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壹 成语教益年画
附壹 成语教益年画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常常附带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成语的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来源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大家口里常说的“习惯用语”等。
“成语”这个名词,早已有之,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二:古文不宜蹈袭前人成语,当以奇异自强;四六宜用前人成语,复不宜生涩求异。
清代,“成语”一词使用较为普遍,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凡作倔强聱牙之句,不合自造新言,只当引用成语。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中国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其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历史故事。
如“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这些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二是寓言故事。
如“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一》,“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战国策·燕策》,“画蛇添足”出于《战国策·齐策》,这些都是古代著名的寓言。
三是神话传说。
很多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开天辟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一般人都耳熟能详。
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成语,也是与神话传说有瓜葛的,但是知道来龙去脉的人相对要少一些。如“天衣无缝”,也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据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里的记载,有一个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因酷热难受,在庭院里乘凉。他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于是抬头仰望,结果看到有人冉冉而下,一直来到他的眼前,是一位美若仙子的少女。少女说她是天上的织女。郭翰看到她穿的衣服竟然没有缝纫过的痕迹。织女说,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成语本身,自古以来都是教科书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富有教益和文化内涵。
四是民间口语。
民间口语中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常归入成语,如“不三不四”“咬文嚼字”“心直口快”“拖泥带水”“阳奉阴违”等,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这些习用语因为在古代文人写的书面语中经常应用,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成语。
五是文人作品。
采用古人文章诗句的成语为数不少,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
六是外来文化。
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功德无量”“火中取栗”“不二法门”等,都来自外来文化,研究这些外来成语,可以发现,很多都与佛教有关。
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成语本身,自古以来都是教科书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富有教益和文化内涵。

垂饵虎口/漳州年画
“垂饵虎口”指往虎口送食,比喻置身险地。典故见《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
天汉二年,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广利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相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投降。
司马迁认为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因为这个事件司马迁遭受宫刑,李陵全家受到迫害。后世对李陵投降也有正反不同的看法。
与垂饵虎口相关的成语较多,还有“李陵兵困”“椎心泣血”“慷慨激昂”“戎马之地”“矢如雨下”等。
后来在敦煌发现的文物中,有李陵《答苏武书》,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记述了这个事件。其中李陵用一句“陵振臂一呼”来说明当时做抵抗的情形。成语“振臂一呼”便出自这里,但学者多认为这是一篇后人的伪作。

和气生财/佛山年画
“和气生财”指待人和善能招财进宝。
在民间年画中,“和气生财”常以和合二仙图来表现。

日进斗金/潍县年画
“日进斗金”指一天能收进一斗黄金,形容发大财。

貂蝉拜月/高密年画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后被王允收为养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她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
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突然微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洁白的明月遮住。这情景恰好被王允瞧见,王允为鼓吹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他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上,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而,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他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
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以秋波,报董卓以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他趁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
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二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貂蝉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有诗赞曰:
西施浣纱鱼沉水,昭君出塞雁落沙,貂蝉拜月致月隐,贵妃醉酒羞落花。

西施浣纱/高密年画
西施,名夷光,又称西子,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苎萝(今浙江诸暨南)山村,与范蠡同卒于陶(定陶)。
西施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于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作用。
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西施就失去了音讯。关于她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最有可能的是被越王装进袋子里抛入水中溺死。又传说范蠡一是喜欢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践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样杀掉自己,就在吴国灭亡后挂印而去,带着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传说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成语“沉鱼落雁”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
也有人认为该成语出自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

昭君出塞/高密年画

昭君出塞/漳州年画
“昭君出塞”形容女子不仅美丽,而且有德。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传说,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去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
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给宫女画像,宫女们得送他礼物,这样他才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画工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
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画工。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半个世纪。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她为神仙。

贵妃醉酒/高密年画
“贵妃醉酒”形容美女的醉态。
其典故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又名《百花亭》,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
杨贵妃是唐代蒲州永乐(今陕西省华阴市)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其于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时玄宗年六十一,贵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自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
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
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最后倦极回宫。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贵妃之堂兄)通胡人,而致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六军又不肯前行,谓杨国忠为贵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难免,贵妃亦被缢死。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钟馗捉鬼/桃花坞年画
钟馗为传说中打鬼的神。钟馗捉鬼,比喻清除坏人。
典出宋王莹《群书类编故事·梦钟馗》和清樵玉山人《钟馗捉鬼传》等。
据《梦溪笔谈》《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赴骊山检阅军事演习回长安后,身体状况欠佳,旋发作疟疾,有热无寒,持续一个多月时间。御医和巫士费尽心机,全不见效。

钟馗捉鬼/桃花坞年画
后梦到终南山的钟馗捉了一小鬼走,疟疾霍然而愈。于是下令将吴道子所画钟馗捉鬼图镂版印刷,连同此图由来因果,广颁天下,让大家都在岁暮除夕时贴在家门上,“以祛邪魅,益静妖氛”。
自“钟道捉鬼”后,还衍生“钟馗接福”“钟馗斩妖”“钟馗出行”“钟馗嫁妹”等其他多种“钟馗系列图画”,也一概作驱邪禳解用。

瓶升三戟/潍县年画

瓶升三戟/武强年画

瓶升三戟/平阳年画

瓶升三戟/平阳年画
童子抱的瓶上插有三戟。“瓶”与“平”谐音,“戟”与“级”谐音。平升三级表示官运亨通,祝愿当官连升三级之意。
潍县年画《瓶升三戟》中左有一童子抱瓶,瓶中插有三戟。右边一童子拖龙头玩具车,车中载有牡丹花,寓意“荣华富贵”。中间童子伸手捕捉头上的蝙蝠,寓意“福到头上”。地上的金钱元宝、头上的发财树,表示升官就会财源滚滚,享受荣华富贵。
武强年画《瓶升三戟》,童子左手抱瓶,瓶中插有三戟,右手托一莲花盘,上有一“福”字,寓意当官连升三级,为人生之福。
平阳年画《瓶升三戟》中的文官门神可以看成禄神,左持官帽表示加冠(官),右举小鹿表示禄位高升。童子左手抱瓶,瓶中插有一戟,实际上是瓶升一戟,较为务实,但也有以一寓三之意。

功名富贵/武强年画
“功名富贵”指升官发财。
该成语典故可见唐李白《江上吟》:“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宋朱敦儒《洞仙歌·赠太易》词:“这功名富贵,有也寻常,管做得、越古超今神妙。”明洪应明《菜根谭·应酬》:“功名富贵,直从灭处观究竟,则贪恋自轻;横逆困穷,直从起处究由来,则怨尤自息。”

吉星高照/武强年画
“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

出门见喜大发财/凤翔年画
《出门见喜大发财》寓意生意人万事大吉发财致富。
类似的俗语还有“大发横财”,指用非法的手段谋取大量钱财;有时也指意外发了财。

三星高照/桃花坞年画
三位老神仙福、禄、寿,在民间流传为天上三吉星,古称福禄寿三星。传说福星司祸福,寓意五福临门;禄星司富贵,寓意高官厚禄;寿星司生死,寓意长命百岁。
三星高照象征幸福、富有和长寿。亦有图案为一老寿星、一鹿、一飞蝠,称为福禄寿,多用于玉插屏及玉牌子上。
中国民间喜欢以福、禄、寿三星的形象作为礼仪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
关于福、禄、寿三星在本丛书的神仙卷中有专题介绍,可以参照阅读,这里不再详述。

一团和气/桃花坞年画

一团和气/滩头年画
“一团和气”本指态度和蔼可亲,现也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明道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一团和气。”
北宋著名学者程颢(号明道),一晚在佛寺偶然从一尊佛像肚内得到一篇讲修炼的丹书。他照书所示,修炼不懈,不久便有返老还童、体放光华之相。
有人说他坐同一尊泥塑佛像,待人接谈慈眉善目,浑是一团和气。后人据此传说,把程颢画成一个童子打扮而面目亲善的团形人像,双手展示一轴象征着业已失传之“丹书”的纸卷。
纸上书写“和气致祥”“和气生财”或“和气吉祥”“宝聚财丰”等字样,以此为企盼吉祥、和乐、圆满、发财的瑞图。
几个年画产地都有“一团和气”图,桃花坞年画最为著名,它刻画人物讲究,不仅外形讲究形似,而且神韵上传神。有人把苏州人比喻成《一团和气》上的那个胖子,虽在形体上有所差异,但在内心深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上却是和谐一致的。
所以,外在的形似是艺术家的合理想象和夸张手法的再现,而内在的和气才是艺术真实的生命。
滩头和潍县等地年画中也有《一团和气》,但都显得程式化,不如桃花坞年画中的《一团和气》中的胖子生动可爱。

四季平安/杨柳青年画
“四季平安”寓意一年四季都平平安安,不出什么事故,也作平安无事。
年画图上,一童子每只手各拿一种代表一季的花,一童子捧瓶。瓶、鹌鹑、如意,以瓶寓平,以鹌鹑寓安,加一如意,合称平安如意,用于玉器皿上图案及玉牌子。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高密年画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典出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
于是便有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商家重利,自不待言,于是“渔翁得利”便成了他们的祥瑞,是做生意人通用的吉利图案。
年画图上是鹤蚌相争状,旁立渔翁。

欢天喜地/平度年画

欢天喜地/杨柳青年画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该成语典故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欶,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阑路驾上书》:“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

瑞雪丰年/杨柳青年画
瑞,意为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也作瑞雪兆丰。

福如东海/凤翔年画
福如东海即福气像东海那样大,旧时祝颂语,常与“寿比南山”一起使用。南山指终南山,比喻人福气像东海的水一样浩大,寿命如终南山一样长久。
成语典故见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佳期。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