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按音序排序)

一、著作

1.W.C.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3.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述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复调小说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7.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布莱希特.陌生化与中国戏剧[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9.陈旭光.新世纪华语电影研究美学、产业与文化[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10.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

11.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4.冯雷.理解空间——20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15.冯梦龙.喻世明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6.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7.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18.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1.亨利·柏格森.笑与滑稽[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22.胡亚敏.叙述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岀版社,2001.

2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6.克·麦茨.电影的意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7.李显杰.电影叙述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8.里蒙·凯南.叙述虚构作品[M].北京:三联书店,1989.

29.刘康.对话的喧声——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0.龙迪勇.空间叙述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3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32.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33.罗钢.叙述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4.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2001.

35.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

36.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37.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3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9.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0.孟君.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41.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2.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3.帕特里克·弗兰克.视觉艺术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44.彭浩翔.买凶拍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45.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6.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7.乔治·杜萨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48.曲春景,耿占春.叙述与价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49.让·保罗·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0.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1.热拉尔·热奈特.叙述话语 新叙述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2.热拉尔·热奈特.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5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4.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5.宋家玲.影视叙述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6.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7.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8.王逢振,盛宁,李自修.最新西方文论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59.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

60.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

61.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6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3.亚瑟·米勒.数字与梦[M].台北:八旗文化,2019.

6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65.杨治良.记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6.岳晓英.一样悲欢,都是离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结构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7.张会军.形式追索与视觉创造:张艺谋电影创作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68.张杰.复调小说理论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2.

69.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70.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1.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

7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费孝通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3.Bordwell D.The way Hollywood tells it:Story and style in modern movies[M].Univ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74.Hanebeck J.Understanding metalepsis:The hermeneutics of narrative transgression[M].Walter de Gruyter GmbH&Co KG,2017.

75.Münsterberg H,Griffith R.The film:A psychological study[M].Courier Corporation,2004.

76.Nünning A.Unreliable,compared to what: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Unreliable Narration:Prolegomina and Hypotheses[M].na,1999.

77.Schafer R M.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Simon and Schuster,1993.

78.Schäfer RM.The Soundscape:Our Sonic Environment and the Tuning ofthe World[J].1977.

79.TMiller,R Stam.A companion to film theory[M].John Wiley&Sons,2004.

二、期刊

1.奥·巴赫莱,王国卿.电影生成符号学[J].世界电影,1990(1).

2.贝·迪克,华钧,齐洪.电影的叙述手段——戏剧化的序幕、倒叙、预叙和视点[J].世界电影,1985(3).

3.陈刚.论中国戏曲的取乐意识[J].宁夏社会科学,2007(2).

4.陈功.电影声音“空间感”的设计规律与方法[J].电影艺术,2016(1).

5.陈晓光.电影预叙法浅谈[J].电影艺术,1988(9).

6.陈晓云.电影城市:当代中国电影的城市想象[J].当代电影,2008(12).

7.程波,常宇.《钢的琴》:作为“新主流”的底层喜剧电影[J].电影新作,2011(4).

8.戴·波德维尔,陈梅.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与空间[J].世界电影,1988(6).

9.封宇一.多元化交响主旋律高扬——中国现代电影走势初探[J].电影文学,1998(7).

10.傅修延.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述的影响[J].文学评论,2016(1).

11.桂青山.现实主义电影与当代中国[J].当代电影,2006(5).

12.郝大铮,刘雨.格里菲斯论电影[J].世界电影,1983(3).

13.胡星亮.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5).

14.黄媛媛.复调与合力:非线性叙事的话语指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7).

15.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J].国际新闻界,2019(3).

16.金明.复调叙事·母职重建·身体政治——女性主义视域下的《血观音》[J].电影新作,2019(3).

17.康尔.罗伯特·麦基的叙事理论批判[J].江苏社会科学,2015(2).

18.克·麦茨,单万里,尤仁.电影语言的符号学研究:我们离真正格式化的可能性有多远?[J].世界电影,1988(1).

19.李明,林洁.论电影的复调叙事结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2).

20.李盛龙.乡土电影三十年流变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2(6).

21.李陀,崔卫平,贾樟柯,西川,欧阳江河,汪晖.《三峡好人》:故里、变迁与贾樟柯的现实主义[J].读书,2007(2).

22.李卫华.叙述的频率与时间的三维[J].文艺理论研究,2013(3).

23.林黎胜,倪震.中国电影的叙述时间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6(1).

24.刘劲杨.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3).

25.刘爽.复调与对话:兼谈《如果·爱》的叙事策略[J].电影评介,2007(8).

26.陆长河.论《闯入者》中的平行叙事实验[J].电影新作,2015(6).

27.罗思明,王佳敏.时间的空间化理论考察[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2).

28.马友平.变迁与静物:《三峡好人》的主题学解读[J].电影文学,2007(15).

29.孟君.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2).

30.倪祥保.电影预叙法之我见与陈晓光同志商榷[J].电影艺术,1989(5).

31.诺埃尔·卡罗尔,黎萌.电影、情感与类型[J].电影艺术,2015(2).

32.潘秀通,潘源.后现代电影的当代语境及当代性表征[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3.钱中文.“复调小说”及其理论问题——巴赫金的叙述理论之一[J].文艺理论研究,1983(4).

34.丘静美.西方女权电影理论与批评:介绍与分析[J].当代电影,1988(6).

35.曲殿宇.电影《让子弹飞》的语言隐喻特点[J].电影文学,2012(12).

36.饶曙光,李国聪.论国产电影多元化格局的动因与意义[J].当代电影,2014(12).

37.阮学永.审美快感的感官神经基础初探[J].当代文坛,2014(2).

38.斯科特·布卡特曼,黄石.奇观、吸引力和视觉快感[J].电影艺术,2011(5).

39.隋文红.论数字技术与电影声音空间感的建立[J].现代电影技术,2007(11).

40.孙雯雯.慢镜头的现实及象征性意象化表达探析[J].电影评介,2018(6).

41.唐恩萍.论《达洛卫夫人》的双层叙事结构[J].肇庆学院学报,2008(1).

42.汪霖.由《喊·山》看中国乡土电影审美旨趣[J].电影文学,2017(22).

43.王丹.中国电影中城市营销现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5(12).

44.王德威.众声喧哗以后:当代小说与叙事伦理——在人民大学的演讲[J].当代文坛,2011(6).

45.王浩,俞国良.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认知[J].心理科学进展,2017(4).

46.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J].历史研究,2001(5).

47.王志敏,陈捷.关于艺术真实、电影真实和现实主义的漫谈[J].社会科学,2007(11).

48.危磊.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J].江西社会科学,2002(7).

49.威·路特.论悬念[J].世界电影,1982(3).

50.韦恩·C·布思,申丹.隐含作者的复活[J].江西社会科学,2007(5).

51.席婉儿.概念隐喻在电影艺术中的体现[J].电影文学,2011(8).

52.徐怀静.《三峡好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J].电影评介,2007(24).

53.阎伟.想象与介入——萨特电影理论中的复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54.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J].社会学研究,2006(4).

55.杨柳.《乘风破浪》:穿越时代的怀旧乌托邦[J].电影艺术,2017(2).

56.杨汝福.《芙蓉镇》上的黑色幽默[J].电影文学,2008(22).

57.杨世真.中国电影符号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1).

58.杨宣华.中国电影音乐的现状分析[J].电影艺术,2004(3).

59.杨远婴.中国电影中的乡土想象[J].电影艺术,2000(1).

60.姚莉莉.从“信天游”透视陕北民间文化艺术的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4).

61.游飞.电影叙事结构:线性与逻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2).

62.袁媛.电影《让子弹飞》的政治隐喻与符号研究[J].电影文学,2015(21).

63.约翰·威廉姆斯.好的电影音乐视它如何为电影服务——约翰·威廉姆斯访谈[J].电影艺术,2012(3).

64.赵文国.中国电影叙述学研究三十年[J].电影文学,2018(12).

65.郑炀.《画壁》:套层叙事结构中的父权阴影[J].电影新作,2011(6).

66.钟芝红,庞盛骁.《地久天长》叙事策略聚焦[J].电影评介,2019(7).

67.朱存明.图腾·图像·仿像——论视觉文化的历史范型[J].文学前沿,2002(1).

68.祝虹.电影风格说[J].当代电影,2003(4).

三、硕博论文

1.陈玲.环形叙事电影美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2.陈岩.试论电影空间叙述的构成[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

3.陈瑜.电影悬念的叙述分析[D].上海:上海大学,2009.

4.郭莹.论“十七年”喜剧电影的双层叙事结构[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刘斌.克里斯蒂安·麦茨第二电影符号学理论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8

6.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述转换——以陈凯歌的电影改编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2007.

7.倪誉宸.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D].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19.

8.石锋.喜剧:以超越走向自由[D].沈阳:辽宁大学,2013.

9.王欣欣.安迪·沃霍尔艺术的美学阐释[D].保定:河北大学,2017.

10.温彩云.新时期中国电影叙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11.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D].杭州:浙江大学,2007.

12.余琪.空间的再现:后现代状况中的城市设计与电影[D].重庆:重庆大学,2010.

13.张宾芳.影片中镜头语言运用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4.

14.赵文婷.论影视剪辑中节奏处理的核心作用[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0.

15.周志山.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上海:复旦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