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肆章 育子教益年画

第肆章 育子教益年画

教子成才、望子成龙是中国人最大的梦想之一,特别是古代一些大家庭的女子,不用劳作,整天就围着孩子转。即使是今天,一些富裕家庭的太太,往往生孩子后辞职回家,就是为了更好地教子,她们不仅仅把全部梦想都托付给孩子,而且把全部的时间、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

这是父母的悲哀,但是细细追究,其实今人的悲哀是古人的遗传。从古代民间年画来看,教子成才、望子成龙不仅是古人的梦想,甚至几乎是古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其中流传着很多动人故事和传说,如《三娘教子》《蟾宫折桂》等。

从古代民间年画来看,教子成才、望子成龙不仅是古人的梦想,甚至几乎是古人生活的全部内容。

育子教益年画的代表性题材是“三娘教子”“五子登科”等。“三娘教子”的传说又名“三娘训子”“双官诰”,明人为此写有《双官诰》传奇,李渔《无声戏》等小说也描述了此传说,并有很多人认为是实事,京剧与地方剧大都有这出戏。上海京剧院曾改编该剧献演,只是将一夫三妻改为三兄弟三妯娌。

这一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传说叙说了古代贫苦孤寡妇女“三娘”王春娥累年苦心育导,终使浪子回头,归于正途的故事。

三娘训子/开封年画

三娘教子/高密年画

三娘教子/潍县年画

三娘教子/朱仙镇年画

三娘教子/漳州年画

三娘训子/朱仙镇年画

“三娘教子”传说描述了明代有一个士人商贾薛广,家有三房妻妾,他外出镇江营业经商多年。有一天,一个同乡朋友要返回故里,薛广就托付他从镇江给妻妾们带回五百两银子。

孰料,所托非人,同乡将银子贪为己有,并买了棺材送到薛家,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薛广妻妾等,谎称薛广已经客死异乡。

薛妻张氏、妾刘氏和王春娥得信十分惊痛,命老仆薛保运回灵柩安葬。

家人将棺木安葬后,薛广的妻子张氏、妾刘氏二人先后改嫁,唯有妾王氏三娘守节。于是,家中只有三娘王春娥、义仆薛保和幼子倚哥。

倚哥虽非三娘所生,三娘却挑起抚养、教育他的责任,誓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家中一贫如洗,三娘靠帮人织布易升斗之粟,清苦度日,但还是把倚哥送到学堂读书,教子甚严。

一天,倚哥在学堂受学童奚落,说他是无娘的孩子,回家后便怒冲冲地向三娘大发脾气,表示不愿再去上学,从此变得贪玩,不喜读书,不肯勤学,不认三娘为母。

春娥加以教训,苦口相劝,教育儿子用心攻读。无奈倚哥少不更事,出言顶撞。三娘眼见辛苦付诸东流,怒打倚哥,用刀砍断机布,折断机杼以示决绝,欲毁织布机,并欲弃子不教。

义仆薛保极力劝解,跪地求情,帮三娘教导倚哥。春娥方用家中不幸遭遇教子,勉励倚哥奋发。倚哥知错,跪求母亲原谅。母子终于和好,倚哥遂收心读书。

后来倚哥高中状元,在外经商的薛广也弃商从文,苦读诗书,科举得中,被皇上御赐诰命冠服。薛广得功名回家,一家团圆。

父子所得两份官诰,俱授王春娥。皇上封苦尽甘来的三娘为诰命夫人,御赐双冠诰命。

《三娘训子》年画图表现的就是这一故事。

五子登科·天官赐福/潍县年画

五子登科·门神尉迟恭/滩头年画

五子登科·门神秦叔宝/滩头年画

五子登科·天官赐福/杨家埠年画

五子登科·福禄双全/朱仙镇年画

“五子登科”由民间传说演变成中国传统的吉祥图画和祝颂词,后又演化为“教五子”“五子夺魁”“五子高升”等意义相近的吉语和年画。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交趾国犯境,奸相严嵩保荐义子伊富炎挂帅征南,伊富炎临阵脱逃,抢劫民财。时逢定国公徐茂公南巡,查明真相,用金虎铜锤打死伊贼,改命小将赵轩为帅,大败敌兵。

赵轩还朝,得知严嵩的外甥贾禄杀死丫环嫁祸高仲举,以图霸占其妻李秀英。高仲举乃是赵轩之友。赵轩一怒劈死贾禄,被严嵩捉拿入狱,后来越狱逃出,隐居应州,卖水为生。

赵轩共生了五个儿子,为避祸,均改姓埋名。五子乃李俊、杨奎、张玉、王先、董宏。后五子登科。18年后,父子重逢。

后董宏任奉旨钦差、征南元帅,不料遗失钦差金印。众兄弟四处寻印,却发现严嵩阴谋篡位,在众义士的帮助下拿住严贼。嘉靖赦其死罪,令其回家看守坟地。老百姓对严嵩深恶痛绝,无人舍饭吃,最后严嵩活活饿死。

辽西一带有民间艺人说过此书,龚殿森有记录本。明赵轩五子登科的传说在戏剧、说书中多有表现,在民间流传广泛。《五子登科》年画并非只是表现明赵轩《五子登科》,年画上的五子也不一定都是指李俊、杨奎、张玉、王先、董宏。

比明赵轩五子登科的传说流传更为深远的是后晋幽州窦燕山五子登科,这一五子登科传说因载入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的《三字经》而广泛流传。《三字经》中有这样四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这窦燕山是何人?所教的五子又叫什么名字?窦燕山五子登科的传说,源自元顺帝的大臣脱脱(字大用)主修的《宋史·窦仪传》。

这窦燕山就是窦禹钧,是五代后晋时幽州人,因为幽州属燕,故名燕山。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先后中了进士,大儿窦仪,官至尚书;次儿窦俨,位至翰林学士;三儿窦偁,官参知政事;四儿窦侃,任起居郎;五儿窦僖,位左补阙。

窦禹钧自幼丧父,靠母亲抚养长大。他对母亲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20岁左右就结婚,可是禹钧到了30多岁,膝下仍无子。

为此,窦禹钧每天愁眉不展。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禹钧!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

窦禹钧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一些银钱,恐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儿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以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把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给了一位贤婿。

有一年新年元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上,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来拜佛的人遗失的,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自言自语的人。禹钧一问,知道那人是失主,这笔金银是救父用的借款,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地道谢而去。

窦先生一生做的好事很多,例如亲友中有丧事无钱买棺的,他就出钱买棺葬殓;有家贫子女无法婚嫁的,他就出资助其婚嫁;对于贫困得无法生活的人,他就借钱给他们,使他们有做生意的资本;各地的穷人,由他帮助得以维持生活的,不可胜数;他还建立书院四十间,聚书数千卷,给贫苦子弟代缴学费,造就了很多学问高深的优秀人才。他为了救苦济人,自己生活得很俭朴。

有一天,窦先生又做了一个梦,梦见祖父对他说:“你多年以来,做了不少善事,上天因为你功德很大,给你延寿三纪,并且赐给你五个贵子,来日都很显达,你将来寿终之后,可升天堂。”

从此以后,窦先生更加努力修身积德。后来果然得了五个儿子,因为他家教很严,所以儿子们都循规蹈矩,和睦相处,满门孝顺。后来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显贵。当时侍郎冯道赠诗一首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桩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本人,也官至谏议大夫,享寿82岁。临终前预知时至,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谈笑而卒。

窦燕山五子登科的故事想传达的是:善恶的报应,有的获现报,有的子孙获报,像窦禹钧积的功德广而且大,所以现世、子孙、来世三者都能获得善果。

宋朝范文正公仲淹,曾用窦禹钧的事迹训示其子孙,嘱咐他们广修善事,因而范公的后代,也很昌盛发达。

每句吉语都有其历史典故,并非任意编造。除了上述“五子登科”,还有“双喜临门”“三元及第”“四世同堂”等,都是用数字联以佳话,以贺好事蝉联、层出不穷、诸意皆达。这些吉语在一些地区的木版年画中也有表现,成为年画重要的题材来源和画名。

除了“五子登科”传说外,还有更为神奇的传说“三元及第”。宋乾道二至八年,七年三科,永泰人萧国良、郑乔、黄定于宋乾道二年、五年、八年连连高中状元,轰动朝野,为后人留下“三元及第”的美谈。

人们为了表彰与纪念这个历史奇迹,即在温岐山上(今塔山)盖了“三元祠”与“联奎塔”。

蟾宫折桂/杨柳青年画

蟾宫折桂/凤翔年画

“蟾宫折桂”亦称“蟾宫桂兔”。蟾宫即月宫,即月亮之宫。

由于桂树花发于秋,古人又常用它来赞喻秋试及第者,称登科为“折桂”。

攀折月宫桂花,比喻科举登第,应考得中,榜上有名。所以,古代科考夺魁即称“蟾宫折桂”,图案由蟾蜍、桂树等吉祥物组成。有的还有玉兔等构成月中仙境。

蟾宫桂兔出于《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晋朝郤诜对策考第一,晋武帝泰始年间,吏部尚书崔洪举荐郤诜当左丞相。后来郤诜当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上的一块宝玉。”晋武帝大笑并嘉许他。

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块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应试及第称“折桂”,即由此而来,这便是“蟾宫折桂”的出处。

宋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世以登科为折桂,此谓郤说对策,自谓桂林一枝也,自唐以来用之。温庭筠诗:‘犹喜故人折新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谓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为登蟾宫。”

《元曲选·郑德辉〈王粲登楼〉二》中云:“寒窗书剑十年苦,指望蟾宫折桂枝”,也充分说明旧时文人努力考取功名的艰辛及奋斗目标。

于是,“蟾宫折桂”就成了旧时人们仕途得志、飞黄腾达的代名词。由于“蟾宫折桂”借寓仕途通达,所以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竞相种植桂花。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写诗祝贺说:“折桂一枝先许我,穿杨三叶尽惊人。”

关于蟾宫折桂的传说和掌故,以明初宋濂的《重荣桂记》所叙最详:

江西庐陵周孟声与其子学颜都是读书人,在当地很有名气。其家在吉水泥石村,院内有棵大桂树,枝叶繁荣,树荫可遮盖二亩地面。元末动乱中房屋被焚毁,树也被烧死,树枝被砍来当柴烧,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到明初天下安定,老树干竟发出新芽,不几年,便又郁郁葱葱。

有人说,此树经火之后,外焦内枯,现发新芽,事出反常,恐非好兆。也有人说,草木无知,却得风气之先。

不久,学颜之子仲方考中进士,人们就都认为此树重荣是祥瑞了。

祥瑞之说本出迷信,牵强附会地以自然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毫无可取,但从老树重荣中,亦可看到桂的顽强生命力。可能这正是古人选中桂树寓意高就和及第的原因。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场,每年秋闱大比刚好在八月,所以人们渐渐流行将科举应试得中称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围绕“蟾宫折桂”,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蟾宫折桂在古代经典名著中就有应用。如《红楼梦》第九回中,林黛玉听说贾宝玉要上学了,就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五回也写道:“只要吴刚老爹修桂树的玉斧砍下一枝半枝,肯赐给我们老爷,我们老爷就可以中举,名叫蟾宫折桂。”

以蟾宫折桂比喻科场得意,古代家宅大门上贴此年画,教育和激励孩子奋发向上。

骑马状元/南通年画

骑马状元/南通年画

和《蟾宫折桂》寓意类似的年画较多,在南通年画中也有《蟾宫折桂》,当地年画艺人称为《骑马状元》。《骑马状元》为一对文门神,两个状元一手持如意,一手持桂花,桂花寓意蟾宫折桂,考取状元。

与《蟾宫折桂》类似的年画还有《兰桂齐芳》。

“兰桂齐芳”亦称“桂子兰孙”“兰桂胜芳”,以“兰花”及“桂花”构成吉祥图案。

因东晋名士谢安将子侄比作“芝兰”,五代窦禹钧教五子俱成功名,人称贵(桂)子,合称“五桂”,后即以“兰桂齐芳”为吉语。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即有“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也是自然的道理”。

桂树是香满天下、誉满天下的宝树,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把桂花看作高雅和荣誉的象征。

富贵同春/武强年画

牡丹又称富贵花,以牡丹花寓意富,以桂花寓意贵,和娃娃一起构成吉祥图案为“富贵同春”,也称为“富贵寿考”“长命富贵”。

如果牡丹与柏构图,则题为“富贵百龄”或“百年富贵”。牡丹与“寿”字或松、寿石在一起,也可寓意富贵寿考。

还有一些年画图表现的是少妇抚养教育子女。抚养教育子女是为了富贵同春和富贵寿考,年画反映了教子成才的理想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