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序二

“尼萨马”(Nisean horse)首见于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据载,它原产于亚洲西部古国“米底”(Media)的尼萨大平原。据西方史料记载,在阿姆河南北,自米底西南,经呼罗珊至费尔干纳,均有用Nisa、Nisaya命名的地方,且多为良马产地,那里的马匹有金光闪闪的毛色。中国古书所说的大宛马指的就是尼萨马。

2000多年前,汉武帝为了夺取大宛马(当时亦称之为“汗血马”)曾经发动了两次战争,纵观世界历史,这是绝无仅有的为夺马而发动的战争。事实上,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其攻打大宛的更深层意义,在于威震西域。通过这一事件,“汗血马”之名变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符号,2000多年来,文学作品、诗歌辞赋尽显对汗血马的褒扬和赞美。

2002年6月17日,8岁的汗血马“阿赫达石”(一匹三蹄踏雪的黑色公马,英文名:Akdash,土库曼语的意思是“玉石”)搭乘伊尔-76运输机,经7个多小时的飞行,来到千里之外的天津机场。这是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赠给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的国礼。土库曼斯坦官方出示的系谱证明,“阿赫达什”的曾祖父“阿博森特”(Absent)曾获1960年罗马奥运会马术比赛盛装舞步的冠军。

2006年9月27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赠给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阿哈捷金马运抵中牧集团汗血宝马繁育中心。此马名叫“阿尔喀达葛”(土库曼语的意思是“靠山”,英文名:Arkadag),2001年出生,也是一匹黑色公马,鬃稀尾短,三蹄踏雪,清秀俊美。

2014年3月29日,中国马业协会换届选举,选出以贾幼陵为理事长、岳高峰为秘书长的第三届中国马业协会理事会,同年5月,汗血马大典在北京太庙举行。2014年是甲午马年,自这一年开始,中国马业蒸蒸日上,因此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马业的转折年。

2014年5月1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在北京共同出席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开幕式。会上,习近平接受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代表土方赠予中方的一匹汗血马。马的毛色是金色海骝毛,公马,年龄4岁,名字叫“普达科”(Pudok,土库曼语的意思是“植物的根”)。本次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是唯一的一次在土库曼斯坦以外的国家召开的“世界汗血马大会”。这届大会被媒体称作“期待2000年的盛会”。

土库曼斯坦两位总统三赠汗血马,表达了中土两国领导和人民深厚的友谊及友好关系。这种关系引用时任中国驻土库曼斯坦参赞贺国安的一首词《浪淘沙》可以概括,词曰:“宝马盛名扬,天下无双。嘶风穿漠越八荒。骏影蹄声终远逝,寻迹何方?中土善缘长,共历沧桑。丝绸古道久流芳。更喜名驹馈华夏,再续辉煌!”

阿哈捷金马的故乡在中亚的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有两个著名的马种,一个是阿哈捷金马,一个是约姆德马。以前这两个品种都混称为“土库曼马”,直到19世纪中后期,因生活在阿哈尔绿洲上的特克部落所拥有的马最好且远近闻名,此时才正式有了“阿哈尔·特克马”(土库曼语:Ahal-teke aty)的名字。其中,“阿哈尔”一词取自“阿哈尔绿洲”,“特克”(土库曼语本意为“公羊”)取自土库曼最大的部落 特克部落。阿哈尔绿洲依偎在科佩特山麓下(曾经是波斯帝国和现在土库曼斯坦的一部分),远离商路,是一个未曾遭受频繁军事占领和征服的地区。这种孤立且与世隔绝的地形,造就了其马匹血统不被外来马种所影响,保证了血统的纯洁。

然而此种马匹为何又叫“阿哈捷金马”呢?是因为我们最早了解这个马种是从苏联的养马教科书中得知的,该品种的俄语名字叫“Ахалтекинская ошадь”,根据俄语单词的发音,便把“特克”翻译成“捷金”了。“捷”,反映该品种的马行动敏捷,“金”,也反映该品种马有“金”色毛的典型特征,既形象又贴切,“金”也表明这马的金贵。当然也有书籍译作“阿哈尔捷金马”。本书根据国家教育部《养马学》教材的命名,统一称作“阿哈捷金马”。

“汗血马”是闻名古今中外而又颇为神奇的一个名称。我国现存史籍中最早涉及“汗血马”者当属《史记·大宛列传》,其中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说,大宛“多善马,马汗血,其先天马子也”。虽然此处并无完整的“汗血马”名称,但它对“汗血马”名称的出现有决定性影响。同样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道,在博望侯张骞死后,“初,天子发《易》书,云‘神马当从西北来’。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这里明确的有了“汗血马”一词。

将“阿哈捷金马”直接说成是古代的“汗血马”是不准确的。就目前来说,“阿哈捷金马是汗血马的后裔”一说得到中外学者较普遍的认同。在历史上,阿哈捷金马血统很少受到外血所影响,这保证了其血统的纯洁和正宗。但从20世纪20年代到1933年期间,由于在土库曼斯坦出于对阿哈捷金马在比赛中速度的追求,人们曾用英纯血马与一些阿哈捷金马进行过杂交,之后发现杂交后代丧失掉了纯种阿哈捷金马的许多特性,故对此予以及时停止与更正,同时建立了纯种阿哈捷金马的登记制度,尽量把含有英纯血马基因的种马剔除。实事求是地讲,当时并不是全部的阿哈捷金马都用英纯血马杂交过,只是一部分。比如“卡尔拉瓦奇”(Karlavach)和“塔包尔·白”(Topor Bai)是通过“母亲”获得了英纯血马的血统,“阿克别列克”(Akbelek)是通过“父亲”获得了英纯血马的血统。

本书的英文版问世之后,对世界阿哈捷金马领域的影响甚大。那些精美的图片,从黑白到彩色,串联起了阿哈捷金马坎坷而辉煌的历史,体现了摄影师阿尔图尔·巴波耶夫的良苦用心和对这一品种真诚的热爱。在大量精美图片之外,又有风趣幽默、不乏科学严谨的介绍文字。细细品味,这些文字更是字字珠玑,读之使人意犹未尽 这正是源自于世界闻名的阿哈捷金马专家克里木克先生之手笔。

克里木克先生于1959年出生于白俄罗斯,1981年在莫斯科季米里雅捷夫农学院毕业,是我的校友,更是值得敬重的前辈和导师。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就相识于北高加索斯塔夫罗波尔马场。克里木克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讲起阿哈捷金马来,如同讲家族历史一般,谱系有序,辈分分明,每匹马都能讲出故事,而且不乏幽默。

阿哈捷金马的品系也是变化的,有的衰亡,有的延续;有的血脉断了止步不前,有的血脉繁荣且有了新的分支。目前,细说起来有19个品系(按土库曼斯坦传统的说法仍是17个品系)。每个品系都有奠基的系祖和许多名马,每匹马都有精彩的故事。克里木克所写的品系,真犹如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写法。如果说品系是骨架,有了马的故事,就有了血和肉,再加上人物与马场的沿革,时代风云的变幻,整个故事活灵活现,就像有了灵魂。

世间有一种马,它拥有猎豹般的速度,如蛇一样的敏捷反应,像鹰一样可以翱翔天空的风范,这种马就是阿哈捷金马,它是这3种具有灵性的动物的合体。

阿哈捷金马作为一个独特的品种,毛色也颇独特。其中有一种被毛表现为黄色,黑鬃、黑尾及四肢下部发黑,有时带背线或者鹰膀,但不是兔褐毛。这种毛色在土库曼语中称为“黄色”(Mele),在俄语中称为“布兰纳雅”(Буланная),在英语中称为“鹿皮色”(Buckskin),中文的相对应毛色应为“海骝毛”。但考虑到目前根据英语翻译成“鹿皮色”比较普遍,故也多采用这种译法。还有一种颜色因双淡化基因(Cr)而形成白色,因其像珍珠的颜色,故被称为“珍珠白”,又因其像“牛奶”,故被称为“奶白”或“乳白”,这种毛色的马因皮薄毛细,跑起来时血管中流的血色凸显,使身体呈粉红色,因此也成为“汗血马”出“汗血”的一个常见说辞。另外,还有一种古铜色的阿哈捷金马,其身上有一片一片的暗斑,仿佛文物“做旧”一般,这些暗斑,无论在马不动或者运动出汗后,从视觉上看都类似于暗色的血斑,我认为这可能是“汗血马”名字的真正来历。

阿哈捷金马常常与鹰相关联。传说曾与鹰举行过比赛,最终马获胜。人们给阿哈捷金马的专用马鞍是“鹰嘴鞍子”。一些阿哈捷金马的鬐甲两侧的肩膀上常有暗斑,俗称“鹰膀”。有极少一部分阿哈捷金马的眼睛呈扁长型,在俄语中被称为“杏仁眼”,中文俗称“鹰眼”或“鸟眼”,物以稀为贵,不少人对“鹰眼”有偏爱。一次我问:“如果阿哈捷金马有杏仁眼,但是体型不好怎么办?”克里木克笑了笑,回答道:“那就让‘杏仁眼’见鬼去吧!”他又解释说这种“鹰眼”不是阿哈捷金马必须具备的。

俗话说:“十马九不全,全了不值钱。”阿哈捷金马清秀漂亮,俨然成了马中的“超级模特”。马与人类似,往往是优点越突出,缺点也越明显。阿哈捷金马的个体或多或少地有某些外貌缺点,诸如窄胸、鹿颈、吊肚子、长腰、稀鬃稀尾、单睾或隐睾、幼驹初生堕地无毛、天包地,等等。阿哈捷金马不能等同于其他马的品种,它超出了《相马经》对于良马的标准定格,因此,绝不能用寻常的尺度来衡量和评判非同寻常的马匹。

目前,中国已经有800余匹阿哈捷金马,养殖该品种马匹比较多的马场有新疆野马集团、吉林隆瑞泰汗血马繁育基地、天津华牧中心、黑龙江大庆爱马会等。在中国的阿哈捷金马中不乏一些最优秀的个体,包括世界冠军、亚军,除了前文所述的3匹国礼马以外,再比如鑫达伯汗的“哈基姆”(Khakim)为2018年俄罗斯青年马冠军,是普京送给巴林国王的汗血马“哈直别克”(Khadjibek)的全同胞兄弟,“巴拉卡特”(Barakat)为2018年2岁俄罗斯冠军赛青年母马冠军。原本为天津田守文先生所拥有的种公马“登山”(Saburbek)、“紫金”(Nurberdihan),现为大庆爱马会刘树清先生所有。吉林李赞先生的种公马“猎豹”(Gepard-Dag)乃是“根驰”(Gench)最好的儿子,被誉为俄罗斯阿哈捷金马的“无冕之王”。律师满振维先生的公马“龙雀”(Postulat)是2010年世界阿哈捷金马储备冠军。

本书的文字以俄文为蓝本,兼顾英文版。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娜佳·塔拉索娃的大力支持。还有叶润芳,以及青岛农业大学的廖端辰、王骄阳、卞晓辉的诸多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本书能够出版,更得益于河北鑫达集团领导王新、王松伟两位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赞助。此外,河北鑫达集团的同仁王爱军、姜娅玲、王磊、张佳玲等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由衷的谢意。

本书是俄罗斯的两位作者精益求精的佳作,每幅图片都配有马的名字和来源,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希望通过这些优美的图片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同时透过文字能丰富人们对阿哈捷金马历史的认知及对其品种变迁的了解,给人以马学智慧的启迪。这些宝贵的图片资料和文字介绍无疑对我们是有益的,故乐意将该书翻译成中文,供中国的阿哈捷金马爱好者学习!是为序。

王振山 写于北京

2019年3月21日

前跨页:母马“包尔闹奇”(Polnoch),俄罗斯,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