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的嘱托
“六祖分支”后,尽管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天各一方,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他们都没有忘记先祖阿普笃慕的嘱托,家家都会举行“开奔勒笃”祭祀歌舞活动,意在纪念始祖笃慕和六兄弟分家的日子。这种祭祀节日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沿袭传承下来。用祭祀歌舞的形式,追忆着彝族的历史,传承着彝族的风俗习惯,展示着彝族勤劳勇敢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远眺梳头山
沿袭相传至今天的梳头山彝族“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歌舞活动是在一棵高大茂盛、开满花的马缨花树下,选一块地势较为平坦而开阔的地方搭建祭祖台举行。毕摩按照传统规律设置先祖灵位,顺着“六祖分支”的方向插神枝迎接祖先们归来。祭台前摆放一张大八仙桌,七张小方桌,七个升斗。八仙桌供奉总祖(即阿普笃慕),八仙桌正下方摆一张小方桌,供奉的是六祖三个母亲(即笃慕的三个妻子),再下方对称摆六张小方桌供奉六祖(即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八仙桌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丧事要直放,喜事要横放,祭祖仪式是喜事,因此是横放。八仙桌和供奉六祖的小方桌上分别放有一个升斗,升斗里供着五谷(稻谷、荞麦、大豆、燕麦、玉米)。祭祀活动由七个毕摩共同主持,其中一个为主祭毕摩。牛、羊、猪、鸡等“四牲”都要齐全,缺一不可。正午时分,随着六个土火炮炸响,大号筒、小号筒循环发号三巡(遍),“开奔勒笃——六祖古歌”这种极为古老神秘的民间祭祀歌舞活动开始庄重举行。毕摩首先在每个升或斗里面插三炷香和一支神枝,然后燃香化纸,诵经祭神。接下来是“转牲”,即毕摩站在祭台前摇铃诵经,由人牵着牛、羊、猪三牲围着祭场顺时针转三圈,然后又逆时针转三圈,转毕,毕摩手持燃着的香在各牲头上烙个印。祭牲宰杀后,割下牲头供在祭台上。随后,毕摩按照传统的祭祀程序和时段进行不同的祭仪,吟诵不同的口传祭经。众毕摩摇着冲天法铃,站立在祭坛前诵“招祖魂经”,主祭毕摩占卦示意祖先到坛,手中舞动法刀,向参祭人员下令锤牛祭祖,众毕摩齐诵祭祖“领生经”,祭客们便开始纷纷献祭。
祭祀彩旗队
姐妹情深
献祭完毕,各种乐器悠然响起,众人围着祭坛,手拉着手,喊着“嗨哟!嗨哟!”转三圈。男唱:“祭祖真心嘛端酒喝!”女唱:“心中高兴嘛来跳歌!”然后各自拿起道具,边歌边舞,唱起《分离调》《伤心调》《过山调》《思亲调》《团聚调》《祭祖调》《亲棚调》《三月六》等。这些歌调,表达的是六组在迁徙过程中的跋山涉水、艰辛磨难,生活中的爱恨情仇、乐愁苦痛等等。其间,亦会融入一些舞蹈,如阿卡舞、三步舞、闪闪舞、前叉舞、转三舞、左脚舞,等等。逢舞必歌,歌催舞动,伸臂甩腿,叉腰侧屈,前仰后合,点头踱步,来展现犁田耕地、栽秧收割、舂碓磨面、围猎野兽之劳作;或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六畜平安、幸福吉祥。动作模物仿事,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他们用说表达不了的就用歌表达,用歌表达不了的就用舞表达,所以,他们往往会引吭高歌,声情并茂,且歌且舞,撼人心扉。歌舞时,人们敲着日常生活用具,如升斗、簸箕、筛子、木甄子、木盆、木瓢、筲箕、铜锅、木碗等,翩翩起舞,边打边跳、边唱边舞。舞蹈欢快热烈,歌声婉转动听,歌词大部分都是唱有关“树大分枝,人多分家”的道理,本地又称之为“六祖古歌”。
转牲祭祀
祭祀一角
红土坡镇的依黑么“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歌舞场面非常壮观,每年均有上百人参演。此项歌舞活动的主角是一位男长老,当地彝语称为阿普;三位老年妇女,扮演阿普的三个妻子,老大称阿皮雅、老二阿皮勒、老三阿皮丫;六位青壮年男人饰演六祖,老大称阿幼压,老二称阿幼列,老三称阿幼巴,老四称阿幼觉,老五称阿幼切,老六称阿幼迭。六位中青年妇女,扮演六祖之妻,老大之妻称为阿罗压,老二之妻称为阿罗列,老三之妻称为阿罗巴,老四之妻称为阿罗觉,老五之妻称为阿罗切,老六之妻称为阿罗丫。十二名童男童女,扮演阿普的孙子孙女。其他还有经幡彩旗队五十余人,乐队四十余人(大三弦、小三弦、月琴各四把,笛子四支,大号筒两支,小号筒两支,唢呐四支,皮哨子四个,树叶吹奏四个,闷笛、巴乌各一支,羊皮鼓五个,大锣、钵嚓各两面,二胡两把,芦笙吹奏两个)。
欢歌起舞
经幡彩旗队
祭祀一角
祭祀跪拜
早年的彝族“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点设在“希曲堵”,本地人称烧香地,至后来逐渐形成到梳头山、阿底沟、兔街、一街、九街、咪黑们、雨露麦地冲、楚雄树苴、三街、中山、大过口、大田丫口村等地的倮倮泼聚居区。现今祭祀点设在依黑么彝族倮倮泼人早年生活过的“老乌数”“老乌卡”“妙俄”一带。随着历史的变迁,千年之后的“开奔勒笃”这种祭祀歌舞在大部分彝族聚集地区已经失传,只有坐落在山涧云端,名曰依黑么的彝族村落还依然在传承,彝族人们的记忆又将我们带回到那遥远的从前,实在是弥足珍贵,不可多得。据当地毕摩朱明贵、周成龙(两人均为祖传毕摩)回忆,“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民俗活动是从十二代祖以前“阿伯拉图”辈就传承下来的,是约定俗成。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依黑么的彝族群众就会汇集到梳头山来,献牲供祖,以烧香、化纸、念经、吟歌、舞蹈的祭祀形式来纪念自己的老祖宗。
祭祀活动结束之时便是打歌跳唱开始之时。这里的男女老少会纷纷涌向或农家院落或晒场草坪,在三弦、笛子、二胡等民间乐曲声中边歌边舞,当地人把这种娱乐活动称之为“跳歌”。“跳歌”的由来,有着许多种传说,但都大同小异,即用“跳歌”的方式击败外族入侵,用“跳歌”来纪念除暴安良的英雄。“跳唱”有着约定俗成的曲调和动作,歌词可以是即兴创作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歌调中表现出来。现如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改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依黑么村渐渐诞生了多支业余的“跳歌队”,周边的乡镇或村落有什么庆典活动或农户讨亲嫁娶等,都会邀请他们去“跳歌”助兴,一支支地地道道的山地散板文化组合小乐队,是乐民富民的民间原生态歌舞表演队。
献祭
红土坡镇的“开奔勒笃——六祖古歌”祭祀歌舞于2013年12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目前,该项目共有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十四人,其中省级非遗传承人两人:鲁翠英、朱成功;州级非遗传承人两人:罗昌兴、鲁兰香;县级非遗传承人十人:普宗昌、罗金花、徐建成、李生荣、李琴花、罗永福、起慧仙、田应军、李文、徐兰川。红土坡“开奔勒笃——六祖古歌”形成了彝族文化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对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对于维护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繁荣民族文化事业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礼社江峡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