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水晶
晶莹璀璨、五彩缤纷、姿态万千的水晶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内发现了由水晶砾石和狐齿串起来的项串。意大利古里马鲁提洞穴和日本绳文时代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水晶石磨成齿形、穿成月牙形的项链。
清·水晶喜鹊登梅洗
长11.5厘米,有绺。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21日拍卖,成交价8050元。
清·水晶双龙耳盖瓶
高23.5厘米,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26日拍卖,成交价8050元。
2.8万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中,出土过水晶石制作的小石刀。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内发现了水晶砾石。河南新郑沙窝出土了距今6000年的水晶刮削器和水晶饰品。中国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人就注意到了水晶的美丽,不仅把它当作工具,还把它当作观赏石珍藏、项链佩戴。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已有了项链较为重要的部件——枣坠子。江苏新沂花厅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水晶串饰,由琮形管、冠形佩、圆锥形管、鼓形水晶珠穿缀成一体,中间以长方形、琮形管相隔。商代出土的串饰多由水晶、玛瑙等质料的管、珠、环、璜等组合而成,雕琢比较细腻。陕县上村岭春秋时期的虢国墓穴中发现了由水晶、玛瑙、玉石缀成的串饰,佩戴于死者的颈项或腕部。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中除发现许多管珠、坠以及一些圆形、长方形、长条形、三角形、兽形串饰部件,材质多为紫晶。汉代出土的玉项饰中水晶、玛瑙材质开始增多,出现水晶制作的璧和玦等。三国、魏晋时期水晶加工工艺有较大提升,有资料记载三国时孙和舞弄水晶如意而误伤了邓夫人,魏晋时河涧王珍藏有水晶钵。唐宋出现水晶的雕刻品,如茶盂、茶盘和茶杯等。元代已开始设专门机构采集水晶,制作器皿。山东省博物馆收藏有1971年山东邹县鲁王朱云墓出土的明代水晶卧鹿。到了清代水晶项链、水晶眼镜在皇家贵族中开始流行,清代乾隆年间是水晶制品的全盛时期,水晶印玺和朝珠突出,五品和六品官冠上衔水晶。康熙时两广总督向宫中进献水晶眼镜,康熙试戴后感觉不错,遂向儿子胤(即后来的雍正帝)颁赐。乾隆时常戴水晶眼镜披阅奏章,并作《戏题眼镜诗》一首。
清·水晶鹿衔灵芝烟壶
长6厘米,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21日拍卖,未成交。估价4万~6万元人民币。
在中国古代,水晶除了用作饰品之外,还广泛用于官阶、佩剑、药饵、军旗、印玺等方面。有时还用于避邪祈福。清王朝除了把水晶缀串成朝珠,还将其装饰在朝服和乌纱帽上,用以显示帝王将相的威仪和官场的权势。清代官员的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朝冠规定五品官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七品官顶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吉服冠规定五品官顶饰水晶。总而言之,如果按清初所定的百官朝冠制,五品、六品官顶都应该饰水晶。雍正五年(1727)重新规定五品、六品官用水晶顶;雍正六年(1728)改规定为七品官用镂花水晶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