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酒的历史渊源
药酒的历史渊源
酒在医疗上的应用,是医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是最早的兴奋剂(少量用之)和麻醉剂(多量用之),更能“通血脉”、“行药势”,还可以作溶剂。随着人们医药知识的日益丰富,用药经验和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又从单纯用酒治病发展到制造药酒。而且,几乎所有的历代名医著作里都记载了药酒,以及酒炙、酒炒、酒洗、酒浸,水酒合煮,酒糊为丸,酒服治病的方药与事例。《黄帝内经》曾提到古人作“汤液醪醴”,并指出它的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汉书》还称“酒为百药之长”。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酒的应用十分普遍,是各种药物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药物。全书283方,用酒的方子就有33个,占11.6%。有的方中,药物先用酒炮制。
在《金匮要略方论》中,所列232方,凡酒炒、水酒合煮、丸散、酒剂制作,服法等用酒之处达31例,占全书11.83%,其中的红蓝花酒,麻黄醇酒汤一直为后人所习用。
到了宋代,药酒事业已发展到一个很高水平。就连造酒的曲,也应用了许多药材。在朱肱的《北山酒经》一书里,就记载了13种药曲。如词祭曲,配用了白术、川芎、白附子、瓜蒂、木香、地麻等多种药物;香桂曲,配用了木香、官桂、防风、杏仁等药物;瑶泉曲,配用了防风、白附子、槟榔、胡椒、桂花、丁香、人参.天南星、茯苓、香白芷、川芎、肉豆蔻等药物。还有玉友曲、豆花曲等。这些曲的制造工艺十分复杂,实为当时酿造药酒曲的高水平,直到现在,仍有它的实用价值。此外,宋代方书《太平圣惠方》中有“药酒序”专篇,曰:“夫酒者,谷蘖之精。和养神气,性惟傈悍,功甚变通。能宣利胃肠,善导引药势。今则兼之名草,成彼香醪,莫不来自仙方,备乎药品,疴恙必涤,效验可凭,取存于编简尔。”并列有地黄酒、天门冬酒、黄精酒、枸杞酒、桃红酒、五加皮酒等42方。《圣济总录》中也收载有多种药酒。
元代忽思慧著《饮膳正要》,将烧酒称为“阿拉吉”酒,对酒的利害概括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肠胃,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有200多种药酒,仅在《谷部•卷25•酒》中就列举了不同功效的药酒69种,如人参酒、五加皮酒、菊花酒、花蛇酒等,对药酒的制作和服法都作了精辟的阐述。
清代,药酒的品种更加丰富。成书于乾隆七年的《医宗金鉴》即载有何首乌酒、麻黄宣肺酒等方;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叶天士的《种福堂公选良方》也收录有多种药酒方,并对药酒的使用方法、作用原理和临床疗效等均有较详细的记载。药酒疗法至此已发展成为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酿制药酒的事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些历史上的名药酒在质量上达到了稳定和提高,有些已成为高档商品。如虎骨酒、参茸虎骨酒、史国公酒、竹叶青酒等,由于功效显著,畅销于海内外。还有许多新型药酒也相继问世,如用豹骨代替虎骨的豹骨木瓜酒;根据“冯了性药酒”处方配制的风痛药酒等。全国各地还酿制成数以百计的食用药酒,如五加皮酒、香梅酒、荔枝酒、山楂酒、即墨老酒等。尤其是近年来,还出现了带有延年益寿功能的药酒,如山西的龟龄集酒,其功能补脑固肾,延年益寿,适应症达16种之多,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全国曾先后举行多次评酒会议,有许多药酒参加了评比,获得名酒与优质酒称号的有许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