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茶,京都的河川

二、京都的茶,京都的河川

相较于平等院和上神社,宇治更为知名的则是茶道文化,这里被称为抹茶的故乡。茶道之始,始于抹茶。抹茶是将蒸过的绿茶捣碎研磨而来,薄一点的略显甘甜,浓一点的茶香浓郁。


在唐代的时候,日本的茶都是被当作药品随同遣唐使或商船一道舶来,这也使得茶成为了仅有皇室贵族才能享有的。在宋代的时候,日本僧人荣西两次入中原参禅修道,学成归来之时带回了茶树的种子。至此,茶方得以在日本落地生根。


皇室贵族饮茶,并不满足于饮茶的本身。品茶,升级为斗茶,斗的是从茶室到茶器的那份极尽奢华,甚至是沏茶的用水都可品鉴一番。不过,这也无可厚非,京都人对水有着异乎寻常的执念。


让我们来看看京都的地形,除南方之外三面环山,群山围绕而形成的一片盆地,东北为高,西南为低。盆地中的京都,在副热带温润气候的加持下,并不太友好展现出了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个性。不过却是四季分明的轮流变幻,这又可以说是大自然的恩典了。雨雪落入群山,化作水源,顺势而下,聚为溪流河川,从四面八方汇入京都盆地。


川,本义是河流、水道。即便是看看这个“川”字的模样,就知道那是两岸之间的水流穿行而过。东北群山汇聚而成的高野川,同西北群山流淌下来的贺茂川,这两条交织密集的水脉网络在出町柳一带融合而形成鸭川。


鸭川流域千百年的流淌,又分化出多条支流。琵琶湖是其一,流经南禅寺一带分为两条河流。主线向西,与发源于东部群山向西而流的白川合流,随后又分流,最终流入鸭川。而白川,继续向西南方向流淌,它经过了点点樱花,经过了衹园风情,经过了诗画一般的美好,又终是随鸭川一同而去。


鸭川由南至北穿过京都之后,汇入自西起始穿过保津峡而来的桂川。桂川的右岸,是为岚山,那是自平安时代以来皇族公卿的别院所在;桂川的左岸,是为嵯峨野,乘坐小火车可以看到桂川的保津峡之美。如今,岚山与嵯峨野作为观光名地,统称为岚山地区。鸭川与桂川汇流之后继续南下,又与分流而来的琵琶湖相遇,汇为宇治川,流经京都府宇治市。


这是一条复杂交织的河川水脉,它时而安静时而汹涌的穿越京都而流淌着,养育了自古以来的京都人民,在这千百年间的累积更是形成了京都人对于水的特有情感。音羽山涌出的泉水,福泽了清水寺的人们;八坂神社内的祗园神水,传说那里的井与神泉苑的地下水脉相连;梨木神社内的染井,依然在不停的涌出,它在传承着京都人关于水的那份执念。人们将不同的感情寄予这潺潺流水之中,流传着不同的故事,书写着不同的人生


京都的传说无处不在,不经意间,你可能就会错过一棵柳树和柳树下的一口井,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传说。这里现在是一所染布工坊,据说这里曾经是藤原氏居住的地方,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也曾居住在此。不过,最为知名的当属井里涌出的「柳之水」,是为茶圣千利休最为喜爱的茶道之水。


自荣西和尚将茶种引入日本之后,饮茶是只限于皇室贵族之间的奢靡行为。几经战乱之后,那些皇室贵族们疲于应对生计,收却了风花雪月。于是,饮茶在经历了繁复之后终究回归了简单的饮茶初衷。


此时,奈良茶会的知名人物村田珠光,师从一休和尚参禅,并将禅宗的理念用于茶事活动。禅与茶的结合,抹平了贵族茶与民间茶的沟壑,不再穷尽奢华,只要心中有茶,处处皆可为茶。借由此,将茶上升为道。村田珠光,是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在他的影响之下,武野绍鸥又将茶道延伸到书法、花、礼等文化领域,推动了茶道的发展,并诞生了“茶禅一味”。


1555年,武野绍鸥逝世之后,他的弟子千利休继续引领茶人。他先是侍从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事件之后开始侍奉得了天下的丰臣秀吉。1587年,千利休在秀吉的支持下,举办北野大茶会,提出凡是热爱茶道的人,不计出身,不论阶级,只需携带简单的茶具即可参加饮茶论道。此举一出,更是将茶道进一步的扩展到综合文化体系,包括饮食、建筑艺术、工艺等等更为丰富的层面。不但将日本的茶道推向大成,又诞生了利休饮食、利休园艺、利休服饰等对民族文化艺术影响颇为深远的利休精神。


名望日盛,权势大振的千利休,在小田原战役之后,丰臣秀吉令其切腹自杀。有说因其在大德寺山门设置自身木像而触怒了秀吉,也有说是因千利休中饱私囊富甲天下。原因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只知其留下诗辞之后绝世而去。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这宝剣 祖佛共杀

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时ぞ天に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