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画

四画

43.王不留行散

王不留散治金疮,桑根蒴叶十分详,

芩芍姜朴均二分,甘草十八三椒帮。

王不留行十分(烧) 蒴藋细叶十分(烧) 桑根白皮十分(烧) 甘草十八分 黄芩二分 蜀椒三分(去目) 厚朴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上九味,为散,饮服方寸匙。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宋本方药组成及煎服法:王不留行十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十分,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十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十八分 川椒三分,除目及闭口者,去汗 黄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药二分 厚朴二分 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各别杵筛,合治之为散,服方寸匕。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东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阴干百日

问曰:寸口脉微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师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此名(此名:宋本作“病”)金疮:无脓者,王不留行散主之;有脓者,排脓散主之,排脓汤亦主之。

【宋】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44.王瓜根散(王瓜根散:宋本作“土瓜根散”,土瓜根也即王瓜根。此方歌的量参考宋本即土瓜根、芍药、桂枝、䗪虫各三分

王瓜根散瘀血停,桂芍 瓜三分等,

一月再经或阴肿,经水不利腹满痛。

王瓜根三分 芍药三分 桂枝三分 䗪虫三枚(三枚:宋本作“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匙,日三服。

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或一月再经者,王瓜根散主之。阴肿者,亦主之。

【宋】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45.天雄散

天雄散方力最胜,桂六术八龙三用,

三两天雄共杵散,酒服半匙稍稍增。

天雄三两(炮) 白术八两 桂枝六两 龙骨三两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匙,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失精家,少阴脉(少阴脉:宋本作“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亦主之。

46.木防己汤

木防己汤治支饮,二桂三己四人参,

膏枚十二如鸡子,喘满痞坚黧黑紧。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宋本作“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47.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去石膏,再加茯苓与芒硝,

芒硝三合四两茯,原方不瘥此方熬。

木防己二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木防己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不差,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宋本作“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48.五苓散加茵陈蒿(五苓散加茵陈蒿:宋本作“茵陈五苓散”

五苓茵陈两解方,茵陈末入五苓尝,

五分五苓专行水,十分茵陈来退黄。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本方方药组成与煎服法本无,据宋本补)。

诸黄家(诸黄家:宋本作“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五苓散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桂枝加黄芪汤。

【宋】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49.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猪茯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用,半两桂枝为散服。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白术十八铢(铢: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二十四铢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消渴,脉浮有微热,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

【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少少与之(少少与之:宋本作“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宋】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动则为痛:宋本此后有“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如其未下,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以法救之。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渴而饮水多小便不利者:宋本作“渴者”),宜五苓散。

霍乱已,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饮(饮:宋本作“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50.升麻鳖甲汤

升麻鳖甲治阳毒,赤斑咽痛脓血吐,

升甘用二椒归一,鳖甲一片雄半辅。

升麻二两 蜀椒一两(炒,去汗) 雄黄五钱(五钱:宋本作“半两”)(研)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一片(一片:宋本作“手指大一片”)(炙)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差,再服(不差,再服:宋本作“老小再服”),取汗。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51.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升麻鳖甲去雄椒,阴毒为病咽痛疗,

痛如被杖面目青,五日可治七不瞧。

升麻二两 当归一两 甘草二两 鳖甲一片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不差,再服。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主之。

52.乌头赤石脂丸

乌头赤石脂丸猛,附子回阳性驰骋,

干姜蜀椒共温中,胸痹彻痛莫惶恐。(此方各个版本剂量出入较大,故此方方歌暂不包括剂量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宋本方药组成: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一分,炮 附子半两,炮,一法一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两,一法二分)

上五味,末之,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增,以知为度。

胸痹,胸(胸:宋本作“心”)痛彻背,背痛彻胸(胸:宋本作“心”)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53.乌头桂枝汤(乌头桂枝汤:宋本作“抵当乌头桂枝汤”)

乌头桂枝寒疝方,乌用五枚蜜煎汤,

桂枝汤取五合用,合煮试服如醉状,

手足不仁俱可治,身痛腹痛逆冷伤。

乌头五枚

上一味,以蜜二升,煮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寒疝,腹中痛,手足不仁,若逆冷,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者,乌头桂枝汤主之。

54.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宋本作“乌头汤”

乌头汤法煎要分,历节疼痛难屈伸,

麻芪芍甘皆三两,五枚乌头蜜煮匀,

二升蜂蜜煮乌头,三升水把余药顿,

煎后去滓再合煮,再沸之后分三饮。

乌头五枚(切)(乌头五枚(切):宋本作“川乌五枚,㕮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乌头”) 麻黄三两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三两:宋本作“三两炙”)

上五味,先以蜜二升煮乌头,取一升,去滓。别以水三升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蜜再煮一二沸,服七合,不知尽服之。(宋本煎服法为: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尽服之)

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脉沉弱者,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主之。

【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55.乌梅丸

乌梅丸用十两姜,桂附参柏辛六两,

连用十六椒归四,苦酒渍梅三百强,

去核蒸之捣为泥,蜜丸桐子大小当,

空腹十丸日三服,渐至二十因人量。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传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当:宋本作“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56.文蛤散

桂本:

文蛤散治冷水激,当汗不汗肉粟起,

麻甘姜三膏蛤五,大枣十二个个劈,

杏粒五十共为散,沸汤冲服方寸匙,

若有腹痛可加减,芍药三两最相宜。

宋本:

文蛤散治冷淋伤,文蛤五两为散方,

沸汤和服方寸匙,版本不同细思量。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劈)

上七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匙,汤用五合,调服。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三两。(宋本方药组成与煎服方法为“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宋】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57.文蛤汤

文蛤汤方治消渴,饮水不休不解渴,

枣枚十二杏五十,麻甘姜三五膏蛤。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石膏五两 杏仁五十枚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汗出即愈,若不汗,再服。

消渴,欲得水而食饮不休者,文蛤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宋】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