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绣娘丁兰英
彝族绣娘丁兰英
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精美绚烂的彝族绣花衣裳,展示着她们精湛的刺绣技艺。服饰和语言一样,是一个民族的外在表现形式,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彝族服饰是彝族刺绣文化的杰作之一,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表述。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和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风格早已形成,千百年来仍保留着传统的特点,堪称是彝族文化中的奇葩。彝族妇女大多擅长挑花刺绣,每个村寨都有刺绣能手。红土坡这块神奇秀美而广袤丰饶的红土地,让彝族传统刺绣技艺在此得到很好的传承发展。在龙潭山村委会的葫芦口村民小组,孕育出了一位知名的彝族服饰刺绣能手——丁兰英,2019年11月她被认定为云南省彝族服饰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
彝族服饰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兰英
丁兰英出生在一个地广人稀、男耕女织、勤劳朴实的山区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就因父亲离世而被迫辍学回家,“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从小成为泡影。外婆王金招对彝族刺绣技艺掌握比较全面,母亲李华珍得到外婆的真传,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彝族刺绣能手。由于长期受外婆、母亲彝族刺绣技艺的熏陶,加之母亲对其用心教导,丁兰英对彝族刺绣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村里有妇女来家请教母亲时,她总会跑到旁边观看、模仿,久而久之也学会了许多好的做法、绣法。随着年龄的增长,丁兰英对彝族刺绣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彝族服饰刺绣培训班
用心指导
从十四岁开始,她就跟随母亲学习彝族刺绣,由于她的刻苦努力,她自己缝制的刺绣也像模像样,加之母亲的精心培育,丁兰英开始学习彝绣的十六种基本针法及彝绣图案设计,同时也学会了彝族服饰的制作要领,款式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尤其是以彝族妇女服饰制作为最佳,最具特色。丁兰英制作的彝族妇女服饰不但做工精美,色彩艳丽,而且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及收藏价值。
彝绣如花
到二十岁的时候,丁兰英已基本学会了外婆和母亲所掌握的各种彝族刺绣传统技艺和彝族服饰制作的要领,成长为当地一名名副其实的彝族服饰制作能手。丁兰英是彝族刺绣服饰制作第五代传承人:李老丫(高祖)→袁招弟(曾祖母)→王金招(祖母)→李华珍(母亲)→丁兰英→董华秀、母琴香、杨丽香、丁怀琼、丁兰英、冯建秀、徐萍香、王建翠、陈桂香、李国莉、杨朝珍、陈之龙。王金招(祖母),楚雄市树苴乡瓦卜地山人;李华珍(母亲、师傅),龙潭山村委会葫芦口小组人;董华秀(徒弟),龙潭山村委会人;丁怀琼(侄女),龙潭山村委会人;陈桂香,龙潭山村委会人;冯建秀,一街乡六把姑村委会人;杨丽香,罗武庄乡阿脑村委会人;徒弟董华秀收徒陈宗英、张兴美二人;徒弟丁怀琼收徒陈海燕、杨丽美、龚红梅三人。如今的丁兰英,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大师、云南省“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高级手绣制作工,同时也是全县妇女创业致富带头人,先后被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被云南省妇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被楚雄州妇联授予“学科技女能手”,被楚雄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彝乡名匠”,被南华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秀美龙潭山
起初的丁兰英是在红土坡集镇上摆了一个80厘米宽的地摊子给人画画的,后来又慢慢地开始从事彝绣品经营,但是销量并不是很好,结果以失败而告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打工经济的热浪兴起,她也参与到深圳打工的队伍之中,但收入依然单一,家境仍旧贫困。这时,她想起了自己从小和母亲学习的彝族刺绣技艺,想起了曾经中途止步的创业梦想,于是她毅然回乡,靠着向亲戚朋友凑借的2800元钱,开起了一个只有12个绣娘的彝绣作坊,第二次创业由此起步。为了挖掘到更多的彝绣技法,丁兰英曾多次带领绣娘们深入人迹罕至的村寨向当地的老艺人们学习彝绣技艺,并且参加过大量的彝绣培训班,掌握了完整的72种彝绣绣法,成为当时南华县为数不多的高端绣女之一。由于她的绣品高端新颖,她慢慢站稳了脚跟,并获得了大众的认可。这段时期,经丁兰英培训过的彝族刺绣爱好者已发展到了180余名。
彝族绣娘
一针一线“针”功夫
丁兰英彝绣作品
由于丁兰英的技艺精湛,她被南华彝制刺绣协会吸收为会员,并逐渐成为全县彝族服饰刺绣带头人。2014年,她在南华县城瑞特国际商业街开办了自己的彝族服饰加工厂——“南华七彩彝州刺绣加工厂”,当时拥有电脑绣花机3台,彝族服饰加工机械8台,服饰、鞋、挂画、绣片800余套(件),有绣娘和工人186人,其中,残疾工人绣娘9人,每年年产值在200万元以上,她的绣品开始畅销至丽江、大理、浙江、上海、新加坡和法国等地。在这期间,丁兰英又多次参加省州县举办的彝绣技艺培训班进行学习深造,受到过新加坡籍、联合国刺绣专业教授罗建金,清华大学美术教授梁学芳,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苏献忠,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谬力耕等大师的面授和指导。2014年7月,丁兰英设计的彝族刺绣服饰在楚雄州妇联和楚雄文产办联合举办的“指尖上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动态展”中荣获二等奖;同年12月,在楚雄州文化体育局和楚雄州文化馆联合举办的“楚雄州首届农民工艺术节才艺大赛”活动中,她的彝绣作品《水仙洛神》《刺绣童靴》《野菌飘香》入选并展出,其中作品《水仙洛神》荣获“优秀作品奖”。2015年8月,丁兰英被旅游局(现文旅部)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同年10月,她参加了云南省文产办主办、云南艺术学院设计院、云南省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承办的“云南特色工艺创意设计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2016年11月,丁兰英参加云南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幸福女人绣·指尖上的记忆”彝族服饰大赛,荣获一等奖;同时,她在省妇女联合会举办的巾帼建功活动中成绩显著,被授予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2017年2月,丁兰英参加“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在楚雄州彝族服装服饰初赛中,荣获“最佳民族服装服饰设计师”称号;同年7月,丁兰英在云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举办的活动中,作品《南华彝族女装》荣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第十一届“工美杯”精品评选铜奖。与此同时,丁兰英成为南华县第二届彝绣协会会长,由妇联、文化旅游局、社保局和民宗委等机构组织的彝绣培训班,在协会内部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协会已培养出了众多的优秀绣女。丁兰英如今的绣坊已发展成为拥有800余名优秀绣女的彝族刺绣龙头企业,彝族绣品走出了彝山,与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长期签约,走向世界,远销国外。
丁兰英彝绣作品
丁兰英彝绣作品
丁兰英收藏的祖传刺绣
在彝族居住地区,彝族妇女都会穿着精美的花衣裳。与中国“四大名绣”(苏绣、粤绣、湘绣、蜀绣)相比,彝绣以红、黄、黑为三大原色,具有技法粗犷、色彩浓烈,集中反映彝族人图腾崇拜、民俗风情等特点。彝族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红色、金色、紫色、绿色等颜色的丝线挑各种花纹图案,在衣领上还镶嵌有银泡。此外,还喜欢在头巾、衣襟、坎肩、衣裳的下摆、围腰、腰带、裤脚、裙边等处绣上各式色彩鲜艳、寓意深刻的花纹图案,作为自己心仪的装饰。近年来,丁兰英先后设计彝族服饰数百套,有传统彝族服饰、礼仪服饰、新娘装、中老年服饰、童装、校服、舞台装、左脚舞服饰、时尚与彝绣结合服饰,其中旗袍刺绣就有10多款。这些彝族服饰上的刺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灿烂夺目,精妙绝伦。男子的衣服绣有火把、老虎的图案,女子的围腰绣有大红大绿的马缨花图案,充分展示着彝族对火、虎、花的三大图腾崇拜,体现宗教理念和服饰审美观念。
2019年6月,丁兰英建成南华县首个“彝乡名匠”工作室——丁兰英彝乡名匠工作室。工作室的建成,对全县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同时在全县营造广大企业职工“学技能、比技艺”的氛围中起到引领作用。该工作室既是南华县首个“彝乡名匠工作室”,也是全州首批县市一级仅有的两个工作室之一。另据悉,目前丁兰英个人收藏有祖上传下的传统彝族服饰八套、绣片十五件、绣花鞋十一双、鞋垫二十双、彝绣手镯三只、围腰八片、裹背三个、帽子七顶、口水兜四个、肚兜两个,所收藏的这些刺绣物件均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丁兰英设计的刺绣服饰
旧时彝族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