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学古,几乎是我艺术人生的日常。

大约10年前,师兄张旭光曾经为我写了一篇短文《古典的现代审美》。大意指我在对古人碑帖的学习上下了不少功夫,在创作上也有一些自己的探索。我把这篇文字看作是一种鼓励。

我至今仍然觉得,书法传承古人是必然的,而创新出成果是偶然的。历代书法有建树者,无不立基于一家,而后广泛吸收艺术养分,在学习模板上有一个面的拓展,最后才能在机缘巧合下自成面目。

去年,湖南省书法院和荣宝斋共同策划“湖南省书法院书法成果推广项目”的汇报展,并出版一套作品集,嘱我创作其中一辑,自当欣然领命。

在本书作品的创作体式上,尽量兼顾大篆、小篆、简帛、隶书、魏楷、唐楷、小楷、行书、章草、小草、狂草这几个书体大类,每个类别遴选两到三块(篇)碑帖进行意临或实临,然后以此风格进行创作。累计下来约有一百二三十件。后来几经筛选,也考虑篇幅不宜过多,最终只留下了十之六七。写诸种体式与风格,既是源于博采众长的学书理念,更是平素学与教的真实反映。

从临帖到创作,从篆隶到楷行草,这个过程,如同回到过去,把曾经走过的路认认真真再走一遍。这样做,既是致敬经典,也是人生一甲子后的自我检阅。

至于章法形式,则力求不重样,这本是我惯常的艺术方式,也是“逢二则变”的知行合一,一并与大家交流切磋,笃请书法同道批评指正。

是以为记。

庚子正月初九

陈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