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百灵鸟杨凤

彝族百灵鸟杨凤

红土坡是原生态歌舞的海洋,是彝族刺绣的故乡,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摇篮。礼社江畔哀牢山一带居住的彝族人民,世世代代传承着一种叫“阿苏者”的跳唱民歌,是民族民间叙事体长诗,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深重的地方韵味。同时,当地民间彝族刺绣亦历史悠久,刺绣作为区域性的民族文化之一,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原始积累,更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宝贵遗产。2019年11月,境内大旭宇村委会三井水村的村民,知名跳歌唱调子能手杨凤被认定为云南省原生态“阿苏者”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并创建了南华县首个“阿苏者跳歌调”传习所;龙潭山村委会葫芦口村的村民,知名彝族刺绣能手丁兰英被认定为云南省彝族服饰刺绣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并建成了我县首个“彝乡名匠”工作室——南华七彩工艺品刺绣加工厂“丁兰英彝乡名匠工作室”,该工作室是全州首批县市一级仅有的两个工作室之一。

原生态“阿苏者”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凤

彝族是一个勤劳而又富有智慧的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历法。彝族音乐歌舞相伴,传统工艺富有特色。彝族人热情好客,酒文化亦纯朴真诚,相传彝族儿女,生下来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

据了解,“阿苏者”跳歌调在南华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礼社江畔哀牢山一带的“阿苏者跳唱”极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韵味,它以历史性、综合性、真实性、实用性,生动活泼地将社会实践用唱词表现出来,达到相互勉励之目的。唱词通常为七言两句,以两句为一小段,每一小段结尾时都以“阿苏者”为尾缀词,表演形式以口头语演唱为主。“阿苏者”唱词彝汉夹杂,传统唱本与即兴创作并存,多为七字韵句,惯用“阿苏哟者,尼哟者!”为每段尾缀词,可独唱、齐唱、男女对唱,不受时间地点所限制,也不拘男女老幼,但涉及爱情内容的只能在野外同辈中演唱或者跳脚场上唱,也可以使用民间乐器边弹边唱。

隐去的大河

“阿苏者”跳唱亲切自然,演唱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表演,在饭桌上、在跳歌场上、在舞台上,无所谓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就来,可以以花草树木、天地山川、彝族俗世、姑娘小伙,即兴附词,随调即和。礼社江畔,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的打卦山庙会和一年一度的立秋街赶秋会跳歌场上比较隆重,还有在农村嫁娶和起房盖屋或入宅喜庆、孩子诞辰满月等重要喜庆场所也有演唱。在南华234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无论是半山区或山区的风土、人情、山川、河流、地貌、动植物等茫茫的生活海洋中,各民族都有着神奇瑰丽的歌艺和曲艺。“阿苏者”跳唱是全县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代表之一,其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色彩斑斓、源远流长,具有古朴奇异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它集中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全县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显示了各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是南华宝贵的非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津有味的聆听

据传说,“阿苏者”跳唱起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孟获等地方势力与吴国勾结,企图摆脱蜀汉控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安定南中,率师亲征,追击孟获于南华县境。有一天,诸葛亮的先头部队至彝兵驻地,彝兵见汉兵势大,决定转移。但仓促撤退恐遭到汉兵追歼全军覆没,于是使出了一个疑兵之计,将大部分兵力转移,只留下一部分士兵围绕一个山头循环往复走动,状如补军,边走边唱“前头去了千千万,后面还有万万千。阿数着你瞧着”。诸葛亮一生谨慎,以为彝兵众多,不敢贸然进攻。第二天,诸葛亮集结兵力,准备与彝兵决战时,彝兵已不知去向,错过了一次歼灭彝兵的良机。当然,这场彝汉之战最后以诸葛亮七纵七擒孟获,孟获率众归降而告终。但是,彝族人疑兵退诸葛亮这件事成为彝族人军事史上的一件大事。后来,彝族人就以“阿苏者”跳唱的形式来彰显这次疑兵之计,今天所唱的调子衬词“阿苏者尼哟者”,其实就是“阿数着你瞧着”的谐音。“阿苏者”跳唱词语丰富广泛、包罗万象,喻之巧妙贴切,语言雅韵含蓄。它的唱词内容都是从古而来,大致可以分为:一是天、地、日、月、星星;二是动物、植物、山水相依;三是分年、分季、分月、分日夜;四是人居起房盖屋,从奠基、伐木至入宅;五是谈情说爱、提亲、娶嫁进青棚;六是农耕持家扶老幼;七是社会、家庭讲和谐,生生死死共相依。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然而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性的民族优秀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球经济化观趋同化的大背景下逐渐淡化,有的出现了危化的现象,有些甚至正在或已经灭亡。很多民间技艺、少数民族语言服饰,乃至传统文化濒临灭绝,将在地球上永久消失,曾经的辉煌就这样静静地退场。现代化进程加快给民族文化传承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拒绝现代化意味着民族的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阿苏者”同样是跟随着国内的政治体变,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文化大革命”时期,“阿苏者”跳唱整整被封闭了十余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摒弃传统文化,追求快速而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即使有人在滚滚而来的现代化进程面前依然坚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但是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这样的结果便是民族语言濒危、某些民族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濒临失传、很多精湛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日渐消失,曾经用来培养人类美德的日常生活风俗和礼仪逐渐被废止和遗弃。冯骥才先生就此在《紧急呼救》里说:“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需要拨打120紧急呼救,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亡将无法复制。”

生长

南华是民族文化原生态的大舞台,也是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鲜库。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尽管遭受过多种因素的重重冲击,但始终还是被默默地保存和传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礼社江为界的江迤江外又在广大民间掀起一股“阿苏者”跳唱高潮,家歌、野歌、山歌到处可见,山里山外、房前屋后都能听到唱“阿苏者”。男女双方对唱时,以诗歌般的语言说尽人间百事,唱遍宇宙万物,可解心中之闷,又给众人之喜乐,既贴近生活,又贴近实际,更贴近群众。特别是那个时候的红土坡,农村还没有通电,乡政府机关也仅靠柴油机发电每晚供电三个小时,乡村文化生活十分枯燥。只有在每逢赶集日晚上和次日晚上,乡电影放映站才会放电影,以此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那时,每晚电影票价从起初的五角到后来的两元一场,电影有宽荧幕(长方形)和小荧幕(正方形)之分,宽荧幕算是大片,看起来相对更加精彩和愉悦。电影院是露天的,四面有高高的围墙围着,当然也设有办公用房和公共厕所在院内,院子里立起两棵木头,拉上荧幕,中间置一张摆放映机的小方桌就是放映台,放映台周边一根一根的木头,齐排排地躺在地上,这就是观众的座位,观众按购票进场的先后,优先挑选适宜的位置观看,后面进场的就只能站着观看。如遇下雨,就暂停放映或不再放映。那时的红土坡乡村电影放映非常之火爆,远到礼社江对岸五顶山乡的麻栗树、摆衣村一带的青年男女都会前来红土坡看电影。农村婚事嫁娶几乎都要放电影,如果哪家不放电影就会感觉不够喜庆热闹。当得知哪家婚事要放电影的消息后,邻近四面八方的村民,当然主要是青年男女,就会不约而同聚拢来观看电影。因场地限制,农村放映大都播放小荧幕电影,偶尔也会有宽荧幕电影放映。那时乡村电影放映火爆非凡还有着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电影放映结束后人们会相约到跳脚场上跳脚。“阿苏者”跳唱一圈又一圈,热闹无比,人群基本上以青年男女为主,因电影放映结束大都快接近凌晨,年长和年幼的都已回家休息。跳脚场,又叫跳歌场,是农村青年男女找对象和谈恋爱的重要场所。当时的红土坡跳歌场要数南(华)景(东)公路离红土坡一千米处,与小龙潭村岔路口处最为热闹。青年男女们通过“阿苏者”跳唱,男女相互对唱,相中的青年男女通过对唱邀约后一对对地慢慢离去。跳歌会持续到次日凌晨三四点,找不到对象的也随着夜深渐渐散去。

1992年,红土坡农村逐渐普及居民生活生产用电,但电视机数量亦极少,偶尔有的也只是黑白电视机,加之一个乡镇只有一个电视差转台,即乡政府调看哪一个电视台,附近的村庄也就只能接收相应的那一个电视台观看,乡政府差转台工作人员关机睡觉,大家也就得休息。红土坡普及居民生活用电后不久,紧接着出现了录像机,乡电影放映站除传统的电影放映外,开始加放收费的录像。那时的红土坡已基本上天天晚上都有电影或录像放映,特别是乡政府大院内,每晚前来观看免费录像的人群络绎不绝,相当热闹。后来发展到VCD,再到DVD的普及,农村逐渐开始自家放映自家看。就这样,大概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乡村电影放映被渐渐地淘汰,跳歌场也随之默默地消逝。

河谷甘蔗林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视,各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红土坡的“阿苏者”跳唱就是其中受到保护传承的一项。大旭宇村委会三井水村的村民杨凤,2019年11月被认定为云南省原生态“阿苏者”省级传承人。杨凤自幼受外婆余罗会、母亲李盈芳热爱“阿苏者”跳唱的熏陶,学会“青棚调”“入宅调”“玩灯调”等多种“阿苏者”跳唱的调门和唱法。14岁那年,外婆把“阿苏者”唱歌调的各种曲调教会给她。通过不断练习“阿苏者”的各种曲调,她渐渐喜欢并爱上这种民间艺术,在当地及周边群众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当地公认的跳歌唱调子能手,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欢。杨凤是“阿苏者跳唱”第五代传承人:张思义(高祖)→张秀(曾祖母)、余罗会(祖母)→李盈芳(母亲)→杨凤。外婆余罗会、母亲李盈芳带的徒弟有:普美菊,五顶山力苴村委会大村人;罗桂英,罗武庄藏当人;罗翠芝,红明么村委会阿底沟人;明军丽,罗纳里大村人;郭开艳(女儿),大旭宇三井水人;周华英,红土坡罗纳里人;罗菊美,罗武庄羊成庄人。杨芝红、赵明英、董应兰、金娅楠、金晓燕、许娅玲、庄蔚莹、徐燕玲、李玉秀、王凤秀、罗美英。

细品旋律

师徒豪情

现如今,通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杨凤已成为一位能弹会唱各种“阿苏者”曲调的掌歌头。“阿苏者”中的一些传统曲调,通过她的推陈出新,一些优美动听的曲调更具地方特色,更受当地群众喜爱。她还搜集整理了一些失传的“阿苏者”曲调,积极组建当地的农村业余文艺队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展演”等系列活动,多次代表红土坡镇参加州、县有关演出活动,并代表南华县参加云南省展演。同时,杨凤还深入到南华一中、龙川小学等高中小学校教授“阿苏者跳唱”,备受同学们的欢迎。2015年11月,杨凤三次参加全国“星光大道”海选活动,第一、二次在昆明万达广场展演,第三次在昆明彩云大舞台展演;2015年12月,杨凤在全国原生态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展演中,节目《阿苏者》荣获“入围奖”;2016年1月,杨凤到云南艺术学院参加了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培训学习;2017年12月,杨凤参加微电影《因为爱琴》的拍摄,在剧中担任组舞演员,并承担跳歌场面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等。

据悉,杨凤多年来先后创作“阿苏者”词曲《羊皮翻歌》《啊哩啊哩啰》《出门调》《彝家山寨调子多》《二黄腔》《想郎调》《闪闪歌》《马街调》《栽秧调》《山歌子》《阿小哥》《三进三出》《磨豆腐调》《小二姥》《软声调》《甘蔗好吃渣难咽》《彝族酒歌》《十大姐》《彝山情歌》《望了一眼又一眼》《隔山调》《阿苏者》等数百首。2016年3月,由云南省音像出版社录制出版个人演唱专辑《苏者妹》,共收录22首“阿苏者跳唱”曲调,首批出版发行2000本。同时,杨凤收集整理的“阿苏者”曲调之《采花调》《花台调》《打卦山上求一双》《甘蔗调》被收录到南华县文化馆编印的《南华阿苏者词曲选》一书中。据了解,目前杨凤个人收藏有“阿苏者”伴奏乐器:大三弦五把、小三弦三把、芦笙一把、羊皮两件、彝族服饰两套。

杨凤之徒

2020年6月,杨凤创建的南华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阿苏者跳歌调”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阿苏者跳歌调”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在南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保护、传承、宣传南华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平台,有力推动了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远去的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