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十九、“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在“长征”火箭家族中,“长征三号”火箭堪称是最神气的骄子了。

“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后,中国又相继研制发射成功了“长征二号”火箭和“风暴一号”火箭。

“长征一号”火箭能将一千八百千克重的卫星送入地球近地轨道,而“风暴一号”火箭却能同时将三颗卫星送入太空。自1975年起,“长征二号”火箭已成功地发射了七颗卫星,“风暴一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六颗卫星。

但,这两种火箭都采用的是常规燃料做推进剂,因此推力受到一定限制,无力将同步通信卫星送入地球静止轨道。

地球静止轨道,是指距地面约三万六千千米高、与地球同心、与赤道同面的轨道。卫星在这样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圈需要二十四小时,同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由于卫星与地球之间是相对运动,所以从地球上看上去,卫星好像是静止不动的。这种卫星,称之为静止卫星,或同步定点卫星。

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这颗“亚洲一号”卫星,便属此类卫星。

要将这类卫星送到三万六千千米高的赤道上空,假如没有一种强大推力的火箭作为运载工具,一切无从谈起。

早在5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这种大型火箭的研制。1963年,终于将人类第一颗通信卫星送入了地球静止轨道。

而西欧七个国家联合研制的大型火箭——“欧罗巴一号”,从1962年开始,历时十年,耗资八亿美元,终未成功。从1973年起,西欧十一个国家再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间局,开始研制“阿里亚娜”火箭。历时七年,耗资八亿美元,“阿里亚娜”火箭这才获得成功。

中国从1974年开始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历经十年磨砺,终于在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千米高的地球静止轨道。

这枚大型运载火箭,便是如今闻名天下的“长征三号”火箭。

“长征三号”火箭,是中国独立研制的一种多用途三级火箭。它全长四十三点二五米,粗三点三五米,起飞质量二百零二吨,起飞推力二百八十四吨,可将一千四百千克重的卫星送入位于赤道上空距地面三万六千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

在当代世界航天领域里,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可与美国的航天飞机和法国的“阿里亚娜”火箭齐名。因为它的第三级火箭,采用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低温燃料发动机——氢氧发动机。

能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截至1990年,除了美国和法国,便是中国;而掌握了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进行二次点火技术的国家,全世界也只有美国和中国。

因此,火箭氢氧发动机,被世界航天界公认为当代火箭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谁能摘下她,谁就是火箭王国的白马王子。

难怪1986年初,中国代表团出访欧洲时,欧洲的一位同行说:“中国的航天技术有两件事了不起,一件是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返回式卫星,另一件就是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氢氧发动机。”

1989年8月,日本AEC宇航公司代表团到上海航天局参观访问时,该代表团一位华人总工程师也对“长征三号”火箭副总工程师龚德泉说:“作为一位中国人,我在日本最感到骄傲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中国的气功,另一个就是中国的火箭!”

是的,火箭不仅是一个民族力量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尊严的体现。中华民族不仅过去能创造出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古代文明——火药、印刷术、造纸术和指南针,今天同样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另一个伟大文明——“长征三号”火箭!

当然,这“另一个伟大文明”的诞生,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

那么,趁“长征三号”火箭尚未发射之前,请随我走进发射场,去结识几位中国的火箭专家吧,他们既是这一艰难过程的见证者,也是“长征三号”火箭最亲密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