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行者陈羲明

文化行者陈羲明

文 / 刘晓庆

行者,最早专指行脚乞食修苦行的头陀僧人,后来泛指所有修行佛道的人。被大家熟知的文学形象有行者武松,孙行者孙悟空。行者二字放在陈羲明身上正合适,因为他早早皈依了中国文化,正式拜了道家、儒家、释家三位师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三缘堂”,并在2007年创办了湖南省六合国学书院。他用大半辈子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书法中修行,而且会继续乐此不疲地走下去。

行者是寂寞的,文化行者也是。陈羲明在一次游学活动中讲传统文化,意犹未尽时突然发问:这群山看着既高且深,山上有兰草吗?

当地的陪同人员回答:有。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上山寻兰。最终,又两手空空地下山,感慨长得像兰草的到处都是,但没有找到一颗真正的兰草。

回到长沙后,想起传统文化日薄西山,儒门师父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如那暗自芬芳的深谷幽兰,却一生颠沛,终了时依然寄人篱下、身无半文,痛心写下一首《飞天山寻兰》:

遍找飞天不见兰,形同此物四围张。

悠悠万壑空流彩,过客无人道暗香。

如今党中央重视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儒门师父的在天之灵大概可以得到一些告慰了。

陈羲明在书法修习的岁月里,行遍全国各地,较早地接触到各类博物馆负责人,及古董、文玩的私人收藏家。结交了不少专家和同好,见了不少珍品,也遇到过许多仿古做旧的赝品,眼界大为开阔。他常说,很多文化密码藏在古器物中,把玩、鉴赏古器物,是他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林林总总的古董文玩中,他较为偏爱高古玉。

常言道:玉者,君子之器也。对儒家“四书”有过深入学习,且颇有心得的陈羲明说,君子之器就是儒家思想的象征物。而古玉器上被岁月镌刻下的痕迹,无论是光泽温婉亦或是浑朴无华,总能藏储一份历史的厚重感,也更容易让他触摸到古人遗留的余温。

随着眼力日益独到,陈羲明的藏品也日渐丰富起来。在收到一枚高古玉琮后,天天把玩,爱不释手。这枚内圆外方的筒型玉器,是古人用于祭祀神祇的礼器。联系之前收到的一枚圆形玉璧,也是用于祭祀的礼器。 璧祭天,琮礼地,齐全了!

一高兴,写下一幅联:

圆璧无心能问帝;

方琮有眼可通灵。

这个“帝”,是中国文化的“上帝”“天帝”或“天”。端详这两件东西,彷佛能看到古人敬奉天地的虔诚,收藏的乐趣在陈羲明这里可以无限放大,因为文化起着催化作用。

人们常说“玩物丧志”,陈羲明却说“玩物未必丧志”。何以见得?其实,今人和古人的话语环境不同了。古人那里,书籍印刷成本高,传播不易,知识的获取难度大,时间相对今人更显得稀有而珍贵,的确没有“玩”的时间。如今正好相反,获取知识很便捷,获得智慧却变得遥远。陈羲明的“玩”是在养闲心,让时间慢下来,让心静下来。有位哲人说得好—把心沉下来,静下来,抛开世俗功利,离智慧就不远了。

在三教经典和各式各样的文玩堆里开启沉浸模式的陈羲明,获得了海量的文化养分,不断滋补他的书法艺术,日久天长,似有古人技道同修之妙。篆、隶、真、行、草五体兼顾,且各具风姿,既得古人神髓,又有鲜明的个人印记,既古且新。即便已到花甲之年,陈羲明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让不少深谙书道艰辛的名宿大家啧啧称奇。

陈羲明在传统文化中徜徉,不忘把得到的教给别人。除了受邀在全国各地讲学,还常年在长沙太平老街的三缘堂工作室带学生和弟子。在这里,他传授五体书法,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多年来提炼的“逢二则变”创作心法、以及“书如其时”创作理念捧出来,并在用笔、结字、章法的实际问题上,把这些心法、理念细细掰开碾碎了给你看。

这份授人以渔的快乐,难以言喻。

坐在三缘堂这座古老的木屋楼上,陈羲明望着窗外相伴了十数春秋、挺然而立的大树,听着不知疲倦的蝉鸣,俯瞰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心念一动,写幅联吧!

一树明心蝉自在;

半楼隐市我逍遥。

古人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在陈羲明心里,隐或不隐都不该是刻意的,能否逍遥,只在人心。清茶下肚,首尾通畅;虫鸣入耳,如闻禅机。

书法创作与教学是陈羲明的日常。但在他心里,还藏着两个鲜为人知的问号,并且一直努力想解开它。

为什么人们在富裕后依然得不到快乐?有知识后依然得不到解脱?

怀着这种思考,陈羲明在海南讲学时写下一首无题诗:

茏葱热带林,曲径未曾窥。

刹那风雷动,须臾天地灰。

树张如网漏,雨泻若珠摧。

但恨茅屋小,行人哪处归?

海南多雨,热带林区的晴雨转换更是如两岁稚童的脸—说变就变。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和匆忙避雨的人群。他只恨茅屋太小,不能给那么多人提供遮风挡雨的地方。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索,他找到了一个关键字—“家”。也许这就是答案。

往大了看,家是构成社会的最小组织单元,每一个家庭的健康运行,是维系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基础。而且,中国人自古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情怀,有家才有国,家兴则国兴。

往小了看,家是人生起点,身体发肤养成于此,品格心性形成于此;家也是人生加油站,累了在此休养调息,受挫了在此避风遮雨。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百姓,无不需要一个温馨、牢固的家来作后盾。

陈羲明是一个想好了就会去行动的人。他率先提出了“家文化”理念,并且策划、实施以“家文化”为主题的、面向全国征稿的书画作品展览。

2015年,“第一回·家文化主题书画作品展”成功举办。

2018年,“第二回·中国家文化孝主题书法作品展”隆重举办,并做了一次巡展。

与之同时,领衔编撰《家家手册》,旨在为万千家庭打造一本常备工具书。这本书像一位管家翁,“不需要时,绝不打扰你;需要时,他总能给你最贴心的帮助。”

力行正道一生少;

得悟奇书半部多。

这是陈羲明数年前撰的一幅联,从这短短十四个字不难看出他的宏大志愿和学以致用的读书主张。读懂了这十四个字,也就不难理解他这几年来致力于家文化体系建设的原动力。

行者能远,所秉者信念。

一个信念坚定的文化行者,必然会是陈羲明的另一个重要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