来弥补了传统导演叙述思维之局限。许多传统导演无法想到的创意,对跨界导演来说却是较为容易的,只是跨界导演一般也缺乏传统导演在学院中苦练出的专业性,这让他们在电影调度、摄像、节奏等方面稍显不足。

其次,观众丰富的要求亦是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多元化的原因之一。电影创作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市场和观众的共同反馈,只有导演做到“心中有观众”,才能制作出被市场青睐的好电影。如今随着华语电影市场不断扩大,观众的总基数也在增多。这些庞大基数的观众不可能对电影抱有同一种期待,因此差异化和多元化就成为导演必须满足的要求。如学者饶曙光所说:“互联网生态格局下,大众的观影方式、观影思维以及消费模式已然更新换代,‘饥渴’的观众对多元化电影创作‘翘首以待’。”[50]根据传播学的观点,现在的“观众”已经可以算作学术意义上的“大众”。针对“大众”的差异化策略被称作“分众”,这便是电影叙述走向多元化的重要理论支撑。当然,电影制作是以最大利益为标准的工业行为,所以导演拍摄电影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基础群众的观影兴趣。多元化和单一价值取向于此便成为一组悖论,原本应当得到丰富的电影却在现实中走向趋同。可以说,观众群体日益复杂,这让电影导演感到“众口难调”,于是部分导演干脆粗暴地放弃对群众的分类,从而塑造出“万金油型”叙述模式。新世纪华语导演一直都在妥协和坚持中平衡彼此,他们既寻找着,也抗争着电影艺术永恒的宿命。

概而言之,电影叙述的多元风格并非绝对的风格体系,它是诸多市场、观众、流派之间互相制衡的稳态。确乎,一些导演为了商业利益和便捷性考虑,选择用毫无艺术价值的叙述模式应付观众,但也有不少导演一心坚持创作理想,努力实现票房和艺术审美的双丰收。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年代,我们作为电影研究者不能将思维局限于商业和艺术的二元对立中,而要寻求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电影判断标准。毕竟,新世纪华语电影正处于成长期,它在叙述策略上并不算作完美,但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我们的任务就是将这“可圈可点”之处发扬光大,以理论的形式分析并记录下来,让更多影业同侪受益。

【注释】

[1]刘劲杨.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64.

[2]刘劲杨.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67.

[3]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62.

[4]李显杰.电影叙述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326.

[5]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75-81.

[6]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5.

[7]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53.

[8]康尔.罗伯特·麦基的叙事理论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15(2):188-189.

[9]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D].杭州:浙江大学,2007:62.

[10]郝大铮,刘雨.格里菲斯论电影[J].世界电影,1983(3):98.

[1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59.

[12]陆长河.论《闯入者》中的平行叙事实验[J].电影新作,2015(6):106.

[13]亚瑟·米勒.数字与梦[M].台北:八旗文化,2019.

[14]陈玲.环形叙事电影美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5.

[15]Bordwell D.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movies[M].Univ of California Press,2006:75.

[16]郑炀.《画壁》:套层叙事结构中的父权阴影[J].电影新作,2011(6):27-29.

[17]唐恩萍.论《达洛卫夫人》的双层叙事结构[J].肇庆学院学报,2008(1):6-10.

[18]郭莹.论“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双层叙事结构[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9]席婉儿.概念隐喻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8):19-20.

[20]Münsterberg H,Griffith R.The film:A psychological study[M].Courier Corporation,2004:95.

[21]陈旭光.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美学、产业与文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26.

[22]袁媛.电影《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与符号研究[J].电影文学,2015,(21):97-99.

[23]曲殿宇.电影《让子弹飞》的语言隐喻特点[J].电影文学,2012,(12):100-101.

[24]岳晓英.一样悲欢,都是离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17.

[25]危磊.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7):26.

[26]陈刚.论中国戏曲的取乐意识[J].宁夏社会科学,2007(2):129.

[27]杨汝福.《芙蓉镇》上的黑色幽默[J].电影文学,2008(22):19.

[28]诺埃尔·卡罗尔,黎萌.电影、情感与类型[J].电影艺术,2015(2):118.

[29]钟芝红,庞盛骁.《地久天长》叙事策略聚焦[J].电影评介,2019(7):10.

[30]李明,林洁.论电影的复调叙事结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2):81.

[3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3.

[32]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4):31-41.

[33]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126.

[34]倪誉宸.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9:26.

[35]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在人民大学的演讲[J].当代文坛,2011(6):4.

[36]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63.

[37]阎伟.想象与介入——萨特电影理论中的复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8.

[38]黄媛媛.复调与合力:非线性叙事的话语指向[J].现代传播,2017(7):100.

[39]潘秀通,潘源.后现代电影的当代语境及当代性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

[40]刘爽.复调与对话:兼谈《如果·爱》的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07(8):39.

[41]金明.复调叙事·母职重建·身体政治——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血观音》[J].电影新作,2019(3):81.

[42]祝虹.电影风格说[J].当代电影,2003(4):25-33.

[43]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23.

[44]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5):102.

[45]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180.

[46]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5-131.

[47]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2):77.

[48]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9.

[49]封宇一.多元化交响 主旋律高扬——中国现代电影走势初探[J].电影文学,1998(7):2.

[50]饶曙光,李国聪.论国产电影多元化格局的动因与意义[J].当代电影,201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