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丰臣秀吉的影子

四、随处可见丰臣秀吉的影子

那位筑造了银阁寺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位期间,爆发了应仁之乱,京都内所有建筑毁之殆尽。自应仁之乱,各地大名群雄并起,烽火诸侯,由此步入日本最著名的战国时代。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战国枭雄织田信长放逐了末代将军足利义昭,谋图统一大业。


本愿寺,是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的大本山,公元1272年创建于东山。日本有的佛教僧侣可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几代的积累使得全国净土真宗的信徒数量庞大,经济上自给自足,又有僧兵武装,实力堪比一方大名。宗教势力通常作为在野势力,但本愿寺第11任门主显如上人在战国时代异常活跃,加入“反信长包围网”而逐鹿天下。本愿寺僧众作战勇猛,累得织田信长损兵折将吃尽了苦头。信长站稳脚跟后截断了本愿寺的粮道,终迫使被围困许久的本愿寺投降。最后,织田信长为绝后患放火烧了本愿寺。


孰料到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熊熊大火中信长公不知所踪。织田信长部下羽柴秀吉掌控天下,天皇赐姓丰臣。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时代,并称为安土桃山时代。尤其是在丰臣秀吉的时代,京都开始逐渐复兴。


公元1591年,与织田信长兵戎相见的显如,在丰臣秀吉的支持下将本愿寺迁往京都。显如之子教如自立山门,促使净土真宗另一派系大谷派信徒数量持续猛增。公元1602年,将军德川家康下令其分离出来独立建寺,是为今日的东本愿寺,而原本愿寺则被称为:西本愿寺。


就在本愿寺迁往京都的前两年,丰臣秀吉还向伏见稻荷大社捐赠了一处大鸟居,成为千本鸟居中最为醒目的一座。鸟居,被视作通往神明居所的一扇门。每一处鸟居都会代表着一处神社,每一处神社均会供奉着神明。


之所以能被称为大社,意味着这里必是供奉主神的本宫所在。如同奈良的春日大社,是为全国千座春日神社的总本社。而伏见稻荷大社,供奉的是日本神话中掌管着谷物和食物的稻荷大明神,是为全国稻荷神社的总本社。


「百家说林」中有这样一首童谣:说稻荷也是狐,说狐也是稻荷。传说中狐狸是稻荷大明神的随从,可以看作其在民间的使者。于是,狐狸会常出没在稻荷神社里,或以石像守护着众生,或以绘马传递着福愿。


伏见稻荷大社,是夺人心魄的,源于它那千座朱红的鸟居。一眼望去不见尽头,漫步绵延数公里的鸟居甬道之中,被那一抹亮丽的大红色所包围着,聆听着鸟居另一侧传来神灵的呼唤,仿若即将步入另一个世界。或者,穿越时空也可以,就像「艺伎回忆录」中的小百合,无忧无虑的奔跑着。


丰臣秀吉是个传奇,贫苦农民出身,终是崛起成为一代豪杰。随之,野心开始膨胀,日本已然安定之后便要建立亚洲大帝国,先征服朝鲜,再征服中国,后征服印度。于是,他的军队在朝鲜与大明朝狠狠的掐了一架,就是著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此时,距离唐倭的白江口水战已近千年。


秀吉的糟糠之妻,名曰:宁宁。在她十四岁那年,嫁给了二十五岁的秀吉。随着秀吉升任摄政关白,宁宁开始被尊称为“北政所”。在此之前,北政所是历代摄政关白第一夫人的尊称,但如今这已经成为了宁宁的专有名称。公元1598年,丰臣秀吉因病逝世。秀吉去世后,宁宁为祈求冥福而建立寺院,晚年在此安心修佛,号高台院湖月尼,因此得名高台寺。


高台寺院落内,拥有着久负盛名的晚枫与亭阁。当年,德川家康为了笼络丰臣家旧臣,发令示意以最高规格修建该寺,同时将伏见城内北政所的居所和茶室也都迁移至寺内,这才形成了现如今的院落,尤其是旧居内的伞亭,那是根据茶圣千利休之意建造而成的茶室,据悉这也是全日本唯一的二层建筑茶室。可惜啊可惜,若不是千利休和丰臣秀吉那恩恩怨怨,我们或许还能看到更多的利休精神的优美建筑。


从高台寺出来,缓步走下台阶,那条小路被称为“宁宁小道”。回首望去,一把扫帚竖立在寺院的上方。想来京都人是喜干净的,街道上均是一尘不染;同时又墨守规则,将户与户相邻之地也清洁的分毫不差。用扫帚清洁完以后,再洒水至地面上,愈发的整洁。自古以来,这爱干净的习惯代代相传,就连扫帚都变成了京都人的必备品,甚至成为了京都的象征。而宁宁素以温良贤淑,勤俭持家的品格为人所推崇。带着这样的认知,我猜想那寺院上方的应该是扫帚了。


沿着宁宁小道可一路前往二年坂,由幽静到热闹,两旁的商铺和游人都是逐渐多了起来。坂,意谓坡之意。二年坂,筑于大同二年,得名二年坂。沿着二年坂走到尽头,便到了大同三年修建的三年坂,连接着清水寺。当时清水寺的入口,奉有一座安子观音,日文“产宁”(平安生产)与“三年”发音近似,于是又被称为产宁坂。看来,此宁非彼宁,跟北政所的关系应该不大了。这里可以说是京都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唯独在这里方可以打破安静的魔咒,让人多了些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