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的呼唤
农历二月初八,彝族人称之为小年。这天是彝族村落请春客的日子,其隆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汉族的传统春节。据彝文史书记载,笃慕是彝族人民的领袖,是彝族人民共同尊奉的先祖。阿普笃慕取三仙女为妻,大妻尼额咪补(天君沽能之女)生育二子,大儿慕雅切,次儿慕雅考,封武侯、乍侯;二妻能额咪冬(天君黎沽能之女),生育二子,大儿慕雅热,次儿慕雅卧,封糯侯、恒侯;三妻蚩额吾咪(天君布君蚩之女)亦生育二子,大儿慕克克,次子慕齐齐,封布侯、默侯。笃慕的六子,统称六祖。在彝族历史上,彝族祖先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在战胜洪水之后,由始祖阿普笃慕主持,将其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默六支,每两支为一个联盟的形式,向着一个方向迁徙、拓疆,将彝族先民们分向各地繁衍生息,史称“六祖分支”。
梳头山《六祖古歌开奔勒笃》大型纪录片拍摄现场
“六祖分支”后,阿普笃慕的六个儿子虽然天各一方,但他们都没有忘记阿普笃慕的嘱托,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家家都举行“开奔勒笃”祭祀歌舞活动,意在纪念始祖笃慕和六兄弟分家的日子。就这样,这种祭祀节日的活动便一代一代地沿袭相传下来。如今,“开奔勒笃”以祭祀歌舞的形式,追忆着彝族的历史,传承着彝族风俗习惯,展示着彝族勤劳勇敢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梳头山村是典型的彝族聚集部落。这里彝族人民能歌善舞,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纺织工艺,每逢喜庆或节日,彝族同胞们都会穿上盛装,围着篝火,弹起三弦,跳起欢快的彝族歌舞,以表达心中的喜悦。
彝族是一个火的民族,是一个生在火塘旁,死在火堆上,对火有着神圣情感的民族。在彝族人的理念中:火和太阳一样在黑暗中能给世界带来光明,在寒冷中能给世人送来温暖。彝族视火如希望,火是光明的象征,更是明天的美好。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即彝族的火把节,虽然火把节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最终解决人们温饱。在火把节的当天傍晚,各村各寨的彝族同胞们吃过团圆饭后,都会聚在一起来撒火把并围着篝火打跳唱歌,彝族群众通过撒火把希望灾难和疾病远离全家人,同时祈盼年年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梳头山
山乡
除了火把节,彝族同胞们最为隆重的节日就数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彝族人称之为小年。依黑么一带的彝族更不例外,因为他们要举行“开奔勒笃”祭祀歌舞活动,所以天刚蒙蒙亮,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杀鸡割肉,洗菜做饭,跑老远的山路把嫁出去的女子接回家来,争着把不和自己住在一起的长辈们请到自己家里共同吃中午饭。孩童们蹦来蹿去,跑上跑下,东家进西家出,并展示着大人给自己的东西(压岁钱或礼物),几多嬉笑,几多欢声,飘荡在桃花李花相映成趣的农家院子里。厚厚的青松毛铺成的地面餐桌上摆满丰盛的美味佳肴,吃饭时人们有说有笑,氛围温馨,其乐融融。在依黑么一带做春节客,品尝到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味的口福,更重要的是在享受着一种叶儿舒展、花儿开放、随遇而安的山民生活心态。大伙吃过中午饭以后,当地的彝族村民们便会穿着彝族盛装,肩挑手提,用骡子驮着祭品,牵着牛羊等祭祀牲畜,带着打跳“开奔勒笃”祭祀歌舞所用的相关道具,浩浩荡荡地上山。一路上大伙唱着欢快的《过山调》,以对调子邀约彝族同胞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成百上千人汇集到梳头山上,选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的大马缨花树,在此举行“开奔勒笃”祭祀歌舞节庆活动,这才是彝族同胞农历二月初八过小年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祭祀一角
祭祀歌舞
祭拜马缨花神
依黑么至今保留着的古老彝族“六祖分支”,又称“六祖古歌”的祭祀歌舞,彝语称“开奔勒笃”,“开奔”可直译为分支分寨,“勒笃”为起源、来历之意。“开奔勒笃”彝语意为“分支的由来”,当地彝族称之为“六祖古歌”。
阿普笃慕及妻女
母子道别
开天辟地,宇宙始成。彝族相传,祖先的发展经历了哎哺、尼能、什灼妁、咪靡、武僰、举偶到六祖的漫长历史时期。在六祖时期,“六祖分支”被看作是彝族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彝族始祖阿普笃慕定居地遭受洪灾后,从岷江河一带漂泊到“昭阿已夺”(今东川、昭通一带)至禄劝一带的“洛尼白”地区。在“洛尼白”,阿普笃慕不仅有了生存之地,而且还娶到了三个仙女为妻。从此,笃慕氏族人丁兴旺,有了稳定安宁的美好生活。
献祭花神
阿普笃慕生活的地方是在一座长满马缨花树,被当地人称为“洛尼白”的高山之上。笃慕的房前生长着一棵有着上千岁、直径有三人合抱之粗的大马缨花树,这棵马缨花树从来没有开过花。渐渐地,阿普笃慕已儿孙满堂,吃饭的时候围着火塘而坐,围坐一圈都有些坐不下了,但笃慕心里却从来没有过想要分家的念头,他特别不想让六兄弟单立灶厨,让六兄弟同自己分开居住。直到有个偶然的夜晚,在睡梦里有一胡须飘飘的老者托梦于笃慕,并告诉他说:“你家房前的那棵大马缨花树开花的那一天,就是你们家分家的日子,也就是你的六个儿子各奔前程的时日。要切记!要切记啊!”于是第二天清早醒来后,阿普笃慕便匆匆忙忙地带着儿孙们一同前去房前查看这棵千年未曾开过花的马缨花树,并指着那棵马缨花树对儿孙们郑重说道:“等这棵大马缨花树开花了,我们就分家,要是这棵大马缨花树千年万年都不开花,那我们就千年万年都不分家!”阿普笃慕再次道出了他自己不愿分家之意。从此,每当儿孙们问起阿普笃慕爷爷何时分家时,阿普笃慕总是笑着说:“等房前那棵大马缨花树开花我们就分家!”
就这样,阿普笃慕渐渐年八十有五,子孙犹如蜂巢,满满一屋子。这年农历二月初八的早晨,阿普笃慕的一大群孙子孙女们在马缨花树下玩耍,突然发现千年未曾开过花的马缨花树竟然开满了红红火火的花。孙子孙女们看着树上盛开的马缨花,高兴得跳了起来,急急忙忙跑进屋去告诉了阿普笃慕爷爷。阿普笃慕出门一看,马缨花树上果真开满了火红的花,一时便惊呆了,他长叹了一口气:“哎……”然后自言自语道:“这是天意啊……这是天意……”原本丝毫没有想要分家念头的阿普笃慕,此时已经意识到了天意难违。这个家,不分是不行了!于是,他便吩咐孙子孙女们前去把他们各自的父母亲全都叫了回来。
在开满了花的大马缨花树下,全家人围坐在阿普笃慕跟前。阿普笃慕对儿孙们说:“这个家我也不愿意分,可是如今这千年未曾开过花的马缨花树都开花了,这个家怎么还能不分呢!普天之下,有多少肥沃的土地在等着你们去开垦,今天我们就把家分了,你们兄弟六人各自成家立业去吧!”于是,一大家子人在马缨花树下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平台,地上铺满青松毛,台中间置一装满荞麦的大木斗,木斗周围置放六个小木升,小木升中分别装有苞谷、谷子、麦子、高粱、蚕豆、豌豆。升子前面摆放上盐、烟、酒、茶,每个升子中插着一个用稻草做成的小人,代表着方向。六兄弟被蒙上眼睛,伸出左手,逆时针围着平台转,手触到稻草人,就拿住,也就确定了兄弟分家后自己将要去的方向。最终,老大、老二选中东南方向,老三老四选中东北方向,老五老六选中西南方向,这是命运所定,由不得自己挑三拣四。就这样,去向确定后,兄弟六人合力宰杀了一头牛,用来祭祀马缨花树神,祈求马缨花树神保佑子孙们像朵朵盛开的马缨花一样充满生机活力,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祭祀毕摩
祭祀毕摩
祭花神
马缨花树下,铺着厚厚的青松毛,全家人席地坐成一圈,边吃肉边喝酒,相互道些祝福话语。阿普笃慕说:“你们六兄弟,不论是到了天南地北,还是到了天涯海角,都要记住我们分家的这一天,也就是农历的二月初八。春节是大年,为了记住这一天,二月初八就定为我们的小年吧!”随后,阿普笃慕亲手将粮食种子(稻种、荞种、豆种、燕麦、玉米各三升)和生产生活用具平均分给了六兄弟。六兄弟,有的戴着斗笠提着锄头,有的披着蓑衣扛着犁耙,有的穿着羊皮背着箩筐,有的握着斧头拿着砍刀;妻儿们,有的提着甑子挎着筲箕,有的拿着锣锅瓢盆,有的敲碗打筷,手舞足蹈,边歌边舞。他们哀怨地唱着:“树大必然要分枝,人多必然要分家。”经过一番自娱自乐的打歌跳唱之后,六兄弟及妻儿们互祝道别后,各自携带家小,挥泪而去。从此,阿普笃慕一家六兄弟各奔东西,分道扬镳,繁衍生息于各方。
据彝文典籍记载,当时阿普笃慕是部落里的酋长,也是执掌祭祀的巫师。他以酋长和毕摩的身份主持了“六祖分支”祭祀活动,将其六子分为武、乍、糯、恒、布、黔六个部落,六子的名字开头均冠以氐羌特有的父子连名制的“慕”,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这就是彝族的“六祖”。六子成了后来的六个部落,慕雅切为武部,慕雅考为乍部,慕雅热为糯部,慕雅卧为恒部,慕克克为布部,慕齐齐为默部。“六祖分支”后,武、乍两部往滇西南方向迁徙,糯、恒两部往东南方向迁徙,也就是贵州和广西部分地区,布、黔两部往东北方向迁徙,在频繁的迁徙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西南彝志》《六祖魂光辉》《彝族创世志》《勒俄特依》《赊豆榷濮》《夷僰榷濮》等彝族文献典籍中对彝族的“开奔勒笃”都有记述。这就是彝族的“开奔勒笃”,即“六祖分支”或“六祖古歌”祭祀歌舞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开奔勒笃”是彝族追根溯源的歌舞彝剧,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彝族聚集地区。
祭祀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