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画
2.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悬饮伏痰效堪夸,
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未和宜此法,
等分各捣合为散,枣汤调服钱匙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各等分,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匙,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若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满(痞满:宋本作“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咳家,其脉弦者,此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悬饮内痛,脉沉而弦者,十枣汤主之。(本条,宋本分作两条。一条作“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另一条作“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宋】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宋】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3.人参干姜汤
人参干姜二三配,桂草二两附一枚,
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此方随。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人参附子汤:宋本作“麻黄升麻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与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人参石膏汤
人参石膏伤暑下,参三膏斤竹一把,
连一夏半汗大出,伤暑脉弱晕渴罢。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伤暑病脉证并治第七》)
5.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人参白术芍甘汤,参术芍三甘二两,
太阴下利口渴病,脉虚微数津液伤。
人参三两 白术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6.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参地龙牡茯苓汤,参龙三两地八详,
牡蛎茯苓共为四,谵语躁扰阴阳伤。
人参三两 地黄半斤 龙骨三两 牡蛎四两 茯苓四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宜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七·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7.人参附子汤
人参附子手足寒,柏叶胶姜半夏掺,
半夏半升附一枚,参姜胶二柏叶三,
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治为难。
人参二两 附子一枚 干姜二两(炮) 半夏半升 阿胶二两 柏叶三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烊消,温服一升,日再服。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人参附子汤(人参附子汤:宋本作“麻黄升麻汤”)主之。不差,复与人参干姜汤与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8.九痛丸
九痛丸治诸般痛,参姜吴一狼四用,
巴豆一两熬研脂,附子三两阴邪惩,
蜜丸如桐酒来下,强人三丸日三踵。
附子三两(附子三两:宋本作“附子三两,炮”) 狼毒四两(狼毒四两:宋本作“生狼牙一两,炙香”) 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作脂)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吴茱萸一两
上六味,末之,蜜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冷气上冲:宋本作“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五·辨胸痹病脉证并治》)
【宋】九痛丸 治九种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