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火箭的大旗
历史的选择,常常带有偶然性。
1984年,对于中国的航天界来说,既令人躁动不安,又叫人欣喜若狂。
年初,有关部门宣布:对外招标,购买国外卫星。
于是,美国、法国、英国、联邦德国,纷纷投标于中国。
有关部门由此决定,从这四个国家中,购买一颗中国所需的通信广播卫星。
但卫星买回来后,请谁来替中国发射呢?
后经反复调研,决定选用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和美国的航天飞机。紧接着,中国就向法国和美国预订了四个座位,并向法国和美国分别预交了十万和二十万美元的发射订座费。
中国有自己的火箭,也有自己的卫星研制队伍,还有自己的发射队伍,却要花重金去购买外国卫星,而且还要用法国的火箭和美国的航天飞机为其发射,这不免让一些人大为光火,甚至十分震怒!
但话又说回来,不这么做又怎么办呢?当时的中国,正值改革的初期,全中国都在等着要用通信广播卫星!有关部门之所以要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被迫为之——谁叫搞航天的人自己没这个本事呢!
说来也巧,就在这时,即1984年4月8日,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一声“怒吼”,一家伙就把中国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中国震动!
世界震动!
当时所有对中国火箭的发射能力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的人,也被震得目瞪口呆。
更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1984年4月30日这天,当中央军委、国务院领导和中国的航天精英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庆祝中国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的大会时,《参考消息》却登出了这样一条新闻——中国有关部门,与美国和法国签订了购买通信卫星的合同!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有关部门根据当时现状,出于不同角度的考虑,购买外国卫星并请外国发射,无可非议,更无过错。但此事却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当时的中国,对自身的运载火箭究竟有多大能耐,是缺乏清醒和统一认识的;而更不会想到,原本需要请美国发射卫星的中国,短短几年后居然会反过来为美国发射卫星。
当时只有一个事实确定无疑,这就是,“长征三号”火箭把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发射上天后,全世界都多少感到了中国的分量。
于是,中国航天界一批大智大勇者,便悄悄地开始有了自己的梦想: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能不能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去发射外国的卫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