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古刹
一、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古刹
公元796年,迁都后的桓武天皇兴建国家级寺院:教王护国寺,就是现在的东寺。在京都的著名寺院中,东寺是唯一一座从平安时代流传下来的。公元823年,时任天皇将寺院赐予弘法大师空海。空海,是第17次遣唐使中的一员,遇台风后在海上漂流34天,经福州辗转抵达长安,师从青龙寺东塔院唐密第七代祖师惠果和尚,回国后开创日本真言宗。
在弘法大师的极力督造下,增加了讲堂、五重塔,并辅以诸多堂宇,终使得东寺成为真言宗僧侣修行的道场,也成为官寺为国家和皇家祈愿祷告,真言宗日渐鼎盛,并影响至今。反观中国佛教遭遇唐武宗灭佛之劫难以后,真言密教却渐渐式微。
作为遣唐使的弘法大师,由他督造的东寺自然会深受大唐的影响。但翻阅东寺的篇章可以看到的是金堂于1486年被毁,重建于1603年;讲堂因大风和地震几度毁坏,在室町时期重建;五重塔更是五度重修,在1644年由三代将军德川家光重建。值得庆幸的是东寺的重建,都在尽力保持初建时的规模和构想,着力的表现出了浑厚质朴的风格。
与东寺相比,另一处更古老的寺院却经历了十次焚毁与重建,那就是始建于公元778年的清水寺。在京都的众多寺院当中,恐怕清水寺是最为闻名的了,一年四季虔诚的朝拜者络绎不绝。清水寺,取名于音羽山深处灵动涌出的泉水。根据「续群书类丛」的记载:苦行僧贤心在奈良修行时,梦中一位白衣老翁告知“向北处求取清泉”,于是贤心遵梦北上,行至音羽山处见得涌出的清泉。观音化身的行壑居士出现,命贤心雕刻千手观音安置于此。
音羽山顺而下的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着长寿、健康和智慧,即为本堂下方的“音羽瀑布”。而后,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在此皈依佛门,改建为佛殿,此地也成为桓武天皇的赦愿寺,清水寺遂成为北法相宗的总院。
只是,现在看到的清水寺同样是由德川家光于1644年重建,包括了视为国宝的主堂及其由139根立柱支撑的“清水舞台”。至于田村麻吕建造的清水寺究竟是何模样,恐怕是不得而知了。但如今这个清水寺,的确与唐风相去甚远。
平安京,是按照唐朝长安的模样来规划的,有条中轴线称为朱雀大路,将城市分为左京和右京。左京被称作洛阳,右京被称作长安。只是平安京的地势实在不甚理想,沼泽急流,三面环山,被称作右京的长安一直没有建起来。左京的洛阳成为了中心,所以才有了古时大名进京被称为:上洛。
在京都成为国都整100年之后的894年,日本天皇废止了遣唐使。这时距离第一次派送遣唐使已过去两百余年,在这些年里大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源源不断的向日本输送。而此时正值黄巢之乱之后,大唐国力江河日下,已是风雨飘摇;于此同时,“国风时代”期间和歌万叶集和野小屋的流行,代表着日本本土文化的回归和建筑艺术的日益中兴,终向大唐帝国的背影挥了挥手。
今天的京都,与当初的规划面目全非了,整体的重心已经偏移到了原平安京的东边。鸭川,本是作为城东护城河,却已然成为了城郭的内景。而处于鸭川东侧繁华的衹园,以及艺伎常去的八坂神社,古时都处于平安京城之外。
所以,别再去京都寻找大唐之风韵了。在千年的流传当中早已经断了层,转了向,如今留下来的均是日本本国的文化象征。即便大唐文化是生根发芽的种子,也早已深深的埋藏在看不见模样的地层之中。
虽然始筑于平安时代的建筑几乎难得寻觅到踪迹,但也并非全无。在京都的东南方郊外,有一处名为宇治的地方,偏离了政治漩涡中心,少了战乱的祸害,竟有两处平安时代的建筑留存了下来。
宇治平等院,是平安时代保存下来的寺院园林,日本早期的木构建筑。1052年,关白藤原赖通将其父的别院改建成佛寺。在那个时代,人们饱受疾病战乱的摧残,只能寄希望于极乐往生之净土。翌年,藤原赖通在院里的水池中心修建了阿弥陀堂,一座金光闪闪的阿弥陀佛像端坐正中。在屋檐上峭立一双展翅欲飞的凤凰,堂院内外均有精美绝伦的雕梁画柱,让后世的人们可以仰望那个奢华与风雅的平安时代。
堂门面向东方,可迎接每日第一缕曙光;而到了夕阳斜下,余晖射向弯起的屋檐和腾飞的凤凰,堂前的水池中又将熠熠生辉的阿弥陀堂倒映出来,这一幅闪耀着神圣气息的画面美好而迷人。临近五月,院内的紫藤花开始绽放。绿色的叶,紫色的花海,相衬着赤红色的凤凰堂,就像佛祖拿着调色盘绘出的现世极乐净土。
距离平等院不远处,从一座桥上越河而过,再沿着山坡向上走去,那里留存着日本最为古老的神社:宇治上神社。虽然号称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游客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当地人前来祭拜。三三两两,却也从不间断。
在山腰处,一处鲜红的鸟居竖起。远处望去,郁郁葱葱的林叶几乎已将这最古老的神社所淹没。神社的规模并不大,供奉了包括应神天皇在内的三位神明。但它着实质朴和浑厚,那些来自平安后期伐下的木材,披戴着丝柏树皮制的茸顶,竟也走过了千年岁月。
这种安静的地方,是更有着京都特有的风韵。不似稻荷神社那样游人如织,它是万籁寂静的,只剩下风拂动着树叶飒飒作响,轻轻摇动麻绳风铃,击掌两次后合十祈祷。在那一刻,时间忽然仿如穿越到千年以前,依然是人们对生活安康的美好祝愿,并没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