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宗亲教益年画

第叁章 宗亲教益年画

慎终追远其实是古代孝道的几个基本要求之一,后来上升成一种理论,成为一个成语,体现出一种孝道思想和观念,这是孝道教育的结果。

“慎终追远民德厚”的思想是曾子提出的。这一观点最早出现在《论语》中,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何晏的《论语集解》记载孔安国的解释说:“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也。”

慎终者,慎是谨慎,终是寿终。父母寿终时,须依丧礼,谨慎治理丧事。父母之丧,以哀戚为重。故孔注云:“丧尽其哀。”

追远者,丧葬之后,须依礼依时追念祭祀。追远之远有二义,一为父母去世已经久远,二为祖父母以至历代祖先,距今已远,皆须追祭以时,祭则必诚必敬。故孔注云:“祭尽其敬。”子子孙孙像这样追远祭祀,是为不忘本。

可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慎终追远这一思想源于古老的《周易》。在《周易·井》的卦辞中有一句:“改邑不改井”,意思是说,作为一时一世的外在生活样态的“邑”可以革变,但是作为民族深刻文化源泉的“井”则必须保留。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即是讲孝道,厚德由行孝而来。慎终追远这一思想源于古老的《周易》。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重视祭祖,为什么频繁和繁缛地祭祀?孔子和曾子生活的时代,卜筮迷信盛行,《易经》成为金科玉律,上上下下信奉鬼神。但孔子不信鬼神,所以解释说:“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

祭祖先,是为了事活人,使活着的人道德醇厚。关心丧葬问题,看重的是现实世界。

古人的慎终追远,不忘先人,是为了增强凝聚力,以祭祀的方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沉淀一种道德、一种文化,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

慎终追远是一种孝道教育,孝道教育是古代平民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要绝对尊敬父亲的家长权威。“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礼记·内则》)

二是对父母的话要绝对听从,坚决照办。父母有过错,须“下气怡色,柔声以谏”;父母因不高兴而“挞之流血”,仍不能“疾怨”(痛恨埋怨之意),过错永远要自己承担,更不能非议父母。“善则称亲,过则称己。”(《韩非子·忠孝》)

三是尽心尽力地侍奉和赡养父母,要尽最大努力,乃至牺牲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来满足父母的意愿。如果父母生病,须昼夜侍奉床前,汤药须事先亲口品尝;父母遇险,须舍身相救。

古代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对此都有完善之举,但还没有哪一时代取消和淡化的。

四是父母去世了,子女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守护坟墓,时常祭祀。

五是要尽量让父母快乐,即使是自己当小丑也在所不惜。

六是不仅自己要当孝子,而且娶的媳妇也要做孝妇;即使是成为寡妇了,也要孝敬已故丈夫的父母,不能改嫁,永远当夫家的孝妇,为夫家的父母送终。

古代家庭实施孝道教育的教材很多,历朝历代对此都有完善之举,但还没有哪一时代取消和淡化的。这些教材主要有《孝经》《礼记》《家礼》《弟子规》《女四书》《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醒闺编》《二十四孝》,等等。

除了这类“基础教材”外,到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本教材”,即家规家法。

家规家法,首先是在达官贵人的封建大家庭和家族中推行。如司马光的《家范》,流传甚广,朱熹在司马光的《家范》基础上予以提高,制定了一套烦琐的家庭礼制和礼仪规范,这就是在平民中广为流传的《家礼》。

《家礼》对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的礼仪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同时还强调:幼童时必读《孝经》《论语》,女子还须加读《列女传》《女诫》之类的书。

古代平民家庭对孝道教育的时间也有明确的安排,一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进行,有的则天天率全家人于早晨进行。

古代的孝道教育是旧时代的产物。以孝道立教,确立了孝道在整个封建教育网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客观上有利于封建社会个体家庭的稳定、人口的繁衍,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批判古代孝道糟粕的同时,也应继承其精华,如对古代孝道精华部分的尊重父母长者的教诲、关注父母长者的生活,等等,都是应该肯定的。

中国古代的慎终追远思想和孝道观念,集中体现在家堂年画上。它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示出明确的宗法伦理观念。从家堂年画上文字记载的内容来看,每家的家堂上所登记的都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族谱。

家堂/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画是中堂画的一种。中堂画一般在过年之前或吉庆之日悬挂在居室之中,新年过后也不撤下,往往是等到来年春节前夕才将其摘下,然后换上新的年画。

家堂画的画幅较大,一般宽1.2米左右,高1.5~2米,也有其他规格的。

家堂年画在高密最多,其次是在寒亭。潍坊各地都兴挂家堂画。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平认为:“家堂画属中堂画的一种,但与其他种类的年画相比较,悬挂方式、悬挂时间、悬挂位置都不相同;在表现形式、意义、内涵方面也不相同,它在人们的新年生活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家堂画须在除夕的早晨悬挂。早先的人们迷信,认为这天家堂画悬挂得早,日后家中会出勤快之人;挂得晚,家中将生懒惰之辈。农家人过节图吉利,所以每当此日到来,农村中的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吃饭,然后将自家的家堂画“请出”。

挂上家堂画之前或之后,要在家堂画之前的供桌上摆放佳肴、美酒、新鲜水果及香案、蜡台等各种供品,用以敬奉祖先神灵。除夕之夜,家家都要明烛高照,生香焚纸。

家堂画的功用为祭祀宗亲,但有一条规矩:出嫁了的女儿是不能看见家堂画的,否则于娘家不吉利。出嫁的女人,在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三早晨这段悬挂家堂画的时间里不能回娘家。这一规矩正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反映。

家堂/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年画最典型地展示了古代孝道的森严,这首先体现在等级森严上。

从所收藏的家堂画来看,所有的家堂画格式都是一样的,只不过部分人物形象有所差异,但也是大同小异。家堂展示的内容是程式化的,主体画面自上而下分为两部分。上部分的顶部,绘有一对容貌慈祥面含微笑的老年夫妇,他们端坐在宗祠之中,象征着本家族的祖先,俯视着子孙后代。

在二老前面画有一供桌,其上置一牌位,写着“三代宗亲”四个字。

供桌的下面是长长的甬路,甬路的两侧,画有一排排规整的格子,用来记录已逝的祖先、长辈或同族人的名字。

名字排列是有规矩的,男居左女居右,夫妻二人左右对称呼应;辈分最高的在顶层一格,其他长辈名次按辈分高低依次向下排列。

古代讲究男尊女卑,一般说来男人都有名字,女人的地位低贱,除富贵人家的女人外,很多女人都没有正式的名字。但女人去世后,是必定要在家堂上登记的,所以这些没有名字的女人,很多只好冠以“李氏”“王氏”或“张氏”等称呼。

家堂/清

家堂/清

家堂/清

家堂/民国

家堂(局部)/民国

在家堂画最上方端坐的那两位老人,从他们所在的位置就可见其地位至高无上。家堂画里面,一个个小格子里写着名字,这些名字的排列位置有严格的次序,正是由辈分而来的“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的反映。从家堂画可见,“孝亲”情感一直在社会观念中占据极重要的位置,对逝去先祖的隆重祭祀和顶礼膜拜,正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观念。

这种祭祀活动除了表达古人对祖先和先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外,更在于他们相信:敬奉逝去的家人,他们的灵魂就能够保佑其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家堂画的下部分是以大户人家的房屋建筑为背景:正中是高大的门楼,大门两侧有两尊中国传统的大石狮子,造型高大英武又不显得狰狞恐怖。飞檐屋宇之上饰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以及象征益寿延年的松柏、仙鹤及梅花鹿等。

画面下部的底层,是热闹的吉庆图画,充满了新年的欢乐气氛。

画中的人物分左右两组排列,左侧一组身穿清朝时代的服装;右侧一组身穿明朝时代的服装。大人们个个头戴官帽,腰系博带,谈笑风生,显得光鲜富贵;孩子们有的玩耍嬉戏,有的手举花灯,有的燃放鞭炮,显得欢乐无比。

家堂/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局部)/清

家堂(局部)/民国

旧时农村,挂家堂是件极庄重的事情,人们除了要在列祖列宗面前怀着虔敬和感恩的心情焚香烧纸外,还要顶礼叩拜。

同时,过年挂家堂又是件极欢乐的事情,人们愿意在这个节日表达欢度节日的愉快心情,所以多采用吉庆祥瑞的图案以及虎、鹿、狮、喜鹊、龙、凤、麒麟等瑞兽祥鸟和牡丹、莲花等花卉,还有石榴、佛手、葫芦、柑橘、桃子等果品,并用一些虚构的摇钱树、聚宝盆等形象来装饰整个画面。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形成了家堂图谱的绘画形式。

孝是最重要的事情,作为孝最形象、直观的体现,家堂在绘画上非常讲究。特别是在色彩方面,民间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深刻影响着家堂画的绘画构图以及色彩的搭配使用。画中描绘的内容不仅要充分体现主题思想,同时还要充分渲染节日的吉庆气氛:追求构图匀称、形象饱满、和谐统一;绘画用色要求鲜艳明快,展现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从家堂画上文字记载的内容分析,可以说,每家的家堂画上所登记的都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的族谱。一个人要查自己的宗亲归属,从自家的家堂族谱中就可以一目了然。旧时的人们都重视自己的宗亲关系,一个人如果连自家的宗亲归属都搞不清楚,那就是不孝。

挂家堂,是孝的表现。因此,旧时的农村“家家有宗谱,户户有家堂”,因为“不孝”是最大的罪过。

三代宗亲/武强年画

三代宗亲/武强年画

关于家堂,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李平撰写的文章中有过生动描述:

记得七岁那年的除夕之日,我们一家人特意早早起床,为何要起得这样早,当时并不清楚。只记得吃罢早饭,父亲就从储藏室里拿出一个挺大的长条形的塑料包裹,打开才知道是两根纸卷的长轴和四根纸卷的短轴。父亲小心翼翼地打开其中的一卷长轴和两卷短轴,见长轴是一幅很大的牡丹图画。两幅短轴则是绘有荷花与梅花的条屏。父亲先在堂屋正北面的墙上挂上一幅用芦苇编成的帘子,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图画挂在帘子上……尔后,父亲将另一卷轴恭恭敬敬地放在贴近供桌的牡丹图坠轴的后面藏着,卷轴里有什么不得而知,只觉得父亲做得挺神秘:既像是在供奉它,却又怕被外人看见,且反复叮嘱我不许动它。年过去了,父亲将牡丹图摘下来,与另一卷轴放在一起,准备裹好收藏起来。我困惑不解,央求父亲打开看看,父亲被纠缠不过,见家中无外人,就展开给我看。那也是一幅很大很古旧的图画,画里面画了很多的人物、房屋及动物形象。父亲说这是我们家的家堂(又称为楹),是祖辈上传下来的。记不清当时父亲还讲了些什么,只觉得画中的人物造型生动,趣味异常,给人以神秘的感受。“文革”时期的农村,既没有艺术活动,也见不到什么绘画资料,看这一年一度才得见的图画,便有珍贵无比的感觉。我说不清这是否就是我最初的艺术启蒙,总之,从那时起我就开始喜欢涂鸦。再过几年,“文革”结束,农村逐渐开放,家堂之类的年画开始在春节期间的农家悬挂。每到年底,父亲便拿出家堂让我临摹。因为用功夫,临得好,便得到邻里的夸奖,且总有许多上门求画者,这也成了我绘画的动力。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开始了专业美术的研究,描绘家堂也就成了我艺术生涯中的一段永远的历史,但植于心灵深处的那种对乡土民间艺术的怀恋之情却依然如故。

家堂画作为亲情与孝道的表现,深刻影响了中国民众的行事方式。同时,家堂画作为数百年来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艺术形式,其表现手法不断成熟,其艺术性有隽永的魅力,因此还深刻影响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