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学

三、心理学

(一)阅读推广的心理学分析

人的精神世界产生的一切活动称为心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心理学就是有针对性地直接研究人的精神现象的学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做阅读推广工作时,若能合理地利用相关的心理学理论进行指导,阅读推广就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感知觉与阅读推广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感觉是最直接的一种心理现象,知觉基于此,且是对感觉的深入。

感觉是直观的感受,决定着某件事物能否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良好则会抓住读者的味蕾保持其对阅读的持续兴趣。阅读推广需要注意的方面太多,不仅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推广方式、推广内容,阅读环境也相当重要。因此,阅读活动的包装、宣传、评估、反馈及阅读环境的建设等方面都是推广机构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比如阅览室的设计,从感觉的角度出发,推广机构要考虑墙体、桌椅、地板等色彩的搭配,还要注意光线的明暗、物体安置的距离、绿色植物的摆放等,否则会引起读者视觉疲劳。此外,阅览室分区要清晰明显,书架、书桌的摆放尽量形成对比,对一些提示性、警示性的重要标志应当用鲜明的颜色或形状区分开来,整体上色彩搭配合适、分区合理、视野明亮,大方美观的阅读环境才能长久地留住读者。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是对感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解释,并且赋予意义的加工过程。通过知觉,人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而了解其意义。知觉是人的一种主动对信息加工、推论和理解的行为,受过去经验、言语思维、当前环境和未来计划的影响,因此时常出现感知与现实不符的情况。为了避免受众产生感知偏差,在阅读推广时应该注意:尽量给读者提供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的推广内容,否则会引起受众的判断失误,增加其认知负担;理解受众的阅读目的,提前预期受众的阅读动机,确保其在每一次的感知过程中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及时获取需求信息。

人的感觉器官都有感觉适应阶段,若刺激过度,则会造成读者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降低,产生边际递减效应,因此在做阅读推广时要把握适度原则。

2.注意力与阅读推广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荀卿有言:“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注意总是和心理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吸引并维持受众的注意力是阅读推广成功的关键,唯有创新推广活动,抓住受众阅读心理,用新颖、接地气的推广方式提供可信赖的阅读内容,才能更好地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

通常情况下,人们比较容易从他们所关注的事物上分散注意力,但也能够做到过滤其他刺激而只关注一件事,人们的这种高度集中且具有选择性的注意对阅读推广的启示就是:受众的注意力通常会被移动的物体、人物画像、美食图文等吸引,突发的噪声和与危险相关的图文等也会引起他们的注意。阅读推广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电影、动画等可移动的物体及人脸、美食等直观图片吸引受众的眼球,设计更符合其认知的方案。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浏览信息时,视知觉分配并不均匀,他们会更关注那些能够对自己形成视觉冲击或较符合自己审美的部分。因此,在阅读推广中,推广媒介界面的设计和海报的设计布局应该锁定读者群特点,找准其视觉冲击点,设计出符合该目标群体审美的宣传材料,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另外,人眼在看网络界面或者纸质页面的时候,通常是对左上角区域较为敏感,这就意味着设计者要格外重视左上角部分,重要信息集中于此,以便第一时间让受众获取关键信息。

此外,新形式的推广活动能够激励更多读者加入阅读队伍。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阅读推广活动能够很好地实现线上线下的完美结合,比如线上借助各种媒体手段发布活动内容,以微电影、微视频等进行宣传,线下则举办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活动,如经典演读、读书沙龙、以书会友、知识竞赛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既为受众提供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也为其提供了新的社交平台,以书会友,分享心得。

3.动机理论与阅读推广

动机是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动机理论就是对动机这一概念所进行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的阐释。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Maslow)的动机理论“需求层次论”受到心理学界的普遍重视,他以追求自我实现为人性的本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自尊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根据人类对自尊的需求、求知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必然对知识有强烈的追求心理,而阅读是最佳的一种休憩和充电的方式,对阅读推广来说,动机是促进全民阅读的关键因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使之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去,促使受众心理过程积极化,并实现价值内化。

动机理论还启示阅读推广机构注重适时、合理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和强化受众的阅读行为,加强其阅读动机。合理的强化方式是提高受众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比起类似强迫阅读的特质奖励而言,精神奖励更有效且能培养受众对阅读的长期兴趣。进步可以带来强大的动力,人们喜欢不断进步的感觉,通过阅读掌握新知识或新技能可以让受众更具满足感,通过精神激励可以激发读者内在阅读动机。

(二)基于心理学的阅读推广有效策略

1.适时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这种关系在人们之间发生社会性交往和协调活动的条件下产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心理因素,其中情感因素起主导作用,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深浅和稳定程度。阅读推广过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取决于推广机构和受众双方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是否取得各自的需要,以及交往中各自的满足程度。如果受众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就会自然缩短受众与阅读推广人的心理距离,激发其阅读积极性;反之,则会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使受众产生抗拒心理。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尊重和友善的基础之上,站在受众的角度满足需求,能够改变受众的消极心理,增强信任度,激发顺应性情感,利于双向沟通,为阅读推广活动的顺利进行打造了好的开端。

2.遵循动机行为生成规律

阅读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阅读活动的原因,也是人们坚持阅读的动力。动机就是目的,假如要考究每个人每次阅读的心理动因,必定五花八门。但若就其原始性动机而言,则不外乎四种行为类型:为了完成学业和应对考试,为了增长知识和启迪智力,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为了休闲娱乐和消遣时光。无论何种动机形成的阅读行为都可以形成规律,只要遵循动机行为形成的规律,阅读推广便有迹可循,形成常态化活动。

面对第一种动机行为“为了完成学业和应对考试”的读者,其共同点很大程度上受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指南的制约,由于其闲暇阅读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且受考试期限的限制,故此类读者的阅读心态可用一个“急”字概括,阅读推广人员可帮助其快捷地找到对口文献,迅速查到既易于理解又便于记忆的简明答案。第二种动机行为“为了增长知识和启迪智力”的读者,阅读对他们来说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这类读者群体数量庞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量大,只要有助于其成长的阅读内容都可推广。第三种动机行为“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的读者,他们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相对精深的专业技术水平,这类读者对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发展、新技术、新信息充满着渴望和追求,在文献推广方面则需要对其课题、技术的历史和现状有较全面、透彻了解的专业推广人士进行专业推广。第四种动机行为“为了休闲娱乐和消遣时光”的读者,他们的阅读心态可用一个“随”字概括,因没有特定的目的,既会随时随地翻阅书刊报纸,也会对阅读内容不做刻意的选择,因此对其做阅读推广随意性较大。

动机能产生一定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又能产生三种作用:促进作用,可以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而引发的;导向作用,动机会引导人们的行为向某一目标、某一方向发展;维持作用,当人们行为的目标为获得满足时,动机会长时期保持其驱动力,并鞭策着人们继续朝着预定的目标努力。所以说,在阅读推广的过程中,一定要激发读者的阅读动机,使其阅读行为具有充足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