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风格

第二节 新世纪华语电影叙述风格

“风格”对电影分析来说是个模糊的概念。我们说某个导演“有风格”,一般指对导演作品粗糙的宏观印象,由于这一印象实在无甚严谨性可言,因此学界概不将宏观印象当作风格的研究范式。事实上,若想科学、系统讨论叙述风格究竟何许,必定涉及“风格”一词的定义,然电影理论家归总“风格”概念时莫衷一是,未曾得到一个较为统一的答案。目前为止,稍具影响力的说法仅有如下几条:第一,“风格即人”。此观点由著名理论家布封(Buffon)提出,认为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性质密切相关,但是电影作为集体创作,很难简单以“风格即人”概括[42];第二,“风格即认知过程”。在这一观点看来,作品中某种特殊风格的形成其取决于作品信息的认知方式,由于不同受众对不同作品的认知方式皆不相同,便可以涵括“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复杂艺术阐释现象,不过,认知的主动性、差异性令电影风格分析变得异常困难,评论家仍旧无法从电影中提取清晰、有效的风格模式;第三,“风格即特征”。此观点由大卫·波德维尔提出,他断定电影叙述系统重复出现的特征就是风格,而风格还可以是电影情节之外“剩余”的元素[43]。虽然波德维尔无法解释自己看上去清晰、合理的模型为何不能厘清一些具体存在的电影风格现象,但就整体来说,其观点还算公允。“风格”基于审美功能必定有着复杂的内涵,我们无法在短小篇幅中浓缩理论家长达几十年的讨论,因此本书暂且以大卫·波德维尔的理论为基准,探讨新世纪华语电影的叙述风格变化。在考虑到新世纪华语电影产量庞大、导演繁多的限制条件后,笔者选择以三个风格悖论贯穿新世纪华语电影风格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