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鉴真到兰溪,唐宋文化日渐式微

三、从鉴真到兰溪,唐宋文化日渐式微

大唐,实在是过于骄傲,骄傲到国内外都忽略了紧随其后的宋代。以至于提起日本,人们皆想到的是源自盛唐气象,殊不知如今日本也大量的融合了两宋文化。


世人多知鉴真东渡,却不知兰溪东渡。兰溪道隆,十三岁时前往成都大慈寺出家,就是位于成都太古里的那座红墙禅寺。在他三十三岁那年,如同唐朝鉴真一样,他率众徒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当时幕府执政北条时赖闻得兰溪道隆在日本弘法,迎其居于常乐寺。


我们无法得知道隆的到来,是否如同鉴真一样举国欢腾。但他的禅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镰仓武士和黎民百姓,致使小小的常乐寺拥挤异常。于是,1249年北条时赖发愿创建寺院,名曰:建长寺,迎请道隆开山住持。


寺院总门并不宽敞,牌匾上书“巨福山”,门外石碑刻有“天下禅林”。步入总门之后,抬眼便能看到禅宗样山门,黑漆金字提有“建长兴国禅寺”。这是日本第一所纯粹的禅宗道场,浓浓的南宋风格渲染着寺院的各个角落。旧木黑瓦,牌匾漆字,古老的寺院携有着睥睨天下的霸气,好似威严的端坐在镰仓一方指点着江山。实际上,建长寺也的确担得起这样一份名声。想那幕府初建武家政权,能够以这样一处具有影响力的寺院来压倒公家,可想而知建长寺在当时的地位。


建长寺已走过770个春秋,但如今看到的已无法断定是否还是它最初的模样。最古老的那座寺院大部分已经毁于大火中,现如今几乎感受不到它昔日的辉煌。以至于,在雨中前往建长寺的我,竟然差点错入了小径,也差点错失了它那已经暗淡下来的星光。


兰溪道隆在建长寺开堂说法弘扬佛法,享誉日本全境。随后,应天皇之召前往京都建仁寺任住持。建仁寺,开山祖师即为荣西禅师,就是那位两次入中原参禅修道,学成归来时带回了茶树种子的日本高僧。道隆入寺后,恪守禅院的规则制度,使这座禅道场愈发的纯粹。


1256年,请道隆开山创建长寺的北条时赖,这位镰仓幕府第五代执政者让出了权力,以供奉菩萨的明月庵为基础建立了最明寺,并在此出家。时隔7年后,北条时赖卒于最明寺北亭,享年37岁。待到兰溪道隆回到镰仓之时,一心支持他的北条时赖已经去世。时赖之子北条时宗继任掌权,以最明寺为前身,兴建禅兴寺,并迎兰溪道隆开山。


或许当年道隆开山禅兴寺的时候,一定是盛况空前吧,只是今天我们已无法从残存的古寺中找寻出一点点的痕迹。即便是禅兴寺在室町时代,在上衫家的支持下一度中兴,但扩建的寺院和塔头随着明治天皇的灭佛运动一并消失了。


明治天皇,为了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政权,将神佛分离,以国化神道教的政策贯之,极力排佛,毁寺院、佛像、经卷,令僧尼还俗,史称“废佛毁释”。对于佛教来说,这是一场灾难。禅兴寺无法幸免于难,随即成为了一座废寺。昔日的关东十刹之首,逐年凋落,人烟罕至。禅兴寺的院落已消失不见,仅剩下明月院藏匿在宁静优雅的紫阳花中。幸好有这些紫阳花,每逢六月大肆绽放,缓和了禅兴寺的破败,为明月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北条时宗,幼年便受教于父亲的挚友兰溪道隆,笃信禅宗。彼时的道隆,应是竖立在时宗内心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时宗建禅兴寺迎隆道回镰仓之后,心心念念着想以他为开山另建一座大寺。某一日道隆同时宗出于郊外,选出一处宜建梵刹之地。但还没有等到寺院开工建造,兰溪道隆因病而逝,享年六十六岁。后宇多天皇赐谥号:大觉禅师,这是日本禅师谥号之始。那一处尚未开建的寺址,便是后来的圆觉寺。


兰溪道隆圆寂后,北条时宗派遣使者在中华大地上寻得一位高僧接管日本级别最高的禅寺-建长寺。这位高僧是无学祖元。那是1279年,崖山海战战败之后,陆秀夫负小皇帝跳海而亡,宋彻底灭亡。国土沦丧,山河破碎,失了根的无学祖元东渡扶桑,同年八月登陆上岸,被尊为:日本国师,出任建长寺第五世住持。


没过多久,征服了南宋的蒙古大军觊觎日本九州,遣使要求日本臣服。在无学祖元的影响下,北条时宗斩杀来使,与蒙古宣战。暴怒的忽必烈倾兵攻打日本,却遭到了北条时宗决死抵抗,登岸后始终无法突破防线。双发苦战数月之后,忽然一场持续四天的强台风摧毁了蒙古军的大量船只,蒙军终于溃败。这场战役,也是日本“神风护国”的由来。


神风护国,成为了日本抵抗元朝的武器,成为了保佑日本的福气。但那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威,同时也让日本百姓千百年以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再加上战乱时燃起的熊熊烈火,无数宫殿寺院也被付之一炬,现在看到的那些古刹可以说均已不是昔日初建时的样子。


长谷寺是这样,建长寺是这样,高德院也是这样。甚至高德院还要更为彻底,连院墙寺庙都已经踪迹不见,仅剩下一座阿弥陀佛端坐在院子中间。那些属于镰仓时代的院落大殿和木椽屋瓦,早已随着一百多年后室町时代的一场海啸而消失殆尽。此后,这尊大佛就一直在露天供奉。


高德院,开奠者和初代住持均不详。在镰仓时期属于真言宗,后来成为建长寺的属寺归于临济宗。在江户时代,又成为净土宗的属寺。但究竟是什么情况,也语焉不详。据编年体史书「吾妻镜」的记载,在1238年开始建造木像大佛,耗时数年方得以完成。但不知是何原因,于1252年开始建造铜像大佛来替代之前的木像,应该就是现如今在高德寺院内那一座端坐在中间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铜像从头到脚比例依次渐小,背部微驼,几经修缮加固之后仍可以看出近乎宋代的艺术风格,想来应是极大的保持了镰仓时代的原貌。


保卫了国土的北条时宗,为了追悼那些战死沙场的英灵,决定建造一座寺院,无学祖元为禅寺的开山祖师。据说寺院修建之时发现「圆觉经」,于是命名:圆觉寺。只是同日本大多的古寺院的命运一样,多次经历火灾而衰微,直至江户时代重建才得以弘扬。


从兰溪道隆到无学祖元,除了弘扬佛法之外,也将宋代的文化和习俗传播之日本,临济禅风、径山茶道得以发扬光大。而至此后,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也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