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町幕府时代的华丽与风雅

三、室町幕府时代的华丽与风雅

平安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85年镰仓幕府成立,前后历经400年;但这400年并不能构成京都的全部,在经历了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之后,公元1336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京都又重新回到了政权中心。


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用自己的领地换得一处被称为“北山第”的山庄,经过增筑之后规模庞大,成为日常政治活动的中枢。足利义满逝世后,后世遵其遗嘱将这里改为禅寺。因足利义满法号“鹿苑”,所以又将其命名为“鹿苑寺”。


鹿苑寺的舍利殿共为三层,其一为法水院,其二为供奉观音的潮音洞,其三为尊弥陀佛的舍利殿。周身筑以金箔,与前方镜湖交相辉映,阳光下熠熠生光。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闻名:金阁寺。


想来颇为遗憾,我两次前往金阁寺均为阴雨,并没有体验到金光闪闪的华丽。但金阁寺却是立体的,这种立体源于其山、叶、林、松、水、寺、路的构建及其考究。在远处的山和眼前的松形成叠进,金色的楼阁异常醒目,矗立于微波粼粼的水面上,若隐若现没于弯曲的小路尽头。


更为遗憾的是没有遇到过雪后的金阁寺。按照三岛由纪夫在「金阁寺」中的描写:“事实上,多亏了下雪,立体的金阁才变成与世无争的平面的金阁、画中的金阁。两岸的红叶山上的枯枝几乎挂不住雪花,那林子显得比往常更加光秃…”。我连阳光下的金阁寺都没见到,更别说雪后那与世无争的画中金阁寺了。连连叹息之后,只能寄望于下次来访时会有个好天气。


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是为足利义满之孙,在东山开始筑造“东山山庄”,耗时八年方得完成。规模虽然比不上其祖父义满的鹿苑寺,却是独具风雅,悠然庭院间。足利义政去世后,将此改为寺院,以义政法号命名为“慈照寺”。


寺院核心是观音殿,是一座木造的二层楼阁,位于锦镜池朝东。楼阁前蔓延开来的禅庭中不可缺少的枯山水,是以白砂为海,是以石头为山。参万象,观亘古,静坐庭院前思悟,从而这枯山水庭园也成为禅修的一部分了。


枯山水都是白的,并不完全是为了美,更兼具了禅庭实用的功能。白色能够有效的反光,夜晚通过反射可使月照布满庭院内,冬天也可通过反射的光使院内厅堂更为温暖。如此一来,古人的智慧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慈照寺,因其枯山水而闻名。不知是因其白色砂石可使庭院洒满银色,还是其黑漆白窗的楼阁偏向银色,亦或是对比“金阁”而言,从江户时代开始,人们又称这里为“银阁寺”。


在银阁寺脚下,琵琶湖的分支蜿蜒流淌,岸上则是一处颇为幽静的林间小道。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经常在这里散步思索,于是得名“哲学之道”。


据说在初春时节,白色或淡粉色的大岛樱会沿着哲学之道绽放,比吉野樱来的更大花香更为浓郁。可现在是四月的春后,樱花早已纷落,枫叶还有数月才能染遍,林间绿色正当时。当天的小雨连绵,落至林荫而飘飘洒洒。人迹寥落,没有摩肩接踵,也没有店铺林立,只有雨水落入小河中的清寂,以及足迹镌刻在落叶上的绵软,间或听有鱼尾拍岸泛起涟漪的回荡。


这才更像是日本,那个对自然细腻到极致的日本。樱花绽放时的灿烂,蝉鸣蛙叫时的田野,微风袭来时的铃声,溪流潺潺时的喜悦,雪压松枝时的清脆…他们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在自然当中的每个时刻仿佛都在感悟着生命。



沿着哲学之道缓步而行两公里,悠然间便已来到了京都古刹:南禅寺,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


它始建于镰仓时代的1291年,距今也有700余年。在京都一众名胜古迹中,好似南禅寺并不盛名,但它却是天皇中首位皈依禅宗的龟山上皇改建的禅寺,亲撰愿文“禅林禅寺起愿事”,并经后世众多天皇庇护。


只是这座镰仓时代的禅寺,经过大火和战乱之后,几近荒废。现如今看到的南禅寺院落,是在江户时期德川幕府再度复兴。寺院内建有表示佛法修行的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此三门号称“天下龙门”,登上三门可以望见御所内的行踪。所以有人也在揣测,之所以德川幕府重建南禅寺,更多是为了此种意图。


深入南禅寺,漫步在寺院间,不久便可以看到一座座红色炼瓦砌成的桥洞。起初我以为这是某种功用的桥梁,后来才知这是明治时期,为了引入琵琶湖水,京都官府仿造罗马的疏水系统建造的“水路阁”。水路阁将寺院与后山的墓葬分隔开,前场为生,后山为死。四季交替间樱枫开遍,生死轮回中终日处于佛音袅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