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陆章 爱国教益年画
第陆章 爱国教益年画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题材——精忠报国。这一传说后来被文人演绎成《精忠说岳》,又名《岳飞传》,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传奇小说。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是中国历史上“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的杰出军事家,也是大家极为熟悉并十分敬仰的爱国英雄。

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著名的爱国主义题材——精忠报国。这一传说后来被文人演绎成《精忠说岳》,又名《岳飞传》,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长篇传奇小说。
南宋时期岳飞抗金的传说故事异彩纷呈,包括枪挑小梁王、大战爱华山、八百破十万、牛头山救驾、朱仙镇大捷;还有奸相秦桧陷害忠良,岳飞、岳云父子于风波亭遇害;后来二子岳雷挂帅抗金,气死金兀术,笑死牛皋,岳家冤案昭雪。岳家将的系列传说在民间流传甚广,此外,杨家将的传说也经久不衰,伴随这些传说的是一系列爱国教益年画。

岳飞/绵竹年画

还我河山/佛山年画
传说岳飞青年时期练就了一身高超武艺。宋徽宗宣和四年,岳飞19岁时,应真定(今河北正定)宣抚使刘韦合的招募,当了一名“敢死战士”。刘韦合看到岳飞一身好武艺,指定他当了一名小队长。岳飞从军后,曾参加了宋、金联合攻打辽国燕京的战斗。这次攻战,宋军越过了卢沟河,攻入了燕京城内。但在巷战时却被辽军打得大败,岳飞也只得随败兵溃退。
5年后,岳飞辗转归附了宗泽,来到了开封城外。宗泽十分赞赏岳飞的才能与勇敢,举岳飞为“踏白使”,率领五百骑兵去抵抗汜水关(今河南汜水镇西)的敌人。
汜水关地势险要,为东西两面的重要交通咽喉,面对数倍于己的金军,宜速胜而不宜久持。岳飞随即命令300名士卒,每人缚好两束柴草埋伏在前山脚下,等到半夜,点燃柴草四端,高高举起,照得满山通明,宋军夜战金军,金军大败。岳飞凯旋之后,宗泽举岳飞为统领,继又提为统制。
建炎二年七月初一,抗金老将宗泽死于开封留守任上,接替他的杜充,是一刚愎自用、喜欢残杀的无能之辈,集结在开封周围原为宗泽节制的各路军队和民军,便不战自乱,自相残杀起来。
靖康二年四月,金兵大举进犯,攻陷首都开封(汴梁),掳走徽、钦二帝。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险些也身陷异邦。但他不甘灭亡,巧妙地挣脱了金邦四太子完颜宗弼(即兀术)的严密监视,铤而走险,策马南逃。
赵构于1127年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登基称帝,恢复了宋室王朝,改年号为“建炎”,掀开了南宋历史的第一页。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邦大军,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和赵家天下,赵构采纳了主战派的建议,决定再度启用已被贬黜的忠臣良将岳飞,由他挂帅,抵御金兀术大军。于是,当殿拟旨,加封岳飞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岳飞率军出征行前回府别母,岳母恐其志不坚,于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四字,以为诫。
岳飞集合好自己的部队,激励部下说:“我辈……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矣?”
岳飞带领岳家军,势如破竹,屡破金兵,即将实现还我河山的理想之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先杀岳飞,方可议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下狱。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将岳飞害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39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九龙山/朱仙镇年画
传说岳飞率领兵将抵御金兀术大军,行至山东地面,忽报“圣旨到”。
圣旨曰:“今有叛将杨再兴称兵于九龙山畔,实为征途之阻障,宜讨而服之。为鼓大军士气,皇后亲绣龙凤纛旗,用表精忠报国,以助军威。钦此。”
杨再兴是老令公杨继业之后裔。岳飞想我若将他扫灭,岂不有负前辈忠良。于是,岳飞想出一个两全的主意。
岳飞向部将牛皋下令,命他带领三千人马,先行去九龙山,劝那杨再兴归顺朝廷。
牛皋拜山,杨再兴没有接受牛皋的规劝,而是严辞拒绝归顺朝廷。牛皋生性粗鲁豪爽,发了火:“你若执意不降,别怪我们岳家军不客气!”
杨再兴也是血气方刚之人,斩钉截铁地说:“叫我协力抗金却也不难,必先与你家元帅一决高下!”
当岳家军到来之时,按照杨再兴说的要和岳飞一决高下方可协力抗金,二人比起武来。杨再兴枪法娴熟,岳飞稳健应招,二人接连打了二十几个回合,难分高下。
脾气毛躁的牛皋哪里有看下去的耐心,他看到催押粮草的岳云来了,要他帮他爹一把。
岳云冲进岳飞与杨再兴之间,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双锤就向杨再兴打去。岳飞率众回到营帐,立即传令将岳云斩首示众。
原来,岳飞与杨再兴比武前有单挑的诺言。两旁的众将纷纷为岳云求情,岳飞却坚决不肯赦免。牛皋大声嚷了起来:“岳云助阵,是我出的主意,要杀要砍,我老牛一个人顶着!没孩子什么事!”说着,从公案桌上抽出岳飞的宝剑就要自刎。
岳飞只好听从众人的劝解:“岳云误犯军令情有可原,死罪可免,活罪难饶,拉下责打四十军棍!”
牛皋以身体护着岳云,也挨了几下,行刑之后,二人走路都变得一瘸一拐的。
岳飞随即命令牛皋:陪伴岳云一起到九龙山,向杨再兴说明原委,请他验伤;并再次相约,明日继续在山下比武。
第二天,双方人马如约会阵于九龙山下。杨再兴依然骁勇异常,娴熟的枪法密不透风。岳飞全神贯注,不敢大意,几个回合之后,他终于抓住杨再兴的一个疏漏,用梦中令公传授的祖传刀法,将杨再兴打落马下。
岳飞飞身下马,急步趋前,双手搀扶杨再兴说:“岳飞出手过重,还要恳请将军原谅!”杨再兴终于被岳飞的一片真诚感动了:“再兴情愿归顺元帅麾下,任凭元帅调遣。”
岳飞收服了杨再兴,如虎添翼,接连数次大挫金军,直至将金兀术赶出中原。

岳家军/凤翔年画

岳家军/凤翔年画墨线版

金司马/凤翔年画

金司马/凤翔年画墨线版
岳家军是正义之师、爱国之师。岳飞严厉规定部属不许侵掠百姓,做到“秋毫无犯”,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的军风赢得了人民的热爱。当南侵的金军率部北移时,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南宋几位大将的几十万部队,全都拥兵自重,徘徊不前,坐失战机,只有岳飞打击了金军。
岳飞直趋静安,对金军予以拦腰猛击,并与埋伏在建康附近的乡兵配合,收复了建康,就任了通、泰镇抚使。之后,岳飞又接受了南宋王朝一次次的“诏命”,平灭了李成、张用和曹成等军贼游寇。绍兴三年,由于岳飞的抗金战绩和在国内各战场上所赢得的战功和声望,南宋政府就把东起江州(九江)、西到荆州、北边包括长江北岸的一些州县,划为一个军区,指定由岳飞负责防守。
岳飞屡次向赵构上书,陈述收复中原的方略,但都不为赵构所用。直到绍兴四年,伪齐直接威胁到宋长江上游的安全,并危及下游的时候,岳飞才得以率兵北上进攻伪齐。
这次北伐虽然“五战五捷”,却因朝廷措置岳家军粮草不力,以致留在襄阳兵营中的士兵,竟有饥饿而死的,岳飞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
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兵大败。
岳飞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45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凤翔年画《岳家军》描绘了宋元帅岳飞率领三军对阵之英姿,作为一对门神的对应,《金司马》为金兵将领金兀术和诸将,旗上写“三军司命”。

金沙滩设宴双龙赴会/潍县年画
杨家将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北宋大将杨继业一家世代尽忠,抗辽保国的故事,自南宋以来,这些民间传说千古流传。
宋太宗时,契丹入侵,奸臣潘洪企图陷害杨家父子,当殿自请为帅,指名杨继业为先行官。杨识得其奸,宋王命呼延赞为监军。兵至雄州,打败韩昌,于雁门关,潘洪按兵不动,杨家父子被困于两狼山,孤军奋战。
《金沙滩》年画表现杨家将传说中宋辽之间一次比较激烈的战争。
传说宋太宗赵光义被辽兵围困在五台山,辽主萧银宗在金沙滩设宴请太宗赴会,意欲乘势威胁,进占中原。
杨继业识破了阴谋,令儿子杨大郎假扮宋君,与七个弟兄赴会。席间杨大郎先发制人,用袖箭射死天庆王,双方血战;大郎、二郎、三郎阵亡,四郎、八郎被擒,七郎和五郎、六郎闯出重围。
这幅年画正是杨七郎(右)力战辽将韩昌(中)和萧天右(左)的一幕。辽将都戴纬帽,穿箭衣、马褂;杨七郎居中,插雉尾,手持剑(实际应是鞭、枪),表现得大义凛然,英勇机智。
《金沙滩》还有另外一个题材相同情节类似的戏剧,名《双被擒》。
《双被擒》表现了金沙滩会上,宋辽交锋,杨四郎、八郎同被辽邦公主所擒,萧后不知二人为杨家之后,反为公主招赘为驸马。

老辕门/凤翔年画
北宋时契丹入侵,抢走柴郡主和番。八贤王赵德芳命杨延昭追回柴郡主,并许之为妻,赠其珍珠衫一件为婚证。
不料宋王已将郡主许与傅丁奎,使八贤王骑虎难下,遂与状元吕蒙正商议,下诏书一道,傅杨两家刀头争亲。
延昭救郡主返回瓦桥关后,其父杨继业以目无军纪为由,要在辕门斩子。延昭幸有诏书在身,加之佘太君苦苦劝解,方得赦免。杨家一起出动,力胜傅家。吕蒙正为媒,延昭与柴郡主成婚。

七郎遭乱箭/桃花坞年画
辽宋在两狼山前交战,潘洪奉旨挂帅御辽,保荐杨继业为先锋,命其率六郎、七郎出战,不发援兵,杨氏父子被困两狼山。
杨继业遣七郎突围回雁门关求救,潘洪因七郎打死其子潘豹而一直记恨。原来,潘洪之子潘豹曾在天齐庙设摆擂台,口出大言,杨继业子七郎延嗣游庙,怒而上台,打死潘豹。潘洪怒扯继业上殿面君,太宗为之解和。
此情节专门有一出戏剧表现,剧名为《打潘豹》,亦名《瓦桥关》或《天齐庙》。
潘洪见到来求救的七郎,想到此恨,为报私仇,用酒灌醉七郎,将其乱箭射死。

老令公碰死李陵碑/桃花坞年画
杨继业得知子七郎不测,又令六郎回朝搬兵。救兵不至,人马冻饿于陈家峪中,得原流落番邦的义子八郎送饭充饥,父子相会。
杨家父子遭到潘仁美的陷害,死的死,伤的伤,最后救兵未至,身负重伤的杨继业无奈碰死在李陵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