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坡往昔

红土坡往昔

自古因山高、坡陡、箐深、土壤棕红而得名的红土坡,境内物产资源丰富,石灰岩等矿产资源储量多,无烟煤、铁矿、铜矿曾经有过开采,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历来商贾云集,是大理州弥渡县和祥云县一带的货郎们经常往来进行物资交流贸易的山区集镇地之一。

一山、一水、一木,一段历史一段情,一处处弥足珍贵的岁月印记,留下了多少代人的记忆,一个又一个色彩浓郁的民间传奇故事,在一层层神秘面纱的笼罩下,世代传递着礼社江畔哀牢儿女最深的情愫。

世纪初的小镇一角

地处礼社江畔的红土坡镇,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傈僳族五个民族,镇政府驻地明么村委会,海拔1654米,距南华县城115千米。地势北宽南窄,呈倒立三角地形,东高西低,东面与楚雄市树苴乡接壤,南面与五顶山乡和马街镇隔江相望,西面与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毗邻,北面与一街乡、罗武庄乡相连接。辖国土面积168.1平方千米,东西宽15千米,南北长23千米。

红土坡境内的山脉属龙潭山脉支系,主要山峰有龙潭山、打卦山、烧香寺山。全县海拔最高的烧香寺山,自古便建有庙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附近的善男信女都会上山烧香,赶庙会,甚是热闹。1956年哀牢彝雄李文学起义期间曾在此安营扎寨,至今林中古战场痕迹清晰可辨,故又名营盘山。境内石灰岩等储量丰富,铁矿、铜矿曾有过土法开采,咪拉山、大德郎、簪花、龙潭山、法郎一带盛产无烟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曾大量开采,年产超过八百万吨,煤矿曾销往楚雄、攀枝花等州内外。野生动物主要有獐、猴、羚、麂子、野猪、孔雀、白鹏、花鸡等,植物主要有青松、杉松、华山松、红豆杉、栗木及其他杂木等。气候类型属立体气候,年均降雨量约八百毫米,最热月份是五月,最冷月份是十二月,无霜期八月有余,初霜期为十一月,西北风为主导风,风速每秒约两米。

生机勃勃

茁壮成长

静静的暖冬

全镇土壤分棕壤土、黄棕壤土、红壤土、紫色土、冲积土、水稻土六类,其中红土坡村三分之二为红壤土和红棕壤土,故而名副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红土坡还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区域,追溯历代建制沿革,民国末期时为玉屏乡,解放初期则隶属于一街区(大旭宇乡大凹子村隶属于马街区)。新中国成立前,建制区是在不足10平方米的山神庙里办公,直到1970年建“建设公社”时,才新建58间楼房,后增建6间平房,占地990平方米。其历史沿革,大致是从“建设公社”开始:即,1970年由一街区和马街区划出部分大队和村落,新建“建设公社”,建设公社辖有起岔垮、法郎、大德郎、簪花、龙潭山、罗纳里、明么、大旭宇、红旗、牛丛、力苴、密高、柳德、阿鸟、新村共15个大队;1973年时,建设公社的部分大队和村落划归新增设的五顶山公社和罗武庄公社,建设公社正式改名为“红土坡公社”,红土坡公社辖有起岔垮、法郎、大德郎、咪拉山、簪花、玉屏庵、明么、大岔河、大旭宇、山尾、罗纳里、龙潭山、向阳共13个大队;1984年4月,南华县设区建乡,“红土坡公社”改名为“红土坡区公所”,红土坡区公所辖起岔垮、法郎、大德郎、咪拉山、簪花、明么、大旭宇、山尾、罗纳里、龙潭山、依黑么共11个乡,原来的大岔河大队并入大旭宇乡,玉屏庵大队并入簪花乡;1988年1月,南华县撤区建乡,成立“红土坡乡政府”,11个乡改为11个村公所;2000年5月,村级体制改革,村公所更名为村民委员会。红土坡乡政府辖11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12月3日,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红土坡镇”,2002年1月28日“红土坡镇”正式挂牌,红土坡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不变;2004年,按照国务院精简机构之精神,红土坡镇撤销咪拉山村民委员会并入大德郎村民委员会,红土坡镇政府辖起岔垮、法郎、大德郎、簪花、明么、大旭宇、山尾、罗纳里、龙潭山、依黑么共10个村民委员会至今。

红土坡因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自古商贾云集,民风淳朴,贸易物资交易市场繁荣。人背马驮或肩挑担子,沿村(街)叫卖日常生活用品或补锅换盆的货郎随处可见,货郎们大多来自邻近周边各地,数大理州祥云县、弥渡县一带的最多。他们从一街、罗武庄、红土坡等地一路叫卖来又一路返回,时常哪里日落就在哪里歇脚。他们常歇息于路边农户家中,与农户们同吃同住,淳朴善良的农户一般都不会要钱,他们便赠予农户们所必需之日常用品或收购农户们将要售卖的物品以做交换,也有的帮助农户补锅、补盆,修理日杂用品之类的,久而久之,相互相处似亲戚一般。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随着道路交通越来越便利,商品流通速度加快,货郎们已逐渐在南华乡村消失,但货郎们结下的“亲戚”仍有往来走动的。

红土新韵

红土坡有着另外一个称呼,即小马街。因地理区位和立体气候优势,历来农副产品(辣椒、花生、甘蔗、西红柿、苦瓜、黄瓜等)种植众多,特别是冬早蔬菜和热带水果(香木瓜、西瓜、土瓜、橘子、石榴等)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种植和售卖,故历来都人来人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古时乡村集镇赶集基本上都是按属相轮转,后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服务需求,赶集间隔时间更改为五天一轮,马街和红土坡赶集日仍然一致,阳历逢三逢八日为赶集日,即每月的三、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二十八日为赶集日。直至如今,礼社江沿岸一带,乃至江迤江外的百姓到红土坡赶集还习惯称之为到小马街赶集,这种民间称呼一直延续至今。

山路弯弯弯

红土坡,一个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地方,一个让24万各族儿女魂牵梦绕的故乡,一个让无数人向往的江边小镇。这里,一山一木皆传奇。从红土坡镇所辖行政村的地理位置看,除在西边的大旭宇村委会和在东边的依黑么村委会以外,其余村委会均逐一分布在龙潭山山脉以下的礼社江沿岸。为何这两个地方却划归南华县的红土坡镇所管辖呢?民间都有相关的传说和故事。

礼社江边橄榄

首先来看大旭宇村委会,距红土坡20千米,海拔高度1861米,它与红土坡镇政府隔江相望,左右背后均被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德苴乡所包围,如果不是提前了解镇情的外地人,谁也不会想到那块土地是红土坡镇所管辖的行政区域。为何这块与大理州弥渡县德苴乡相接壤,且离弥渡县城较南华县城近四分之三之多,美丽富饶的土地却划归南华所管辖?民间有着这样的传说故事。

长在树上的瓜

丰收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大旭宇村委会的扯郎村位于金宝山背面,此地段矿产资源丰富,民国初年就曾开采过铜矿,有个地名叫扯郎铜厂岩子亦因此而得名。相传,由于大旭宇矿产资源丰富,当时的弥渡县县长和南华县县长都想拥有这块宝地,各自都想千方百计地说服对方,但谁都没有充足的理由让对方退让,于是双方多次往来协商,但始终未果。

有一天,南华县县长来到红土坡视察,特意再次前往弥渡县登门协商大旭宇归属问题,弥渡县县长十分好客,宰牛上酒,热情款待。酒过三巡,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共识,即相互出一难题给对方解答,如果三天之内解答不了难题的一方,就得主动退让,放弃争执。因在弥渡地盘上协商此事,加之当时南诏礼仪之风盛行,故礼让远方的南华县先出难题。南华县县长捡起白天所宰杀之牛的两只牛角,让弥渡县县长分别掰直牛角。弥渡县县长捡起刚喝完的两个酒罐,让南华县县长把稍大点的酒罐放进稍小点的酒罐。就这样,弥渡县县长拿着牛角,掰了又掰,转了又转,牛角依然是弯弯的。南华县县长提着酒罐,转了又转,左比画、右比画,大酒罐怎么也装不进小酒罐。

岁月的痕迹

橘子熟了

大约过去了两三个时辰,只听见“砰”的一声响,南华县县长把稍大点的酒罐摔碎,得意扬扬地把碎片干干净净地捡起来,全部放进稍小点的酒罐里,然后把酒罐摆到弥渡县县长跟前。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弥渡县县长手里的两只牛角始终没有掰直,南华县县长却整天吃吃喝喝,睡睡转转,把大旭宇所辖的每个村落全部跑完了,并将村情民意等了解得清清楚楚。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弥渡县县长主动退让。就这样,大旭宇就归属楚雄州南华县,划归于红土坡镇所管辖至今。

在大旭宇境内有着这样的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三姑娘搏斗山。据传说,这里曾有一对夫妇育有三男三女,三个男孩出生后不久就全部夭折,父母痛心疾首。留下的三个女孩,依出生顺序取名之大姑娘、二姑娘、三姑娘。当时该村不但一贫如洗,而且还盗匪猖狂,时常有土匪盗贼来打家劫舍,民不聊生,苦不堪言,村民们的苦难日子常常是雪上加霜。后来,随着女孩子们慢慢长大,三个姑娘都无比聪明伶俐,特别是她们从小便立下誓言,总有一天要铲除土匪盗贼,守护村庄的安宁。于是,她们经常背着父母日思夜想,如何对战土匪盗贼,除暴安良,故因此而常被父母和邻居们误认为她们“不像姑娘样”,而遭到责骂。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大概到三位姑娘们十岁那年,她们发明创造出一种叫“吸水枪”的玩具,即用一个竹筒,一头留有竹节,在节头方用针插一个或者数个小孔,另一端用一根木棍绑上破布麻线团,插入竹筒形成推拉活塞,拉出活塞小孔会吸入水,推进木棍活塞小孔会射出水。有一天,她们得知晚上土匪盗贼将进村打劫,三位姑娘便秘密组织全村妇女做好搏斗准备。老奶奶们负责准备好生石灰水供姑娘们做搏斗“弹药”使用,中年及年轻妇女们迅速赶制出数百只“吸水枪”,全部抽吸满生石灰水备用,她们谋划着用“吸水枪”射出的“弹药”(生石灰水)烧坏土匪盗贼的眼睛。夜半三更,村头传来一声又一声犬吠,土匪盗贼已临近村落。全村妇女们一部分躲藏在村庄黑暗角落,一部分打扮得端庄秀丽,假装若无其事地在煤油灯下绣花做鞋,一群土匪盗贼步步逼近,陆续开始打家劫舍,妇女们纷纷拿出“吸水枪”向土匪盗贼脸部猛射,那生石灰水喷到土匪盗贼的眼里,就像挖了他们眼珠似的灼痛,于是便纷纷捂着脸撒腿就跑。后来听说盗匪的眼睛全部被生石灰水烧瞎。从那以后,盗贼土匪再也没来大旭宇打家劫舍,从此村庄安居乐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可不幸的是,没过三年,三个姑娘却因积劳成疾而相继逝去,家里留下孤苦伶仃的父母。伤心欲绝的父母便隔三岔五跑到三个姑娘坟前痛哭。忽然有一天,三位姑娘的坟墓消失不见,而在土匪盗贼曾经出没的地方却多了一座大山,这座大山正好严严实实地堵住了曾经土匪盗贼施暴的必经之路。后来全村百姓为了纪念这三个姑娘,就称这座山为三姑娘搏斗山。

礼社江边野生蜜蜂

野生蜂蜜

向阳村,位于红土坡镇的东北部,与楚雄市树苴乡接壤交界,占红土坡镇总人口20.2%的彝族群众大部分居住于此,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村落。向阳,当地彝语为依黑么,后改名为依黑么。这里森林茂密,林下资源无比丰富,是历代兵家争夺之要地。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奇故事,话说南华县令和楚雄县令为争夺依黑么这块要地,曾争吵得喋喋不休,谁都想拥有其管辖权。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甚至为此发生过口舌冲突。就此地争执,两县县令也曾多次坐拢磋商,但都未果。据说有次,两县县令商议决定下棋裁决,一局三盘,谁胜这块地盘就归谁管辖。可三盘下来,结果均为平局,胜负不分,问题仍旧没能得到解决。

再后来,数年过去。楚雄县某一任县令把此事上告知府。知府了解情况后,把两县县令召拢,想通过调解,妥善处理此事,还百姓安宁。可两位县令各道其理,知府亦无法定论,便决定随同两县令亲临当地实地察看了解,以合乎情理地解决争端。于是,知府随从两位县令前往依黑么,以定疑难。一天,三人来到一座山下,这座山山势陡峭峻拔,山尖直插云霄,故当地人称之为刀头山。站在山下往上眺望,即刻给人一种无比恐惧之感。当时恰逢雨季,脚下山水激流、汹涌澎湃、奔腾呼啸,湍急的水流迅猛地拍击着岸边石头,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让人心惊肉跳,毛骨悚然。半山腰上有一块平滑的石板,向着河心伸出,像一张方桌,看上去有摇摇欲坠之感。知府见状,心生一计,马上把两位县令叫到跟前,指着这座大山说:“你们谁能爬到半山腰那块石板上,这块土地就归谁管辖,从此另外一方不得强词夺理,依强霸恶,招惹事端!”

楚雄县令看了看那刀尖般的山峰,再看看那摇摇欲坠的石板和那湍急的河流,吓出一身冷汗。他绝望地摇摇头,又装模作样地点头,假装同意知府提议。

知府道:“你们谁先上去啊?”楚雄县令急忙说:“让镇南县令先上吧!”镇南县令虽然心里也十分恐惧,但他说:“可以,那就我先上去了!”

长河如虹

镇南县令翻身下马,绕过湍急的河流,冒着随时都会失足掉到河里被水冲走的危险,一步一步地在陡峭的石壁上攀爬,慢慢地向上爬啊爬……终于,他站到了半山腰那块石板上,镇静自若地用手指梳理着额头上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浸湿的凌乱的头发。知府对楚雄县令说:“该你上去了!”楚雄县令摇摇头,说:“我最近身体欠安,浑身无力,爬不上去!”知府瞅了他一眼,说:“君子无戏言,你上不去,那就是主动放弃这块土地的管辖权。向阳这块土地从此就归属镇南县管辖。今后楚雄县不得再与镇南县为此事发生任何争端,殃及百姓。”就这样,向阳(今依黑么)就归镇南管辖,即由红土坡所管辖至今。

九十年代的记忆

另据后人传,楚雄县令回去后不久便辞官隐居,从此隐姓埋名,不知去向。镇南县令却因惊吓过度,夜里梦见自己从悬空的石块之上掉进了万丈深渊而猛然惊醒,随即诱发心脏病溘然辞世。此地归属镇南县所管辖后,当地群众为纪念这位勇敢的县令,故将刀头山改名为梳头山,山下的村子也随之取名曰梳头山村。

在彝寨的大山深处,有着一种鸟,当地彝族人称之为“毒心哥哥鸟”。这种鸟,每逢春夏之交,无论夜晚有无月色,它总是会在彝寨旁的大青树上通宵达旦地号叫“毒心哥哥,毒心哥哥……”听起来十分凄凉悲惨,甚至会催人泪下。有关它的由来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户山里人家,家有上下老小八口人,由于天不顺道,三灾八难降临,在不到两年的时日里,父亲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相继离世,仅剩最年幼的两兄弟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年老多病的母亲十分疼爱自己的两个小儿子,为了生计,她多次催促两个儿子外出走夷方讨生计(今外出打工之意),尽管母亲出于真心,但两兄弟怎么也舍不得丢下母亲独自外出谋生。

喜气洋洋

有一天,两兄弟围坐在母亲身旁,为全家的生活出路做盘算,想了很久的弟弟提出:“阿妈,阿哥你俩在家吧!由阿哥照顾阿妈,我与他们出去走夷方。阿妈,你看着嘎,等到村头大青树和麻栗树发嫩芽的时候,我就会回来了。”他的话安抚了母亲和哥哥。母亲忍下心痛,说:“不要说挣钱回来了,你出去能混个肚子饱也就罢了!”就这样,母亲和哥哥把弟弟送出家门,弟弟指着村旁的大青树,又指着麻栗树,再三地嘱咐母亲和哥哥:“阿妈阿哥,你们俩记住啊,这次我出门是大青树和麻栗树发芽的时候,等到来年的这个时候我就回来了,到那时候阿妈阿哥你俩要来这里等着我!”说完,年仅十三岁的弟弟擦干眼泪,慢慢地同一起走夷方的伙伴消失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中。弟弟走后,哥哥突然变了一个人,时常对母亲百般地虐待,吃的喝的全是他的剩菜剩饭,甚至有时候只得喝他的洗碗水度日。村旁的大青树叶和麻栗树叶发过一春又一春,走时的嫩芽早已变成了的枯枝。度日如年的阿妈双眼已哭瞎,狠心的哥哥干脆把她背出家门,背到荒山野岭里守荞地,不久阿妈便在饥饿痛苦折磨之中离世。弟弟在夷方熬了数年,但一直未积攒够回家的盘缠,同样看着夷方的大青树叶和麻栗树叶跟家乡的一样,过了一春又一春。

淡淡的味道

后来,哥哥虐待阿妈致死的消息被同村前去走夷方的村邻传到了夷方,弟弟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活活气死在夷方归家的路上。因在有生之年没有机会骂到哥哥,故弟弟转阴还阳,变成一只小鸟,飞回家乡,待在村旁的大青树上或麻栗树上,一个劲地,不辞辛劳地,年年岁岁飞来飞去,不停地叫骂着“毒心哥哥,毒心哥哥……

在红土坡,山有山的故事,水有水的来历。龙潭山与打卦山也有民间传奇故事。从前,在礼社江畔有一对恋人,男的是彝族人,乳名叫阿纳,女的是汉族人,乳名叫秀女。阿纳老实诚恳,秀女勤俭持家,他们俩相依为命,虽然生活清贫,但苦中有乐,生活得美满幸福。

有一天,一伙途经此地路过的蛮人,发现这山旮旯里竟有这样一位美如天仙的漂亮姑娘,便心生歹意,趁着阿纳上山打猎之时把秀女掳走。秀女被带到蛮人家后,强迫当了压寨夫人,即便每天吃着山珍海味,过着衣食富足的生活,但秀女始终像是被关进了人间地狱,成天以泪洗面,悲痛万分。自从秀女被掳走之后,阿纳便离家出走,独自到深山老林里过着孤独酸楚的生活。久而久之,他穿着鸟衣兽皮,似鸟非鸟,似兽非兽,活成了“山中大王”。

龙潭山风电

终于有一天,秀女趁老爷生辰大拜之时悄悄溜出大院,迎着弯弯的山路随手摘下一片树叶放在嘴里吹起过山调。此时正躺在马缨花树下睡觉的阿纳被惊醒,一听就知道是秀女在用树叶吹过山调,便同往常一样把食指放在口里,“嘘嘘”地吹起口哨回应秀女。他俩顺着声音相互找到一起,秀女迫不及待地说:“阿纳,快脱下你的鸟皮兽衣,赶快把老爷的衣服换上。”在他耳边嘀咕嘀咕几句后,秀女便拿着阿纳换下的鸟皮兽衣,飞奔回蛮人家大院。此时,蛮人大院内酒气横飞,仆人们个个醉得半死不活,特别是那些门卫就像前世没有喝过酒,个个像刚从酒罐里捞出来一样,东倒西歪,依门而靠。秀女镇定地把老爷扶进房,一阵嬉戏之后,秀女把装在自己衣襟里的鸟衣獐裤拿出来,放在老爷的胸脯上比画看。看着这古灵精怪的东西,老爷顿时乐了,连忙站起来。秀女对老爷说:“大寿之日,穿上这仙境般的衣着,能识百鸟音,能做人上人,世代香火将会越烧越旺!”早已被迷得神魂颠倒的老爷很快就把鸟衣獐裤给穿上了。老爷穿上后更是乐翻了天,觉得自己仿佛置身金山银海之中,无忧无虑,于是揣起一壶老烧酒转到庭院外去巡夜。淡月下的羽毛反射出刺眼的亮光,与秀女拴在衣服上的那几十个小铜铃掺合在一起,随着他的高兴不时发出与羽毛碰撞的声音,铃儿越响老爷越高兴。

忽然,身着老爷服饰的阿纳出现在蛮人家大院内,学着老爷夜巡的样子,转来转去。此时,身穿阿纳换下的山衣的老爷正好转回大院,他那得意的脚步,弄得铜铃妖声怪气,早已站在门卫身后的秀女立即指着迎面而来的老爷大声喊:“妖魔!妖魔来了!赶快给我把他赶出去并除掉!”顿时蛮人家大院内乱成一团,众人不知所措,都往那精怪身上猛烈地拳打脚踢。此时,阿纳偕着秀女,趁乱而逃。

就这样,阿纳和秀女一直跑啊,跑啊跑,直到临近天明之时,他们俩实在跑不动了,就躲到一棵高大的马缨花树下,相互叙说着失散后各自的伤悲。在马缨花树下,阿纳和秀女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期盼着双双死后化为巨石,变成大山,永不分离。就在此时,只听一声巨响,天公开恩,蛮人家庭院顷刻化为灰烬。与此同时,地动山摇,瞬间秀女变成了龙潭山,阿纳变成了打卦山,直至如今,两座大山依旧犹如阿纳和秀女一样,紧紧相拥相抱,巍巍屹立于礼社江畔。

松子丰收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