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拓展

阅读拓展

作者评价

李鸣生的作品视野宏阔、人物塑造生动,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相呼应,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可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形象的编年史,展示了一个作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他的身上表现为一种巨大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力量。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李鸣生有知识分子的情怀,有“史家”的抱负。在他的写实叙事里,我们总能发现一种说真话、写真人、留信史的自觉努力。

——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建军

李鸣生多年来持续建构“航天文学”,但其权威性并非建立在特定题材的“垄断”之上,而是得益于纯粹的文学感觉、深刻的思想洞见和独立的批判精神。

——评论家、作家 傅逸尘

作品评价

《飞向太空港》的主题是复调式的。作者将中外航天合作置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中,《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等章节极其真实地反映了开放之初,人们在观念、能力、文化以及适应国际规则等方面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从这一点而言,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为中国的开放史留存了一段生动而珍贵的侧影。

——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丁晓原

作者就在报告中美双方合作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过程中,生成一种美好浪漫的畅想,呼唤人们超越政治、民族等间隔,在科学的基础上团结协作,共同寻找和建造人类的新家园。这种不局限于事件报告的美好畅想,伴随着所有的事件描写,既现实又浪漫。

——评论家、《中国报告文学》主编 李炳银

相关知识

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及时地报告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或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的一种文体。

报告文学类作品通常具有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等特点,其中新闻性是报告文学的主导方面。报告文学要求必须真实地反映人物、事件本来的面貌,反映现实生活的实际情景。但与新闻作品不同,报告文学在反映现实生活时,不只说明事实真相,还可以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生动的形象再现实际情景,绘声绘色地显示出事实发生的环境与过程,使事实以活生生的图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物栩栩如生地活动在读者前面,让读者受到艺术感染。

中国航天历史大事记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中国航天事业就此起步。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二十一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着陆。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首次无人自动交会对接。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14日,成功着陆在月球虹湾区地区。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实现软着陆。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阅读思考

一、《飞向太空港》以实地采访获得的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中国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的全过程。请你说一说此次卫星发生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二、作者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刻画了一群默默耕耘的航天人形象,有谦逊自处的任新民、思维敏捷的上官世盘、大胆聪明的乌可力,还有爱打赌的胡世祥……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位?为什么对他(她)印象深刻呢?

三、几十年来,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沿着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发展。几代航天人锐意创新、努力拼搏、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积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阅读本书后,分析概括航天工作者身上都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