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云彩学术思想简介
1.阴阳为纲。在临床诊疗中,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合参,先判断病人的阴阳状态,再细辨其“六病”归属,进而对六病辨证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不拘泥于西医病名与病人的局部症状,始终把辨别病人的阴阳状态放在首位。
2.重视表证。表病篇在《伤寒论》中占有较大篇幅,如太阳病篇共有上中下三篇,几乎是整部《伤寒论》的一半,仲景反复强调“先表后里”的治病原则。表证与杂病关系密切,表未解而误补,则闭门留寇,后患无穷;误攻,则引邪入里,使疾病长期不愈,变证丛生。正如仲景在《伤寒论·伤寒例》中所言“诸变不可胜数,轻则困笃,重者必死矣”。临床上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外感关系密切,故在治疗各科疾病时,注重病人表证的有无,通过先表后里的原则,常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3.重视气机。《金匮要略》有云“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意在表明人体气机贵在流通和畅,故而临床治病时,运用方药升降浮沉的偏性,来纠正人体气机的紊乱失调状态,以宣上可以畅下,开闭可以散结等治疗方法,使人体气机恢复本有的“升降出入”的规律,气机得畅,则诸症可愈,非仅仅是见痰治痰,见血止血。《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人体局部或者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的“常态”平衡被打破了就是万病的根源,即《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所以临床治病就是“守住”或者是“维护”人体“常态”不变,也就是疾病向愈或者健康。
4.研读国学。《周易》素有“群经之首”之称,从2002年以来,笔者十余年如一日潜心于《易》理,并把《周易》中阴阳辨证观运用到中医学中,融《易》理为“医”所用,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古圣人的思维模式。
5.演习医典。对于中医经典,致力于经典理论的临床化而非“以文演文”,侧重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实际运用与推广,并在临床中验证了“经方”的实效性,体验了“仲景之道”的魅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6.推演医道。提出“阴阳三才六病论”。经多年演习经典,汇《周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于一体,根据患者的禀赋强弱,总结出人体之病性无外乎寒热,即病性之阴阳,人体病性之阴阳以应自然界四季与药物四性;人体之病所在部位无外乎“表”“中”“里”三部,以应《周易》八经卦即三爻卦之“天人地”三才学说,又总结得出规律“表部之病通于天气”,即表病多是天时之气加于人体,或者说是人体感召天时之气所得;“中部之病通于人气”,即中部之病多因人文环境所致,多为情志所伤;或表病内陷于中,或里病外出于中所致,多伴有情志异常;“里部之病通于地气”,即里部之病多由饮食起居失常,或外邪入里所致;以应天人合一整体辨证观,从而提出“阴阳三才六病论”(已著《阴阳三才六病论》即将出版),在临床上把病人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与所用药的药性和人体禀赋、天时、地宜完美合和成了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