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浑身都是金

上官浑身都是金

北京。黄寺大街。

夜,很深了,国防科工委大楼的一间小屋里,还透出一束橘黄色的光亮。台灯下,一位中年男子正在面壁苦思。

这是1984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四周很静,只有星星伴着月亮在天上散步。中年男子身材不高,却显得仪表堂堂,脸上总是挂着些许不易被人觉察的微笑。他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温文尔雅,气度非凡,既有学者的派头,又有外交家的风度。特别是宽宽的额头下,那双充满着东方男子汉智慧与胆略的眼睛,只要留心看上一眼,便很难再从记忆中抹掉。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上官世盘。

上官世盘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副主任。他最大的特点是:人人都承认他身上有一种男子汉的魅力,但又谁都说不清这种魅力究竟是什么。

国务委员宋健,对上官世盘曾有这样一句评价:“上官浑身都是金!”

而上官世盘的部下王建蒙先生则对我说:“上官就是一部长篇。他思维敏捷,卓有远见。就像下棋,你刚刚还在想第一步,他已经想到第四步、第五步了。”

“上官善于在夹缝中求生存,善于在没有条件把事情办成的情况下把事情办成。”翻译许建国先生也这样对我说,“他简直就像墙上的一只壁虎,没有任何依靠,也能攀上去,而且能稳稳当当地贴在那儿,绝不随风偏倒。”

据说,上官世盘还有一个特点:特能抗困!晚上加班熬夜,每当困得实在不行时,他便往墙角一站,两拳紧握双目怒睁,十分钟内绝不眨眼,很快便额头冒汗,困意全无。他说,干事业,这是基本功,得练!

这个晚上,上官世盘刚刚练完“基本功”,便孤坐灯下,面壁苦思: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怎么才能打入国际商业市场?

这个问题在六年后的今天看来,既合情又合理,可当时在有的人眼里,却是天方夜谭。

上官世盘1936年生于福建,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大学毕业后,他去了戈壁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一直从事航区的测控工作。其间,他曾出任过高级技校的教师,如今这能说善辩的口才,自然与那段当教师的经历有关。

从1958年至1990年,上官世盘在发射场摸爬滚打,一晃便是三十二年。三十二年来,上官世盘曾参加过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等发射试验任务,同时还参加组织过“154”跟踪测量工程的研制工作和“远望号”测量船的研制、论证工作。

毫无疑问,积数十年发射场之经验,上官世盘对中国的航天技术水平以及发射队伍的现状是非常熟悉的,而且对这支队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

在采访过程中,当我问上官世盘,当时国防科工委和航天部为什么会想到要把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时,他坦率地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第一,我觉得航天事业就应该有所开拓有所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只走老路。当时,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和我们不仅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艰难,甚至还准备为此付出牺牲和代价。但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开放。一个人,一个部门,如何在自己的行业里体现这一国策,是问题的根本。中国有一支过硬的航天技术队伍,已经具备了数套完整的发射、测控设施,并且又有‘长征’系列火箭。因此,如果我们能将中国的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商业市场,岂不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好体现?虽然肯定是困难重重,但我们认为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第二,国防科工委在全国有几个承担着不同试验任务的基地,总的来看,每个基地的任务都不是很重。有的最多一年打两颗卫星,这就使得几万人待在大戈壁或者大山沟,常年没有多少紧迫的事情要干。同时,航天部有一大批专家年纪都不小了,而年轻一代一时又还未接上茬,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那老一辈专家所开创的航天事业,很可能就再也无法生存发展下去了,甚至还有断送的可能。

“因此,中国的航天发射就必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精简队伍,砍掉一些基地,因为中国的航天队伍全靠国家财力支撑。如果不砍,国家很穷,像国防科工委这样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若照此长久下去,靠什么来养活?但如果砍,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航天发射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从我国当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哪一个基地也少不了。将来一有新的发射任务,技术力量没有保留下来,怎么办?而另一条路,就是打出去!利用我们航天技术的优势和余力,承揽国外发射任务,这样,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以自己补充自己,还可以保存、锻炼、提高技术队伍,使中国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下去。

“第三,国务院、中央军委一再提出要军转民,但国防科工委的发射队伍如何军转民?生产产品,对各基地来说,又不是根本的出路。如果光搞生产经营,小打小闹,急功近利,不仅没有出路,长久下去,还会削弱技术力量,甚至会拖垮这支队伍。但如果我们把航天技术打入国际市场,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便能从根本上实现军转民的问题。否则,火箭故乡的子孙们永远直不起腰杆。”

上官世盘说着,竟按捺不住地站了起来,在屋里踱起了步子。

望着上官世盘那一副忧国忧民的面孔,我突然想起法国大作家雨果先生的话:“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是的,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究竟靠什么来重塑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这个问题如同肚子饿了就要吃饭一样,早就摆在了十亿炎黄子孙的面前。

中国曾以“四大发明”闻名天下,也以“火箭的故乡”著称于世,但这些老本早被列祖列宗们吃光了。中国的形象,无疑需要今天的火箭子孙们重新塑造。既然中国有了可以造福于人类的“长征”系列火箭,当然应该让它走向世界。不然,总不能让它永远留在本国尘封的宫殿,去作祭奠“四大发明”的供品吧。

记得波尼亚托夫斯基在《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一书中说过:“生活的唯一答案,就是生存下去。所谓生存,就是思考和行动。”

看来,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正是“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