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画
9.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半夏丸,参姜一两夏二全,
姜汁为丸桐子大,妊娠恶阻寒饮安。
干姜一两 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每服五丸:宋本作“饮服十丸”),日三服,饮下。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10.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救残阳,一枚附子一两姜,
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反常,
身无大热脉沉弱,下后复汗元气伤。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破八片,炮)(附子一枚(破八片,炮):宋本作“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而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11.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本自寒下伤寒酿,
医复吐下是误治,食入即吐用此方,
药用等份各三两,诸凡格拒此方当。
干姜三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人参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麻黄升麻汤主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12.下瘀血汤
下瘀血汤瘀血推,桃仁虫二十枚,
三两大黄和炼蜜,酒水各半煮丸美。
大黄三两(三两:宋本作“二两”) 桃仁二十枚 䗪虫二十枚(去足(去足:宋本作“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和丸:宋本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水一升(水一升:宋本作“煎一丸”),煮取八合,顿服之,血下如豚肝愈(血下如豚肝愈:宋本作“新血下如豚肝”)。
病人如有热伏,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 ,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宜下瘀血汤。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必腹中有瘀血著脐下也,下瘀血汤主之。
【宋】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13.大乌头煎
大乌头煎寒疝证,手足厥冷绕脐痛,
乌头大者用五枚,水蜜共煎先后呈,
以水三升煮取一,去滓纳蜜二升平,
煎令水气都消尽,仅留二升用细听,
强人七合弱五合,不瘥明日更服用。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差,明日更服(明日更服:宋本于此后有“不可一日再服”六字)。
厥阴病,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而痛,手足厥冷,是其候也。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宋】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14.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是妙方,二两桂甘三两姜,
枣枚十二杏四十,膏如鸡子六麻黄。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十二枚:宋本《伤寒论》作“十枚”,宋本《金匮要略》作“十二枚”)(劈) 石膏如鸡子黄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出,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太阳伤寒(伤寒:宋本作“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太阳中风(太阳中风:宋本作“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15.大青龙加附子汤
大青龙加附子汤,两感于寒太少伤,
头痛口干烦满渴,浮沉数细更替上。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劈) 石膏如鸡子大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八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加附子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16.大建中汤
大建中治腹痛寒,呕不能食冲触难,
参一姜四椒二合,一升胶饴佐粥餐。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一两:宋本作“二两”) 胶饴一升
上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阳明病,腹中寒痛,呕不能食,有物突起,如见头足,痛不可近者,大建中汤主之。
【宋】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7.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三合硝,五枚枳实把水熬,
厚朴半斤大黄四,阳明热结用之好,
枳朴先煎黄后下,去滓之后再入硝。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脉实(脉实:宋本作“脉迟”),虽汗出,而不恶热(热:宋本作“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之:宋本于此后有“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实:宋本作“风”)也,须过经乃可下也。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下之宜:宋本作“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大便:宋本作“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克责:宋本作“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脉滑而数者……宜大承气汤:宋本《金匮要略》作:“脉滑而数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问曰:阳明(阳明:宋本作“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其有宿食也,大承气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痉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宜大承气汤。
郁冒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也;若不大便,烦躁,发热,脉微实者,宜和之;若日晡所烦躁,食则谵语,至夜即愈者,大承气汤主之(脉微实者……大承气汤主之:宋本作“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鞕后溏者k,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l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m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宋】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宋】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宋】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宋】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宋】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宋】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k大便初鞕后溏者:宋本作“初头鞕,后必溏”。
l大:宋本作“虚”。
m喘息:宋本作“喘冒”。
18.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二大黄,柴胡半斤姜五两,
枳实四枚夏半升,芩芍三两急煎尝,
枣枚十二可保胃,少阳实证是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下:宋本作“中”)痞鞕,呕吐而不(不:宋本作“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大柴胡汤。
【宋】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
【宋】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宋】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宋】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
【宋】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
【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宋】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
【宋】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宋】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
【宋】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宋】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
19.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六两大黄硝一升,
一钱甘遂研末服,结胸热实诸证平。
大黄六两(六两:宋本作“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匙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二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动则为痛:宋本此后有“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五苓散主之。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紧而实(紧而实:宋本作“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20.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用芒硝,大黄葶苈杏仁捣,
半斤等份合为散,取如弹丸一枚挑,
别捣甘遂方寸匙,白蜜二合同水熬,
病如柔痉头项强,痰实结胸服之消。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斤① (熬) 芒硝半斤② 杏仁半斤③(去皮尖,熬)(半斤:宋本中葶苈子、芒硝、杏仁均为半升)
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方寸匙,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度,禁忌如药法。
结胸病,头项强,如柔痉状者,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宋】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21.大黄甘遂阿胶汤(大黄甘遂阿胶汤:宋本作“大黄甘遂汤”)
大黄甘遂阿胶汤,遂胶二两四大黄,
水血俱结在血室,少腹硬满如敦状。
大黄四两 甘遂二两 阿胶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味,取一升,去滓,纳胶烊消,温顿服之。(宋本煎服法作:“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或经后、产后者(或经后、产后者:宋本作“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阿胶汤主之。
22.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黄石苓术枳草汤,阳明太阴感寒伤,
苓枳草三术黄四,膏斤谵语保安康,
腹满身热不欲食,高卑强弱细思量。
大黄四两 石膏一斤 茯苓三两 白术四两 枳实三两 甘草三两(炙)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五升,温分三服。
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23.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治肠痈,少腹肿痞脓未成,
黄四丹一硝三合,桃枚五十瓜半升。
大黄四两 牡丹一两 桃仁五十个 冬瓜子(冬瓜子:宋本作“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去滓:宋本此后有“内芒硝,再煎沸”六字),顿服之,有脓者当下脓,无脓者当下血。
少腹肿痞(少腹肿痞:宋本作“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此为肠外有痈也;其脉沉(沉:宋本作“迟”)紧者,脓未成也,下之(下之:宋本作“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也,可下之(可下之:宋本作“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24.大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宋本作“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黄附各三辛二两,
胁下偏痛脉弦紧,温下寒实代表方。
大黄三两 附子三两(三两:宋本作“三枚,炮”)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分温三服:宋本此后有“若强人煮二升半,分温三服”),一服后,如人行四五里,再进一服。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细辛汤。
【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5.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大黄厚朴枳夏甘,腹中胀痛不得按,
大黄枳朴三两用,半夏一升甘一担,
初溏后硬转矢气,脾结为实此方痊。
大黄三两 厚朴三两 枳实三两 半夏一升 甘草一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脾脏结,腹中满痛,按之如覆杯,甚则腹大而坚,脉沉而紧,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主之;若腹中胀痛,不可按,大便初溏后鞕,转矢气者,此为实,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八·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26.大黄厚朴甘草汤
大黄朴草四六三,热病腹痛不可按,
不能俯仰脉数大,热邪乘脾大便难。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服一升。得大便利,勿再服。
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体重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热病脉证并治第八》)
27.大黄香蒲汤
大黄香蒲连地丹,四一连三八六验,
脉急大数病大温,面色青赤乍时变,
唇焦谵语人不省,发热齿枯头晕眩。
大黄四两 香蒲一两 黄连三两 地黄半斤 牡丹皮六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下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28.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宋本作“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连芩泻心汤,黄二连芩各一两,
心下虚痞无表证,沸汤渍药取汁尝。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后攻其痞(后攻其痞:宋本作“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29.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大黄黄芩地丹汤,大黄地黄均四两,
芩丹三两病冬温,腹痛便秘脉实强。
大黄四两 黄芩三两 地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二服。大便利,止后服。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30.大黄硝石汤
大黄硝石疗黄疸,表和里实汗腹满,
大黄硝柏四两用,栀枚十五湿热铲。
大黄四两 黄柏四两 芒硝(芒硝:宋本作“硝石”)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31.大黄虫丸
大黄虫五劳治,缓中补虚是大旨,
水蛭百枚半升,桃杏螬虻一升止,
一两干漆十地黄,更用大黄十两使,
三甘四芍二黄芩,内有干血大可恃,
炼蜜为丸小豆大,酒饮五丸日三吃。
大黄十两(十两:宋本作“十分,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䗪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䗪虫丸主之。
32.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一升半夏八两姜,
四两茯苓合为用,膈间水气眩悸康。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四两:宋本作“三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二升:宋本作“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33.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八两姜,一升半夏组成方,
诸风呕吐痰饮病,眩悸痞满喘亦匡。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支饮,口不渴,作呕者,或吐水者,小半夏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小半夏汤主之。
黄病(黄病:宋本作“黄疸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自利:宋本作“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除热:宋本作“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诸呕:宋本作“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宋】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34.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二两石膏要记详,
目如脱状脉浮大,咳而气喘是肺胀。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石膏二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煎服法据宋本补)
咳而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此为肺胀,越婢加半夏汤主之,小青龙加石膏汤亦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四·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
【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35.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
麻辛桂芍姜草三,五味半夏各半升。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若喘者:宋本作“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湿病脉证并治第九》)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宋】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36.小建中汤
小建中是桂倍芍,加饴一升药汁熬,
手足灼热诸黄病,悸衄腹痛属虚劳。
桂枝三两(三两:宋本作“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以甜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诸黄,小便自利者,当以虚劳法,小建中汤主之。
【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小建中汤主之。
妇人腹中诸病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小建中汤亦主之。(此条宋本分作两条:一条作“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一条作“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37.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四大黄,三枚枳实二朴尝,
谵狂痞硬腹胀急,勿令大泄恐胃伤。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传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主之。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则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之也。(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痉病,本属太阳,若发热,汗出,脉弦而实者,转属阳明也,宜承气辈与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二·辨痉阴阳易差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宋】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脉实(实:宋本作“迟”),虽汗出,而不恶热(热:宋本作“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者,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小承气汤主之:宋本于此后有“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鞕,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大便:宋本作“受食”),但初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宋】《千金翼》小承气汤 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38.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柴加苓术太阴病,雷鸣下利腹冷痛,
苓术三两中气运,其脉沉紧吐逆凭。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日三服。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9.小柴胡加茯苓汤
柴加茯四治痛 ,下如粟状少腹急,
痛引脐中名曰淋,热结下焦此方宜。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茯苓四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便痛閟,下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其名曰淋,此热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0.小柴胡汤
小柴胡主少阳病,半升半夏柴八用,
芩草参姜各三两,枣枚十二再煎宗。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鞕,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传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三·伤寒例第四》)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主之。 (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五·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产后中风,数十日不解,头痛,恶寒,发热,心下满,干呕,续自微汗出,小柴胡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十六·辨妇人各病脉证并治》)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虚(虚:宋本作“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太阳(太阳:宋本作“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与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误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 ,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宜先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故使如疟状:宋本作“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鞕,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者,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细(细:宋本作“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阳明病,胁下鞕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涕(涕:宋本作“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弦者,不可吐、下(脉沉弦者,不可吐、下:宋本作“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此上焦不通故也,宜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则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也。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宋】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宋】《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41.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此方中无半夏,有栝蒌根)
柴加连丹春温病,连三丹四医头痛,
咽干发热气在上,脉弦而急目眩情,
蒌根四两易半夏,甚则谵语病不轻。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栝蒌根四两
黄连三两 牡丹皮四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劈)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桂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42.小陷胸汤
小陷胸治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痛,
其脉浮滑夏半升,连一大蒌一枚用。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蒌实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