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社江的由来

礼社江的由来

红土坡镇位于悠悠流淌之红河源头的礼社江畔,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物产资源丰富,东与楚雄市树苴乡接壤,西与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毗邻,北与一街乡、罗武庄乡相连,东南与五顶山乡和马街镇隔江相望,一衣带水,礼社江大桥横跨南北,是贯通江迤江外的重要枢纽。

1986年10月被冲毁的礼社江桥

绕镜而过的礼社江发源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北部一个叫“额骨阿宝”的地方,当地彝语意为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父亲,即一条弯弯曲曲流淌着的父亲河。据史料记载,古代巍山是南诏国都和蒙化府地,辖区遍及整个红河流域,因南诏和唐王朝的关系,所以礼仪之风十分盛行,故江水被赐名为“礼社江”。红土坡镇的地形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山”(龙潭山、打卦山、烧香寺山)、“四箐”(龙潭山大箐、大德郎大箐、法郎大箐、起岔垮大箐),东高西低,好似一个倒立的三角形。境内的烧香寺山海拔2861.18米,为南华县最高点,海拔最低点位于起岔垮村委会的杨家窝铺,海拔1066米,海拔相对高差1795.18米。“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独特的立体气候将红土坡分为炎热河谷带、温暖半山带、冷凉带、高寒带四类地区。因气候差异明显,故全镇产业结构和发展重点各异。在冷凉和高寒的高海拔地区以种植金银花、白及、重楼、黄精、当归等中药材为主;而温暖半山地段在种植和培育烤烟、核桃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逐渐发展肉牛、生猪、黑山羊等养殖业;在低热河谷地带则以发展甘蔗、花生、柑橘、杧果、西瓜、花椒、冬早瓜果蔬菜等种植业为主。

1988年建成沿用至今的礼社江桥

红土坡境内居住有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五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3.3%,其中彝族人口就占20.2%,彝族主要聚集在依黑么村委会的梳头山、石洞寺等一带的高寒地区自然村落。据彝文文献记载,由彝族始祖笃慕主持,将其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为一联盟的形式,向着一个方向迁徙拓疆,繁衍生息,史称“六祖分支”,是彝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开奔勒笃”是多年来流传于哀牢山中部彝族地区的一种极为古老的叙说“六祖分支”的民间祭祀歌舞,当地人称之为“六祖古歌”。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目前这种远古的祭祀歌舞在大部分彝族聚集地区已失传,而在红土坡镇依黑么村委会梳头山一带的彝族村落却奇迹般地至今还传承着这种古老的祭祀歌舞,这是彝剧始祖的完美保存和沿袭,实属难能可得,弥足珍贵。红土坡镇的“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歌舞于201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并列入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它的成功申遗,既是红土坡镇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镇乃至全县对外宣传的一张亮丽名片。

自古因山高、坡陡、箐深、土壤棕红而得名的红土坡,又名小马街。古时乡村集镇赶集日基本上都是按属相轮转,有些地方甚至直接用属相来命名集镇,比如马街、兔街、牛街、羊街等等。因马街和红土坡都是属马日赶集,故马街和红土坡等江迤江外一带的百姓以及货郎们为便于区分,习惯性地将马街称为大马街,将红土坡称为小马街,这种民间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礼社江与一街河交汇

山中云雾

红土坡境内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奇故事和历史文化遗迹众多,既是原生态歌舞的海洋,又是彝族刺绣的故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摇篮。2019年11月,红土坡境内的大旭宇村委会三井水村民小组村民,知名的跳歌唱调子能手杨凤被认定为云南省原生态“阿苏者”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并创建了南华县首个“阿苏者跳歌调”传习所;龙潭山村委会葫芦口村民小组村民,知名的彝族刺绣能手丁兰英被认定为云南省彝族服饰刺绣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并建成了南华县首个“彝乡名匠”工作室——南华七彩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丁兰英彝乡名匠工作室”,该工作室是楚雄州首批县市一级仅有的两个工作室之一。

从云南省地图上看,礼社江位于云南中部,发源地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明史·地理志》元江军民府:“东南有元江,亦曰礼社江,东南入纳楼茶甸长官司界。”《明·云南志》:“元江,元名礼社江,一名元江。”“澧社渔歌”是“元江古八景”之一,“澧社”,也称礼社,即礼社江,今称元江,这一景描绘的是古代元江两岸各族群众一边打鱼、一边唱歌的动人场景。

插下希望的苗

礼社江源头,即红河之源头——“额骨阿宝”,在当地彝话里“额”为水之意,“骨”为弯弯曲曲,“阿宝”是父亲的同义语,故“额骨阿宝”连起来就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的父亲。很多的河流都被称为某一个地方的母亲河,因为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如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红河不是,它从源头一开始就被称为父亲河,一条弯弯曲曲流淌的父亲河。

礼社江畔

远眺红土坡

红土坡镇,坐落在奇山秀水之中,晨雾云海升起,远古的红土地上,村庄炊烟缭绕,宁静动人。祖国西南大河之一的红河上游礼社江向南奔流,沿岸群山巍峨,世代更替,岁岁年年。

红土坡境内的礼社江水是热情的、奔放的,一路南下依次有龙潭山大箐、明么大箐、簪花大箐、白虎山大箐、大德郎大箐、法郎大箐、起岔垮大箐分别注入,过境长度约30千米。

从云南水文地理图看,礼社江属红河水系,发源地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城北部,河源海拔为2650米,全长282.2千米,天然落差2045米,平均坡降为7.25‰。河流经大理州弥渡县流至南华县,接纳鹿鸣河,再过楚雄州西南部,进入双柏县境,又称石羊河,至与玉溪市新平县的边界接纳绿汁江后,先称嘎洒江,后称漠沙江,入玉溪市元江县境始称元江。元江流经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石屏县、元阳县、建水县边界,个旧市中部,金平县、河口县纳南溪河出境,进入越南,出境后被称为红河,之后经北部湾流入南海,在下游段形成美丽富饶的红河三角洲。

从云南整体地形图看,展开彩云之南的壮丽画卷,一条彩带将云岭大地从中部一分为二,那就是魅力的红河,此乃云南省重要的地理标志性界线。红河处于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地理特征形成海拔高度达2000米的深山大峡谷,在元(江)磨(黑)高速公路上,有着世界第一高桥的雄壮奇观,公路距江面垂直高度有168米,是世界上同类桥梁中最宏伟壮观的桥梁之一。同时,红河河谷也是云南省最炎热的地带之一,年平均温度高达30℃以上,红河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河口县出境处(流入越南),江面海拔仅为76.4米,为云南省最低点。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龙脖子链子桥

红河,是一条跨国际的大河流。源头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与巍山县交界处,哀牢山脉最北端的主脊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密鹿么村大花盘西北角龙虎山山箐,一个叫“额骨阿宝”的地方。“额骨阿宝”是云南哀牢山山脉的脉头,也是世界屋脊横断山山脉的脉尾,是云南少数民族多民族聚居地区之一。红河源头“额骨阿宝”居住的彝族、白族、傈僳族是世代居住在哀牢山山脉22个云南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

据了解,在红河源头的“额骨阿宝”,当地彝族同胞们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每年都会组织祭祀龙王活动,以答谢龙王赐予的风调雨顺,同时祈求红河之水滔滔不绝,世世代代滋润并灌溉着整个红河流域。

红河,谐音即“红火”,含义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红河,“红”字点出了云南红土高原流域地貌的典型特征,就像黄河之所以叫作“黄河”,乃为黄土高原孕育之故,红河则是红土高原孕育而出的一条不寻常的河流。

红河源,从峻峭的哀牢山之巅的一滴滴清泉汇集成河流,然后经峡谷流入巍山盆地落马处以下称西河,沿西河下游出巍山川尾以下的河称巍山河,河流到这里,与发源并环绕着巍宝山的五道河交汇,经过一个大圆形包围圈后向东南方向流出巍山境外,出巍山县境以后称礼社江。

江桥逸事

礼社江的由来与文献名邦的大理文化渊源息息相关。礼社江是元江上游河段的名称,干流流经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弥渡县、南华县、楚雄州、双柏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至三江口与绿汁江汇集后,始称元江,即今红河在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一段,元代以来即称元江。《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南郡“蜻蛉县,有盐官,濮水出”。《汉志》云“仆水至来唯(今新平县、元江县一带)入劳”,劳水再下东至麇伶(今越南河内一带)入海。汉代文献把云南境内的礼社江、元江称为“濮水”,是因为它流经“濮人”居住的地区而得名。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汉志》“秦县牛兰山,即水所出,南至双柏入仆”,“即水”为今源自武定县经禄丰县注入礼社江的绿汁江,“濮水”(仆水)为礼社江。礼社江自古既称“濮水”,说明该流域自古便为“濮人”所居住,朱希祖在《云南濮族考》中称“余谓濮族因仆水而得名,不如谓仆水因濮族而得名,犹僰道因僰族而得名也”。濮水可能就是因彝族支系“罗罗濮”之先民在此居住而得名。礼社江流域的“罗罗濮”彝族中,有其先祖“俄罗濮”在当地教民种地、养畜、狩猎并亲自移山逐石的生动传说,这一传说中的“移山逐石”部分充满着神话色彩,说明“罗罗濮”彝族支系较早时期就在此活动。蜀汉时,蜀军曾从礼社江源头的弥渡县、祥云县等地顺江而下,今礼社江岸的南华县马街镇地界有“诸葛营”村落,当地彝族中也有蜀军在此安营扎寨、屯田等诸多传说,传说内容具体而无神话色彩,故其更具真实性。阮元《云南通志稿》明确说:“濮水即礼社江。”

礼社江桥

大旭宇桥

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家、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足迹遍布明代设治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今天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他在云南游历考察时间长达一年零九个月,行程超过3000千米。现存的《徐霞客游记》全书约62.8万字,《滇游日记》就25万字之多,约占总字数的40%。徐霞客在云南的游历考察,足迹遍迹今天的昆明、大理等十多个地区(州、市)的46个县境。徐霞客的云南之游,又当数在大理的时日最久,游历的时间多达100余日,历经了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八个县(市),几乎游遍了这几个县(市)的名山胜景。崇祯十二年(1639年)八月十九日,徐霞客经蒙化(今巍山县)从隆庆关进入弥渡县。在一天半的游历时间里,他为弥渡县留下了960字的珍贵考察资料。这些资料,有的描写生动、细腻,有的考证严谨。进入弥渡县境,徐霞客写道:“十九日……又蹑脊东上二里,盘崖北转,忽北峡骈峙,路穿其中,即北来东度而南转之脊也,是为龙庆关。透峡,即随峡东坠,石骨嶙峋,半里,稍平。”徐霞客在弥渡考察了红河的上游礼社江:“是脊北自定西岭南下,东挟北崖、迷渡之水,为礼社江,南由定边县东而下元江;西界蒙化甸头之水,为阳江,南由定边县西而下澜沧,乃景东、威远、镇沅诸郡州之脉所由度者也。”

红河大峡谷,河床深窄,两岸陡峻,是哀牢山体红河断裂下切最深的部位。在这个大峡谷中最重大的意义在于,红河在此得到了红土高原大地对它的第一次盛大的着色,使它开始成为红河的“红”。

离开巍山县城,红河即进入到南涧县境内,它在这里接纳了南涧河和弥渡河两大支流的加入,然后到达东涌,即红河干流的中游礼社江之称谓的起点。至此,礼社江水开始向西南方向流淌,江水或汹涌湍急,似天河奔泻,或凝滞成潭,缓缓而过,澄碧如玉。一路往下,两岸峰崖沟壑壮观磅礴,时而峭壁林立,奇峰异石,宛如一幅幅腾动的古壁画,时而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山光水色,景色绮丽,颇具三峡风貌,有雄、奇、险、秀、幽、古之特色。

红土情深

三月的午后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末的十多年里,红河大峡谷中的南华县红土坡段,是红河干流生态破坏最为严重也是生态最不稳定的峡谷河段之一,当时这一带常年都会有泥石流爆发,每年几乎都会有一到两次的大泥石流冲到江中把礼社江河流拦腰阻断。峡谷两岸,几乎所有有水流的地方的山体都在被不断地撕裂、冲塌,最终形成强大的泥石流,甚至在不下雨的晴天也会出现泥石流爆发。苍凉的峡谷中布满了一道道大地的伤口,红土坡两岸原有的玫瑰色的红土积层,已经大片大片地被泥石流和雨水冲刷剥失,暴露出底层深处的黄土。裂口底部黄土层深处,含煤的黑色土层也被剥现,随着流失的红土、黄土向礼社江中倾泻,使红河概念中颜色的成分又一次十分显著。冲破大泥石流阻断的红河水,它奔腾的激流看上去一如翻滚的巧克力稠浆。如今回忆起来,还会令人阵阵恐惧,或是阵阵酸楚。

江桥故事

2019年1月26日建成的大旭宇桥

其实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红土坡的礼社江岸两边也曾覆盖着苍翠的松树林和橄榄树等杂木林,红颜色的山土深厚而宽广。特别是生长在江边杂木林中的木棉花,又名攀枝花,生命力极强,每逢阳春三月花开季节,灿若云霞,蔚为壮观,花红如血,硕大如杯的攀枝花,由于先长花芽再长叶芽,盛开时冬天落尽的叶片未全长出,远观好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燃烧、欢快跳跃的火苗,极有气势。而现如今,礼社江两岸已大部分光裸、暴露,甚至枯燥、褪色,略显得有些荒凉,尽管这些年来被破坏的生态已经得到较好的修复,但红色的地表上仍然只有些零星分布的红土块,默默展示着当年那动人的玫瑰色般的股股殷红。

红河源头的礼社江水经巍山、南涧、弥渡转向西南向,再往东北流入到南华县红土坡境内的大岔河村脚下,与一街河汇合后,以一个90度的华丽大转身,掉头南奔而下,将南华县的山区六个乡镇划分为江迤、江外两个部分。礼社江以南的三个乡镇,即五顶山乡、马街镇、兔街镇为江迤;礼社江以北的三个乡镇,即红土坡镇、罗武庄乡、一街乡为江外。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小调:“江迤挖瓢江外卖,江迤漂到江外来。”既反映出礼社江的特殊地理区位,又折射出在礼社江一带生活的人们,地域情怀因江而划分得十分明晰。

据史料记载,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连接江迤江外重要枢纽的礼社江之上,一直没有稳固的桥梁,只有偶尔用木头搭起的简易木头桥,供行人勉强通过,木头桥时常被江水冲毁,一到雨季,江迤江外便无法往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6月,第一座连接江迤江外的跨江大桥——礼社江大桥才修建完成,桥长52米、宽4米、高7米,为六孔石礅木面的人行驿道桥,桥两边设有木护栏,1958年在桥面上加盖了瓦顶。二十年后的1975年初,礼社江跨江大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板梁桥面,原有桥台加高1米,同时加固滚水坝和送水坎,使桥面扩宽到7米,长度增至64米,设计为公路桥。沿用十余年后,到1986年9月初,因礼社江一带数日连降大暴雨,江水迅速猛涨,水位离桥面仅有数毫米,随即桥身被江水冲垮,交通中断。9月12日至10月2日紧急组织抢修,在原桥台上架设了一座长为75米、宽2.5米,负荷为1吨的索道桥。10月8日,礼社江一带再次续降暴雨,江水再度暴涨,索道桥又被江水冲毁,且原来56米宽的河床亦因江水暴涨而冲扩展到150余米,礼社江大桥又一次被彻彻底底地冲毁。沿用至今的礼社江大桥,是1986年10月被冲毁后,于1986年12月5日至1988年7月20日,按照新型桥梁设计的建桥方案,重新修建的空腹悬链式永久性石拱桥。当时的设计荷载负重为汽车20吨,桥身长151.65米,桥面宽8.5米,中孔跨径50.65米,设有东西两岸边孔各两个,跨径均为20米,总投资为154.9万元。新设计修建的礼社江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后,主桥气势恢宏,为当时乃至现如今楚雄州境内最长的公路桥和最大的跨径石拱桥。

喜庆的通车典礼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过中华民族的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之上。随着新时代开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面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来之际,红土坡当地群众,特别是大旭宇村村民多年来的一个夙愿得到实现,即礼社江与一街河交汇处,一街河之上新建的大旭宇跨江大桥于2019年1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该大桥是大旭宇村委会9个村民小组342户1306人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大桥于2018年2月开工建设,桥梁跨径长240米,桥面净宽8.5米,桥高18米,设计时速为20千米,地震烈度为8级设防,总投资1444万元。长期以来,蜿蜒的一街河一直阻挡着大旭宇村委会群众的出行步伐,“过河难”是该村委会村民们急待解决的棘手难题。当地群众前往镇政府办事或赶集日出行赶集等,都得蹚水而过,遇上雨季河水上涨便无法出行,只能隔河等候河水退去方能出行。滔滔流淌的河水不仅影响着一代代大旭宇村民们的正常出行,同时还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更阻碍着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一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几代大旭宇人的梦想,多少村民们的渴望,终于在习近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中变成了现实。通车典礼当天,虽然烈日下的礼社江河谷热浪翻滚,但当地村民们高涨的热情似乎比河谷的温度还要高,大旭宇跨江大桥上彩旗飘飘,桥面上铺满着绿绿的青松毛,千余名当地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一大早就赶来到大旭宇跨江大桥之上,弹起琴弦,尽情地跳着欢快的民族歌舞,一派喜气洋洋的幸福场景。

礼社江跨江大桥与大旭宇跨江大桥并排同跨南北,一条通堑至中国黑冠长臂猿之乡——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条通堑至小河淌水的故乡——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悠悠流淌的礼社江水经年不息,静静地滋养着两岸勤劳善良的哀牢儿女,亦交织着古朴醇厚的无限民风民情。

两桥跨南北

转身南下的父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