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贰 四大名著教益年画
附贰 四大名著教益年画
教益年画中,古典名著题材的年画属于文化知识类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古典名著年画最重要的是关于四大名著的年画,即“明清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通俗小说排名的是金圣叹,他列出计划评点的六部才子书是《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
明代已有“四大奇书”的说法,明代的“四大奇书”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李渔曾为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作序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这里面没有《红楼梦》,《红楼梦》是后来才代替《金瓶梅》成为“明清四大奇书”的。
读书当读经典,赏文当赏名著,一个人的境界,是与他读什么书有关的,长期读平庸之作,人也会变得平庸,长期只赏闲花野草,就会浮云遮望眼,失去欣赏长河落日的机会。取法乎上,得之其中,取法其中,得之其下,取法其下,永远也不能得其中,更别说得其上了。读书亦然,为人亦然,处世亦然,交友也亦然。正如一位名人说的:“生子当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教益年画中,古典名著题材的年画属于文化知识类教育,也属于素质教育。
研读和鉴赏四大名著,是欣赏中国古典文学最美丽的风景,是畅游中国传统文化的渊博之海,是漫步中国古人栽植营造的智慧之林。
自从四大名著流行之后,就有一批画家为其绘画插图,这通常属于文人画范畴。同时,民间年画也有大量表现四大名著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作品,这些民间年画与文人画有不同的视角。
在四大名著题材这个竞技场上,民间年画似乎打倒了文人画,表现四大名著题材的民间年画比文人画似乎更为流行,有些更成为四大名著人物和场面的经典图像,代代相传,影响至今。

贾宝玉和林黛玉/杨家埠年画
贾宝玉是小说《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系子孙,他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家庭。
书中用大量笔墨描写了宝黛的爱情故事,如“宝黛初会”:林黛玉别父进京都,初次见到贾宝玉,先是听见丫环笑道“宝玉来了”,之后宝玉进来,林黛玉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何以眼熟至此”?宝玉先去见了他妈,换了衣服,贾母叫他来见过“远客”,宝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又问黛玉读过什么书,名字是什么,有玉没有,听得黛玉说没有玉,便一时气恼,把自己的玉摔在地上,引得大家慌乱不已。
黛玉性格忧郁,暮春时节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称为花冢,并写《葬花词》。
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又因有薛宝钗或其他小事,在不断争吵中情感愈深。后贾母做主,决定为宝玉娶宝钗,怕宝玉不同意,告诉他娶的是黛玉,并不让黛玉知道消息。黛玉在傻大姐处知道实情,焚烧诗稿,悲痛而死。洞房之夜,宝玉见是宝钗也大惊,人也更加糊涂,忧伤得差点死去。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他和林黛玉相爱,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推动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叛逆的思想性格。

宝黛读书图/杨柳青年画
宝黛读书场景又名“共读西厢”,见第二十三回——
元春怕大观园(省亲别院)空闲,便让宝玉和众姐妹搬进居住。进园后,宝玉更成天和这些女孩子厮混。
书童将《西厢记》等书偷进园。一天,贾宝玉在沁芳园看《西厢记》,黛玉葬花经过,宝玉深知黛玉为人,与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越看越爱,看完后还默默记诵。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形容黛玉,引起黛玉生气,后又和好,两人一起葬了花。
年画中,宝玉和黛玉正在一同欣赏《西厢记》,这是经典场景。
为何“宝黛读书”或“共读西厢”能成为经典场景呢?这是因为:
第一,宝玉和黛玉一起读书,画面感强,画家和民间艺人都易于绘画。同时,读书也是古代作家和画家都乐于表现的情节。
第二,读书是思想的升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宝玉和黛玉一同欣赏《西厢记》,说明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一样,趣味相投,这样就有了爱情的基础。
第三,从读什么书,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描绘“宝黛读书”,有助于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宝黛读书”不仅是二人爱情的深化,也是性格刻画的深化。宝玉并不喜欢读“正经书”,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他偏爱“杂书”,钟情于《牡丹亭》《西厢记》这类禁书,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开始于叛逆性格,又促使了他们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产地不详
宁国府小宴赏梅,黛玉未出席,宝玉十分不安。因无法融入宁府的气氛,宝玉到秦可卿房中午睡。在梦中,宝玉来到太虚幻境,既读到了家族女儿悲欢,又被“可卿”教授了云雨之欢,醒后与袭人共试。

背挂入府/朱仙镇年画
《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都是富豪贵人,或金枝玉叶的千金,惟有一人是另类,她就是刘姥姥。所以,刘姥姥成了《红楼梦》情节发展的另一条重要线索,可以说是伏笔。
《红楼梦》中描写刘姥姥三进贾府,这三进贾府构成了《红楼梦》整体布局的重要三环。刘姥姥一进贾府出现在第六回,王熙凤接见了刘姥姥。刘姥姥是一农家老妇,早年丧偶,膝下无儿,依傍女婿生活。因见女婿生活艰难,想起曾与金陵王家联过宗,先前还见过王家二小姐——现在贾府的王夫人,就舍着老脸携带外孙板儿去贾府求告,希望得到一点帮助。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凤姐送给她二十两银子。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正好贾母想和一个有阅历的老人家说说话解解闷儿,遇上了刘姥姥,便留住了数天,偕同游览大观园,让刘姥姥“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没听见过的,都经验了”(第四十二回)。整个游园的过程中,处处表现了乡村贫困的农家生活与腐朽豪华贵族生活的悬殊,对比鲜明。
在《红楼梦》所有主要人物中,刘姥姥是唯一未遭横祸打击而寿命最长的。而那些官员、主子和妙曼小姐,似乎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这强烈的反差,是作者着意的安排。《好了歌》中众人羡慕的神仙,或许正是刘姥姥。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已是后四十回,此时贾府已经败落。贾府势败后,骨肉相残,巧姐被“狠舅奸兄”所卖,而为贾府盛时接济过的刘姥姥所救。
朱仙镇年画《背挂入府》表现的是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背着板儿,在周瑞家的和平儿的引见下,去找凤姐求助。

三国演义/桃花坞年画
《三国演义》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该书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三国演义》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有近两百个,其中最为成功的是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张飞等人。此年画表现的就是核心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的场景。
诸葛亮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桃园三结义/高密年画
该年画描绘了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义为兄弟,立志报国安民,誓同生死。
桃园三英中,刘备突出的是“仁”,张飞突出的是“猛”,关羽尤其突出了“义”,成为“义”的化身,因此人称关羽“义绝”。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站在曹操的对立面的一个礼贤下士、仁民爱物的“仁君”。他出身贫苦,曾“贩履织屦为业”,了解民间下情。桃园结义时,就发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愿。
刘备的“义”,集中表现在对待结义的关羽、张飞和“甚相敬爱”的赵云身上,生则相爱相信,死则义不独活,指日报仇,既突出了结拜的义气,又反映了作者理想中的君臣关系。

凤仪亭/武强年画
《凤仪亭》也叫《连环计》,由元人杂剧演化而来,《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描写,是根据元杂剧情节展开描写的。
东汉董卓倚仗义子吕布勇猛,专横跋扈,欺压诸侯,残杀朝官。司徒王允恶董卓,乃与歌姬貂蝉订下连环计,先将貂蝉诈作自己女儿,许给吕布,又请董卓赴宴,让董携走貂蝉,收为姬妾,使董、吕之间产生矛盾,父子反目,最终使吕布杀死董卓。京剧、晋剧中有《小宴》,即源于此剧。

三顾茅庐/杨柳青年画

三顾茅庐/武强年画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著名故事。
刘备寄居新野,徐庶更名单福,狂歌市上。刘备识其非常人,留于幕中,授军师之职。
后曹操软禁徐母,徐庶涕泣而别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第一次不获晤面,怏怏而回。
时值隆冬之际,刘备冒风雪而往。孔明出外闲游,刘备遇其弟诸葛均,留一手札,嘱为转达。
越岁新春,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再往卧龙岗。此次刘备离卧龙岗半里之外,就下马步行。途遇诸葛均,告以孔明在家,刘备非常欣慰。及至门首,孔明午睡方酣。
刘备嘱童子,勿得惊动,独自一人,徐步而入,拱立阶下。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
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未出茅庐,早定三分之局。
杨柳青年画《三顾茅庐》表现的正是刘备在漫天大雪中与诸葛亮相见的情景。而武强年画《三顾茅庐》表现的则是诸葛亮和刘备在茅庐中“隆中对”的情景。

夜读春秋/滑县年画

夜读春秋/漳州年画
关公一生喜读《春秋》,并以“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为生活准则,律己教人。《夜读春秋》是三国年画的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如下故事:
曹、刘争夺徐州,命羽镇守小沛。刘备兵败投奔河北袁绍,曹兵进围小沛,羽及刘备的二位夫人皆为俘虏,被带至许都。曹操为笼络关羽,对其百般殷勤,赠给众多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羽先是拒之不受,后则接纳封存,点滴不用。
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款待关羽,羽则自我节制,从不过量饮酒进食。曹操为关羽安置一宅两院居住,关羽却将内宅分给老兵,自己则独居外间。曹操请乐师为羽演奏缠绵之音,又派去十多个美女侍奉关羽,关羽无心听乐,且令美女都去服侍刘备的两位夫人。
曹操无计可施,最后竟然将关羽安排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同住一室。关羽从容地燃起蜡烛独坐室外,通宵达旦、专心致志地阅读《春秋》。曹操知情,不由肃然起敬。
古代年画艺人创作了《夜读春秋》《志在春秋一部书》等年画。今河南许昌市中心有座“春秋楼”,又称“大节亭”,相传即是关羽当年秉烛达旦读《春秋》的地方。

千里走单骑之“义存汉室三分鼎 志在春秋一部书”/武强年画

千里走单骑/内丘年画
关公自下邳失守后,暂依曹操,曾与曹操订约,若得玄德消息,必须辞去。在曹营受厚待的关羽,自斩颜良诛文丑,关羽得知刘备、张飞在古城,决意辞曹寻兄。
关公探知玄德在袁绍处,至相府拜辞,数次不得见曹操面。此时曹操已测知他的意图,故意回避不见。于是关羽挂印封金,留柬告辞,与二位嫂嫂离开了许昌。
关羽一行离许昌,奔河北,一路经过了东岭、洛阳、沂水、荥阳、黄河渡口等五处关隘,先后斩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等六员曹将,脱险而出。
戏剧《千里走单骑》包括《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三个剧目,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
《义存汉室三分鼎 志在春秋一部书》这幅武强民间年画,描绘了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寻找刘备的故事情节。左上方的诗句,点明了关公秉烛达旦读《春秋》的典故。

古城会/武强年画
《古城会》剧出《三国演义》。
关公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将,历尽险阻艰难,护二嫂车驾,渡黄河,保二嫂寻兄抵达古城。
张飞以为关公已降曹操,疑其有诈,不肯收留,见面即以丈八蛇矛奉敬。关公分辩再三,二嫂亦为之解脱,张飞卒不听。
忽后面尘土冲天,蔡阳领兵追至。因关公于黄河岸口,杀其甥秦琪,故来报仇。
张飞谓关公勾引曹兵,来赚古城。关公无以自明,请张飞擂鼓助威,回战斩蔡阳。
张飞从此疑团尽释,迎接关公与二嫂入城,各诉别后衷曲,唏嘘不已。
年画表现的就是张飞城头擂鼓、关公力斩蔡阳的画面。

回荆州/武强年画

回荆州/高密年画
刘备赘婚东吴后,周瑜故用声色羁縻之。赵云见其主不思归去,于是拆开诸葛亮交付的第二个锦囊,依囊中之计,伪作惊惶状,突入刘备室内,谎称曹操领兵五十万,杀奔荆州,势甚危急,请主公立即回去。
刘备闻报,与孙夫人商议,求带孙尚香一起潜逃。幸孙夫人颇知大义,且已在屏后听得赵云之言,遂决计让女儿孙尚香随刘备同回。
刘备禀明孙夫人诿称元旦日须夫妇同往江边祭祖。周瑜闻讯,拟派兵追赶,鲁肃劝阻,周瑜不听,亲自率兵急追。
当追兵赶上刘备时,赵云拆阅第三个锦囊,按诸葛亮的安排,由孙尚香出面喝退追兵。
《回荆州》是三国戏中著名的戏出,和《甘露寺》情节有些重叠,戏剧《回荆州》亦名《美人计》《龙凤呈祥》,年画多以同名表现之。

黄鹤楼/凤翔年画
《黄鹤楼》描绘刘备借据荆州,久借不归。周瑜感到很生气,乃设宴黄鹤楼,遣甘宁往招刘备过江赴宴,拟以兵劫之,逼刘备交荆州。
刘备得书,与诸葛亮计议,恐中周瑜计,欲辞之。诸葛亮力劝其过江,使赵云随往保护。
赵云亦以众寡悬殊,恐遭不测,不敢应允。诸葛亮乃以竹节授赵云,谓:“事急可开视之,内有妙计,可抵十万师也。”赵云乃随刘备过江。
周瑜探知只有君臣二人过江,大喜,接入楼中。席间索还荆州,刘备一味推诿。赵云挺身而出,谓:“欲索荆州,须还我东风。”
周瑜大怒,下令军士围困黄鹤楼,逼刘备立书还荆州字据,有不得将令而私释者,杀无赦。
周瑜去。刘备、赵云困守楼中,闷甚,赵云乃劈竹节视之,见中藏一小旗,上有“水军都督周”字样,即前日南屏山借风时,诸葛亮索得之将令也。
刘备大喜,即持旗示围楼将士,说:“已得都督将令,许我回荆州。”诸将见都督有令,不敢阻拦,遂任其过江而去。
及周瑜闻言,率兵追袭,而刘备、赵云已为荆州诸将接去,周瑜反损兵折将而回。
《黄鹤楼》亦名《过江赴宴》《竹中藏令》。

空城计/武强年画
《空城计》取材于小说《三国演义》,戏剧名为《抚琴退兵》。
三国马谡死读兵书“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语,遂失街亭。司马懿率四十万雄兵直抵西城,时诸葛亮兵微将寡,欲战不能,欲走不可。
诸葛亮急中生智,将四门大开,巧施空城计,诸葛亮自领二童,坐城楼,酌酒扶琴,泰然自若。司马懿恐是诱敌之计,不敢进城,竟退兵四十余里。

八里桥 战长沙/武强年画
八里桥位于河南许昌,后来变为灞陵桥,因此一桥两名,年画仍用八里桥。八里桥出名是因为关羽挑袍辞曹的故事。
关羽辞曹寻兄(刘备),曹操闻讯,知关羽志不可夺,率众将赶去送行;追至八里桥,见关羽横刀立马于桥上,因道明来意,并赠锦袍以为纪念。关羽恐他有变,不敢下马,用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遂扬长而去。
年画《八里桥》表现的就是关羽挑袍辞曹的画面。《战长沙》画的也是关羽,因此两画同置一画。
《战长沙》表现的是刘备占据荆州,命关羽攻打长沙。守将韩玄命黄忠出战,马失前蹄,关羽释之。
次日会战,黄忠箭射关羽盔缨,以报关羽不斩之恩。韩玄怒责黄忠通敌,将斩,魏延押粮归来,杀死韩玄,与黄忠同降刘备。

群英会/武强年画
《群英会》又名《草船借箭》,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五至四十八回。川剧有《苦肉计》,滇剧、湘剧、徽剧、汉剧、豫剧、秦腔都有此剧目,河北梆子有《蒋干盗书》,同州梆子有《打黄盖》,还有晋剧《火攻计》等,这些戏剧和《群英会》题材为同一来源,故事情节类似,或取《群英会》中一个段落表现。
《群英会》描写的就是三国时赤壁大战几个关键的计谋故事。孙、曹对峙于赤壁,孙、刘联合抗曹,刘派诸葛亮到吴营出谋划策。
曹令蒋干过江劝降,吴大都督周瑜略施小计,借蒋之手盗去假书,使曹被骗,杀死水军将领蔡瑁、张允,使曹失去了两名懂水战的大将,消除了周瑜的心腹之患。
东吴缺箭,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用苦肉计责黄盖,黄诈降曹操。庞统又献连环计,使曹军战船自行钉锁,以利东吴火攻。最后导致曹军大败。
整出剧群英汇聚,风云际会,斗智斗勇,故名《群英会》。
《群英会》的剧名来自周瑜的一段话。蒋干盗书情节中,蒋干见到周瑜,周瑜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周瑜举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东豪杰,今日之会,可称作群英会!真是同窗契友会群英,江东豪杰逞威风!”
随后,乘着酒兴,周瑜起身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直喝得酩酊大醉。
当然,自负的周瑜在内心里其实是不认可群英会的,他始终认为江东只有他一个人是英雄,从他舞剑作歌的歌词中可以看出来。

甘露寺/杨家埠年画
孙权屡次向刘备索还荆州,未得结果,乃用周瑜之计,假托要将胞妹孙尚香许刘备为妻,用“美人计”将刘备诓过江来,欲留刘备,藉此要挟,索还荆州。
刘备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将计就计,派赵云保护刘备前去,渡江招亲。临行时,交与赵云三个“锦囊”,嘱其遇到困难,随时拆看。
刘备、赵云过江,拆阅第一个锦囊,是要刘备去见东吴老臣乔玄。乔玄一向赞成孙刘和好,合兵御曹。乔玄去见孙权的母亲吴国太,告知许亲消息。
吴国太传来孙权询问,才知底细,当下斥责孙权。乔玄乘机进言,请将孙尚香嫁与刘备。吴国太遂决定在甘露寺中当面相亲。届时,乔玄在旁竭力赞扬刘备,吴国太遂招刘备为婿。

斩马谡/武强年画
《斩马谡》亦称《挥泪斩马谡》《马谡失街亭》《失街亭》。
马谡是“马氏五常”之一,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
诸葛亮北伐曹魏,力排众议,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听诸葛亮“近水安营扎寨”的叮嘱,而在山上扎营,舍水上山。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纵火烧山。蜀军在山上断了水,饥渴难忍,不战自乱,纷纷逃散。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

对金笊/朱仙镇年画版本一

对金笊/朱仙镇年画版本二

对金笊/朱仙镇年画版本三
三国时期的西凉王有两个儿子,一个名马超,一个名马岱,因战火连绵,兄弟俩失散多年。
在一次战斗中,两人对阵中发现,两人使用的都是祖传的金笊,兄弟俩由兵器金笊互相认出。

曹操大晏(宴)铜雀台/桃花坞年画
东汉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漳河畔建铜雀台,金碧辉煌。台成,曹操在铜雀台欢宴文武百官。
画中表现了曹操为试武将弓箭,将红锦战袍挂于柳树上,射中者赐予战袍的情景。场面壮观热闹,人物刻画生动。

闹天宫/绵竹年画
一日,猴王得知王母娘娘设蟠桃宴,请了各路神仙,惟独没有请他。猴王火冒三丈,大闹瑶池,打得杯盘狼藉,大闹蟠桃盛会。他独自开怀畅饮,又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搜罗了所有的酒菜瓜果,回花果山与众猴摆开了神仙酒会。
玉帝暴怒,命李天王率天兵天将擒拿孙悟空。交战中,猴王中了太上老君的暗算被擒。太上老君送他进炼丹炉,结果他不但没被烧死,反而更加神力无比。于是猴王奋起反击,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吓得玉帝狼狈逃跑。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演绎为戏剧《闹天宫》,又名《安天会》。

毛猴夺桃/红船口年画

花果山美猴王开操/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花果山美猴王开操》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
花果山美猴王开操有两则故事,一则是当猴王孙悟空拔走宝物后,龙王反悔,并去天宫告状。玉帝采纳了太白金星的主张,诱骗猴王孙悟空上天,封他为“弼马温”,将他软禁起来。孙悟空知道受骗后,一怒之下返回花果山,竖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开始了花果山美猴王开操,与天宫对抗。
二则是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听信了猪八戒的谗言,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孙悟空回到花果山水帘洞,聚集群猴分序排班,操练武艺。
年画《花果山美猴王开操》即为群猴开操的画面。

猪八戒/绵竹年画
猪八戒是《西游记》主要人物之一,又名猪刚鬣、猪悟能,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
猪八戒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耙,他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虽好吃懒惰,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

猪八戒将媳妇/平度年画
此剧表现了猪八戒高老庄娶媳妇的场景。说的是猪八戒来到了高老庄,看中高家女子,深深迷恋,硬是要娶其为媳妇。
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戏剧性人物,虽然有许多缺点,但一点儿也不让人觉得他丑陋和讨厌。

唐僧女人(儿)国招亲/桃花坞年画
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径西凉女儿国。女王爱慕唐僧英俊,欲找为丈夫。悟空献计“假亲脱网”,不料,师徒脱身后,琵琶洞蝎子精又将唐僧掳去。悟空最后请出昴日星官降妖,救出唐僧。
唐僧女儿国招亲的故事,较早出现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该卷简单记载了“女儿国”,启发了后代取经作品。
《出曜经》卷21记载的女人国故事,其主旨是把“女人国”比喻为人生之苦海,即人的情欲是人生的苦海,人只有抛弃七情六欲才能脱离苦海。
年画中,唐僧正在假亲脱网,与女王同坐凤辇,惶然低首,而女王则热情如火,含情脉脉。婚礼仪仗、女王随从、街坊居民和远处子母河上的艄公均为女身。
唐僧在取经的路上,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本年画反映了唐僧解救了压在山下的孙悟空,孙悟空要求当他的徒弟的场景。在观音的说项下,唐僧终收孙悟空为徒。

三藏收徒/凤翔年画
故事见《西游记》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描写唐僧去西天取经,被阻于火焰山的场景。孙悟空知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处有芭蕉扇能熄灭火焰,前往求借。
铁扇公主因恨孙悟空曾降伏了她的儿子红孩儿,坚决不肯,并一扇将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
悟空得到定风丹再次索战,被扇不动。接着,悟空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铁扇公主饮下肚,在腹内翻腾。铁扇公主只得将扇借给悟空。
其实是铁扇公主用计,借一假扇与孙悟空。孙悟空不察,竟大吃其苦,扇火不熄,反烧得焦头烂额,方知扇假。再往白云洞找寻牛魔王当面商借。牛魔王更不允,与之力战,又不能战胜。孙悟空乃假变牛魔王形状,到白云洞骗得真扇,不意半路中,亦为牛魔王假变猪八戒而骗去。
孙悟空运用机智,一连三次盗扇,幸赖托塔天王用神力相助,结果降伏了牛魔王夫妻,并用扇扇熄了火焰山,师徒一行继续前往西天。
凤翔年画《孙悟空三盗芭蕉扇》取材秦腔《悟空借扇》,讲述的是同样一个故事:孙悟空护师往西天取经,遇阻于火焰山,向铁扇公主求借芭蕉扇,以灭邪火。铁扇公主不但不借,反而与悟空展开格斗。悟空一再恳求无效,遂施展法术,钻进铁扇公主腹内将其制服,始借到宝扇。
京剧也有《芭蕉扇》一剧,又名《火焰山》或《白云洞》。

盗芭蕉扇/凤翔年画

白骨洞/凤翔年画
唐僧取经途中,三次遇到白骨精分别装扮成少女、老妇等的骚扰。白骨精企图吃唐僧肉。
唐僧愚昧阻止孙悟空消灭白骨精时,总是这样说:“佛门弟子慈悲为本,就是妖怪,也要劝它回心转意。”
“美猴王激走猪八戒”,使白骨精疏于防范;孙悟空化做金蟾老妖,哄骗白骨精主动交待了三次变化戏弄唐僧,致使唐僧赶走了孙悟空的经过,终于使唐僧在得知真相后悔悟过来。

通天河/凤翔年画
《通天河》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七回。
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边,无法渡过,又听说河妖索要童男童女。悟空、八戒为捉拿河妖,变成童男童女模样来到灵感庙。半夜河妖进庙,没能得手。
次日天降大雪,通天河封冻了。师徒四人急忙起程西行。走至河中央时,一声巨响,冰裂开一个大口,唐僧落水被河妖捉了去。
原来,此妖是南海莲花池中的金鱼。悟空请观音收走金鱼,通天河中的一只老乌龟赶来报恩,把师徒四人驮过了河。另一说是经过激战,孙悟空降服了龟精,最后唐僧驾着白龟,行过800里通天河界,继续去西天取经。

龙宫借宝/凤翔年画
《龙宫借宝》描绘花果山带领群猴操练武艺的猴王,因无称心的武器,便去东海龙宫借宝的故事。龙王许诺,如果猴王能拔出龙宫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就奉送给他。
龙宫借宝,名为借宝,其实就是拿。龙王吩咐抬出一杆九股叉来,悟空一用,放下道:“轻!轻!轻!又不称手!再乞另赐一件。”
龙王大惊,因为这叉已经是3600斤!又着提督、鲤总兵抬出一柄画杆方天戟。那戟有7200斤重。悟空一用,还是嫌轻。龙王害怕,说再也没了。
孙悟空最后拿到定海神针,重13500斤,不但用着称手,而且能大能小,于是悟空把它化作绣花针,藏在耳朵里,好不得意洋洋。

狮子洞/凤翔年画

狮子大洞/凤翔年画
孙悟空铲平了狮子洞,可哪知狮子怪的祖师老狮子怪出来报仇。这个魔王可遮天蔽日,瞬间乾坤挪移,掳走唐僧、八戒、沙僧和国王的三个儿子。凤翔年画《狮子洞》和《狮子大洞》表现的就是这一情景。

求真经/凤翔年画
《西游记》讲的主要是西天取经故事,很多戏剧表现《三藏取经》,往往是从《沙桥饯别》开始,这两幅年画直接表现了取经情节。
唐太宗弱冠将兵,戡定祸乱,身为天子,欲慰藉其死,须妥佑其魂,让生民得享太平幸福,而普施广大慈悲,只佛法有此能力。于是,太宗命高僧三藏(法名玄奘,俗家姓陈)涉重洋、渡大海,往释迦牟尼(如来佛祖)出身之处——俗称西天佛国(即今印度)者,求取大藏真经,冀他日回华,用以奉诵礼拜,超度遭劫之鬼。
对此,太宗十分郑重,率领群臣亲自送出国门,设宴于沙桥为之饯别。而三藏亦一脸虔诚,遵旨上路。对此,《西游记》小说中进行了详细描述。

六月量(晾)经/凤翔年画
《西游记》第九九回记录了唐僧师徒取经的最后一难。师徒四人从雷音寺取经后返回大唐,路过通天河。白鼋在驮他们渡河时,闻知他们未办理以前所托之事,一气之下把他们抛在河中,师徒四人抢得落水经书在石头上晾晒。此石后被称为“晒经石”。

一百单八将之一/平度年画

一百单八将之二/平度年画

一百单八将之三/平度年画

一百单八将之四/平度年画
《水浒传》的故事源于北宋末年的宋江起义。其事在《宋史》之《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以及其他一些史料中有简略的记载,大致情节是:以宋江为首的这支武装有首领三十六人,一度“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撄其锋”,后在海州被张叔夜击溃。
《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通过成功塑造鲁智深、李逵、武松、林冲、阮小七等一批英雄人物,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悲壮画卷,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景阳岗武松打虎/桃花坞年画
武松打虎是《水浒传》中精彩的情节。“三碗不过岗”,武松在小酒店里喝了十八海碗,不顾店家的阻劝,径自踉跄着上景阳岗。
山上林柏森森,雾霭沉沉,武松醉了,就仰身倒在一块青石上,透过密林看天,云隙间的月清冷阴肃,更衬出夜的寒瑟。突然,一只吊睛白虎扑过来,居然被武松打死。年画《景阳岗武松打虎》表现的就是打虎这一情景。

孙二娘/绵竹年画
孙二娘别号“地壮星母夜叉”,是《水浒传》中的重要女性人物,人称“梁山妖艳第一”。
在《水浒传》中,孙二娘是张青的妻子,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酒店卖人肉。武松被发配到孟州路过十字坡,险遭孙二娘的毒手。武松假装喝醉酒捉住了孙二娘,张青求饶,武松遂与张青、孙二娘夫妇相识。孙二娘后来跟随张青上了梁山,主持梁山泊西山酒店,迎来送往,打探消息,是梁山第一百零三条好汉,随宋江征讨方腊时,孙二娘阵亡。

镇三山黄信/绵竹年画
黄信是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之一,原是青州知府慕容彦手下的兵马都督,一身好武艺,因管辖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人称“镇三山黄信”。
《水浒传》中,清风寨刘高捉了宋江,黄信来提犯人,又设计捉了花荣,押往青州时被燕顺、王英、郑天寿围住,黄信打不过逃走。秦明被捉投降后,劝说黄信也投了宋江,后黄信成为梁山马军小彪将兼远探出哨头领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