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渊澄取映
鄢福初
没有一种艺术更能像书法一样,与一条大河的气象和神韵如此的吻合,共生共长!比如湘江。
让湘江流进文明时代的暂且就说是《楚辞》吧,湘江自与屈原文心的波澜壮阔、深不可测相呼吸,相激荡,那片天水之间便永恒的飞扬着湘君、湘夫人缠绵悱恻的爱恋,仿佛是神的居所。流观同时期的楚简帛书,飘逸古风绵邈,弥漫着一股楚骚灵性特有的气息。流寓湖湘十年的唐人刘禹锡说:“潇湘间无土山,无浊水,民乘是气,往往清慧而文。”这“文”正是屈贾文气,正是潇湘文心!湖湘书家在唐代将楷书与草书同时推向极致,无论精严还是激越的线性仍不过一一自此清慧文心而出。宋以后,随着岳麓书院的建立,一代一代江畔读书求道的人顺便在湖湘书风里注入理学气度,日渐从容有节,特立独行的精神却始终不变。故明袁中道借为湘中诗人周伯孔作品写序而大为感叹:“湘水澄碧,赤岸若霞,石子若樗蒲,此《骚》材所从出也。其中孕灵育秀,宜有慧人生焉。其人皆能不守故常,而独出新机者。有首为变者出,则不惮世之毁誉是非而褰裳从之矣!”总之,千里湘水,此《骚》材所从出也,此湖湘书风所从出也;千年以往,一代一代褰裳涉湘的人赋予了湘江卓尔不群的文化品格 ,湘江也成就了无数的慧人文心。那不守故常、不惮世之毁誉是非、而独出新机的品性,于书法最易显见明了,欧阳询、怀素、何绍基、曾国藩、齐白石、毛泽东都是明证!
眼前这套丛书收录的是当代湖湘二十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出生的名家书法作品,相对而言,他们求学的时代经济凋敝 ,物质稀缺,文化断裂,百废待兴,湖湘书法是略显沉滞的,当他们的艺术生命将进入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境地时,无疑,随着新资料的发现与当下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书法艺术观念正在发生巨变,无论如何,他们的资历,他们的才情,毕竟代表了湖南一个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准,湖南省书法院组织编辑这套作品集意在积累,意在传承,况且古人所示通会者,非在笔墨,非在图式,却总在人格、气质、学问、修养、见识、品位诸方面见得通透,他们的取舍与得失,因为亲近,因为熟悉,对当下湖湘书坛年轻一代尤具参照价值。至于他们所承载的时代信息与历史意义,自有后人评说。
湘江一如既往地清深、明澈,两岸的景色一如既往地鲜艳、动人,而人事一如既往的寂寞。沈曾植说:“书家本有土断”,越过琐碎的点画、结体、流派之类,一定会有一条江,你一回头,你就明白一方法书的出处与德性。我们每个人身上涌动的又何尝不是一条枝蔓丛生的江河,同样映照着一方山水,映照着一代代文心的智慧累积和传承。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湖湘先贤书道精神日夜汤汤流经每一个后人心头,有如湘水般清慧澄净,清澈照人,我们唯有以此为鉴,并在先贤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德行,代代相传。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