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随想
文 / 陈羲明
● 书法非画,却纳储画之魂魄;
书法非乐,却流动乐之旋律;
书法非舞,却飘洒舞之姿韵。
书法非建筑,却藏其结构;
书法非搏击,却蕴其腾挪;
书法非气功,却含其玄妙;
书法非诗歌,却得其韵味。
书法非儒学,却合其中庸之道;
书法非禅学,却达其空色之性;
书法非道学,却通其阴阳之理。
书法非人物,却具备精气神;
书法非造物主,却囊括天地八荒之万千气象。
● 大道踏于荒,大厦起于基,大师始于徒。
● 学书,尤须博闻广见。而后,取舍碑帖或书体风格。继之,乐在读临传统,喜在点滴消化。精于技,积于习,求于道,终就独自面貌。此即成家便途也。
● 不管碑帖融合,亦或任意几个学习模板之融合,都要避免生搬硬套、融而不和有如夹生饭。
● 艺术作品有高下、雅俗之辨,外在技术锤炼,内在心性修为。
● 艺术个性奇在独一无二;艺术变化妙在和而不同;艺术创造神在天人合一。
● 无巧不为书,无奇不成艺,无我不为创,无古不言新。
● 中国书法元素,不过点、线、面、黑、白、红而已。原本简单之形色一经交织,即变得复杂难控,极易杂乱无章或单调乏味。若要气韵生动、浑然天成,定要在笔头功夫与才学识见上倾心尽力。
● 余以为,哲学是智者对宇宙万物之理性归纳,书法则是书家对宇宙万物之抽象演绎。
● 古往今来,真艺术家,是以人格之修为与作品之高雅而受人敬仰。否则,难以经受历史淘砺。
● 论阅历胸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也;论技巧功夫,庖丁解牛技进乎道是也。能合二而一者,方可成大器。
● 真正意义之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必具文化品格、创造品格和自然品格。品,即质量,是内容;格,即格调,是形式。
● 打破意味着重建,成熟意味着死亡。
● 当我们对大千世界举以欣赏之眼光,活力无处不在,个性无处不在,美妙无处不在,艺术无处不在,万物皆以各自方式创造各自艺术。
● 即使大书法家,也不是一提笔就能写出好作品。写出好作品,需得勤奋、天分、缘分、气氛之助。
● 中国书画贵在传承中创新,既要有传统之古法古意,又要有时代之新意新法,泥古不化不足论,惟新无古也不足观。
● 我们现在碑帖看得多且学得杂,而文化涵养、综合素养低弱,此即难成大家大师以至巨匠之原因。
● 艺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天使赐与创造和成功的快乐,魔鬼投下困惑与失败的痛苦。艺术家的生活可谓一半在天堂,一半在地狱。
● 不认真苦学传统书法的聪明人,成不了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认真苦学传统书法而一成不变的匠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家。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家,传统功力必扎实,感悟能力必敏慧,创新动力必恒久。
● 想尊古却不今不古,想自我却不我不他,想另类却不伦不类,是书法艺术创作的常见病。对时风一味追随的背后是奴性;对传统盲目服从的背后也是奴性。
● 书法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深谙书道者便可观赏到既古且新之无限风景。
● 只有以生命之真情去创造,才能创造有真情之生命。
● 从俗之作,追捧者众;曲高之作,激赏与诋毁者皆寡。翻阅古帖、旧文,我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